近日,一位舉止怪異的婦女走進北京市朝陽區(qū)農展館附近的一家銀行,她神色慌張,進入銀行就要給一位神秘人轉賬50萬。
婦人的異常舉動立刻引起了銀行大堂經理的注意。不過,面對詢問,她只是堅持要把賬戶內的50萬元存款全部取出來。
據了解,這位女士在銀行的50萬元存款是定期,如果提前取出,7萬多元的利息也就沒有了。面對這么大的損失,婦人似乎并不在乎,依舊堅持取出。
根據經驗判斷,老人很可能正在遭遇電信詐騙。接到報警后,民警趕到了現場。
民警調查發(fā)現,老婦人姓趙,今年66歲,事發(fā)前一天,趙大媽接到一個自稱是天津市公安局民警的電話,說她卷入一起違法犯罪案件,名下的銀行卡也涉嫌違法,所以讓她將個人賬戶中的所有資金全部轉入安全賬戶配合調查,因涉及國家機密,所以自稱民警的人讓趙大媽不能告訴家人和親戚,另外,還要求她購買一部新手機。
即便真的民警站在面前,但趙大媽依舊不聽勸,執(zhí)意取款轉賬。
民警接過電話,聽到民警的聲音,電話那頭的人立刻掛斷了。根據遭遇,民警向趙大媽詳細講述了冒充公檢法類電信詐騙的話術和伎倆,此時趙大媽才意識到自己被騙了。
趙大媽說,50萬元存款是她一輩子省吃儉用積攢下來的,幸好銀行工作人員和民警及時發(fā)現并攔截,否則真的不知如何是好。
延伸閱讀 冒充公檢法電信詐騙再升級
“不露面”“不接觸”,一向是電信詐騙的慣用套路,可最近檢察院辦理的幾起冒充公檢法電信詐騙案件中,“警察”紛紛現身,親自上門“取錢”,令很多被害人信以為真,經濟損失數額巨大。
檢察官介紹, 首先,犯罪嫌疑人冒充公安機關辦案人員撥打詐騙目標電話,謊稱其銀行賬戶涉嫌洗錢或其他犯罪行為,要求對該賬戶進行清查,在過程中篩選出被害人——通常是家中有存款、警惕性不強的獨居老人。當被害人深信不疑時,隨即指揮“線下取錢人”前往被害人家中獲取銀行卡和密碼。最后,繼續(xù)組織“線下取錢人”把被害人卡內資金全部轉走。
此外,檢察官還發(fā)現,“線下取錢人”最初往往是詐騙目標對象,后被“策反”。檢察官介紹, 他們起初是電信詐騙犯罪分子的詐騙對象,后被一套詐騙說辭“洗腦”后,輕信了犯罪分子的“公檢法”身份,并聽從犯罪分子的操縱指使。
另外,犯罪中,虛假、偽造的公檢法機關文書成為重要“道具”。
檢察官提醒大家,公檢法機關絕對不會以辦案為由索要銀行卡和銀行卡密碼,遇到類似情況,應及時撥打“110”報警。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