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幅照片見證解放路的前世今生
老解放路西起司門口,東至柑子園,雖不到1里路,卻是老長沙最繁華的地段之一。
民國時期司門口
從1993年底開始,長沙實施“打通斷頭路”的工程,老解放路加緊拓寬,并陸續(xù)向東西兩向延伸。解放路的變遷印證著古城長沙的滄桑巨變。
老解放路在明代系“城中城”吉藩府南門外的一條護城河。清初,藩府毀棄,這條護城河便填平成了街道,因河上原有3座青石砌的橋,故街以“青石’名之,司門口至登隆街口稱“青石街”,登隆街口至柑子園稱“青石橋”。
到清道光年間,青石橋街已成為省城商業(yè)繁華之區(qū),街上名店鱗次櫛比,名產(chǎn)馳譽遐邇。爵祿齋的帽子、馬恒記的鞋子、裕源綢緞莊的綢子、三吉齋的元宵坨子、徐長興的鴨子、德馨齋的金鉤鮮肉餅子、陳家鋪子的益陽簟子、錢清漢樓“雙妹子”牌香粉,以及和善記的老板王胖子、饒道生屠坊砍肉的饒妹子等10個帶“子”的產(chǎn)品或經(jīng)營者被譽為“橋上十子”,為人們津津樂道。其中三吉齋南貨店一直延續(xù)至1956年公私合營后,并成了“中華老字號”企業(yè)。
老解放路與蔡鍔路交會處的徐長興烤鴨(今國金中心處)
今日“文和友”內(nèi)的三吉齋
清光緒以后,長沙商業(yè)的繁華之區(qū)逐步轉(zhuǎn)向八角亭,但青石橋著名的店鋪尚有玉樓東酒家、曲園酒家和吳元泰醬園等。
1947年玉樓東報紙廣告
1947年瀟湘酒店報紙廣告
吳元泰醬油作坊舊影
1937年,青石橋街改建成馬路,名中正路,為當(dāng)時長沙市興建的4條馬路之一,初為渣石路面,中央鋪6米寬貫地瀝青,次年改鋪成柏油路面。揚州人在此開設(shè)南京美發(fā)廳,聲名遠揚。
解放路南京美發(fā)廳
1949年8月5日,長沙和平解放,中正路改名解放路,此時該路已年久失修,殘損不堪。1954年解放路徹底翻修,在原路面上加鋪水結(jié)石底層和貫入式瀝青面層,路幅拓寬為17米,其中車行道11米,兩旁人行道各寬2至3米。
20世紀80年代解放路
老字號楊裕興面館、柳德芳湯圓店先后移建于此,解放路臘味店聞名一時。80年代后興建了小百貨站、老年用品商店、婦女商店等商業(yè)設(shè)施,今均不存。
解放路楊裕興老店
解放路臘味店
解放路長沙小百貨站
解放路老年人用品商店
解放路與黃興南路交會處婦女用品商店
1993年12月26日,柑子園至文藝路口拉通工程破土開工,僅用90天時間拉通了這段556米道路。從文藝路口至柑子園口共拆除文藝路、二里牌、螺絲塘、牛皮巷、瀏城橋、鲇魚套、鲇魚山、般若庵、平地一聲雷、水月林、定王臺、菜根香、芋園、糟坊巷、藩正街、柑子園、小東茅巷等老街巷的全部或部分。以后又從原文藝路口向東延至車站路。
李渝基鋼筆畫“瀏城橋”
1935年何元文市長題瀏城橋石匾
民國初年瀏陽門
民國初年定王臺
清末民初芋園
藩正街原址新立“湖南官錢局”標(biāo)志碑
柑子園老照片
小東茅巷老照片
1999年6月18日,從司門口西延至沿江大道的工程破土開工,11月15日竣工通車。從司門口至沿江大道(今湘江路)拆除臬后街、西倒脫靴、福源巷、圍墻背、火后街、朝陽巷、金庭里、木牌樓、小金線巷、金家碼頭的全部和福臨街、福臨巷、下河街的一部分。
臬后街老照片
民國時圍墻背
民國時火后街
木牌樓老照片
福臨街老照片
下河街小商品市場
至此,解放路成為貫通長沙東西的一條主干道。全長4.14公里,路幅寬30米。車站路至韶山路稱解放東路,韶山路至芙蓉路稱解放中路,芙蓉路至湘江路稱解放西路。解放西路,民間喚作“解放西”。
昔日柑子園,今日解放路
2010年以后,老解放路北側(cè)的魚塘街、東魚塘街、箭道巷、游擊坪、尚德街、聚福園、照磨巷、閩省巷、鄂省巷、三宮殿等街巷也悉數(shù)被拆除。
魚塘街
箭道巷
游擊坪
游擊坪古井
游擊坪4號公館
照磨巷
聚福井
尚德街
閩省巷
鄂省巷
三宮殿
拆完后的老解放路北側(cè),拔地而起的是一座高達452米的摩天大樓,謂之“國金中心”。
從白果園巷拍攝國金中心
(部分照片已刊發(fā)在《老照片中的長沙》)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luò)道德,并承擔(dān)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zé)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quán)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