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7月,我在湘西南偶遇了一場中稻米的嘗新儀式。主人家殺雞宰羊,邀請鄉(xiāng)鄰親友慶祝,跟辦酒席無異。 儀式中,主人用木甑蒸出一鍋油潤發(fā)亮的白米飯,將新米做成各種米糕、米粑,和豐盛的雞、鴨、魚、肉等一起擺在堂屋高腳桌上。 桌子兩側擺上曬好的新谷,磨好的新米,甚至還請出家族中最有聲望的人焚香祭祀,感恩這一年的五谷豐登。這是“一飯之恩”的虔誠,那甑米飯里盛滿肝膽相照的情義,讓人踏實而滿足。 中國人對米飯,有著深深的依戀,尤其南方人,個個都是“大米胃”。我更是大米的“鐵桿粉絲”,無論吃豪華大餐還是普通簡餐,若沒米飯作結,總覺得這一餐不算吃過。 而節(jié)假日回老家,真正感覺和這片土地重新連結起來的瞬間,也是坐上飯桌,端起一碗白米飯的時刻。 大米是父母種的,帶著田野的香,煮出來的米飯盈潤飽滿,香氣撩人。那碗白飯帶來的幸福感,是任何美味都無法替代的。 在我看來,那碗熱騰騰的米飯,不僅飽腹,還能卸下滿身疲憊,給人最質樸的慰藉。它更像家人的關懷,溫暖而綿長,卻又細潤無聲。仿佛吃了它,才有力氣對抗生活的困苦。 即將進入晚稻新米收獲季,這一期,我們用“湖南飯”來致敬給我們幸福感、安全感的稻米。 湖南最好吃的大米在哪里? 14個“地理標志”大米就是最好的“線索”。 它們來自高山、湖區(qū)、平原、丘陵、盆地,以白米、紅米、紫米、香米等形態(tài),在“七分山一分水二分田”的“馬蹄形”里散發(fā)韻味。這些地標大米中,除了南縣稻蝦米和安仁大米是“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江永香米、常德香米、城頭山大米、紫鵲界貢米、赫山蘭溪大米、大通湖大米、白云貢米、沅江大米、新晃侗藏紅米、華容稻、松柏大米等12個稻米都是“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它們藏著湖南的“稻作密碼”,構建起湖南好吃大米的版圖,并向全世界證明湘米的優(yōu)秀。
9月的湖南,稻香撲面,青黃漸變的稻田傳遞出即將豐收的消息。它們奮力裝點出湖南絕美的秋色,更撐起了中國“米飯自由”的底氣。
作為中國的“糧倉”,全國每9碗米飯中有1碗來自湖南。2020年數據顯示,全國稻谷產量4237億斤,湖南稻谷產量就高達528億斤。
每年的水稻收割季,“湖南答卷”總讓人期待。在剛過去的8月,2023年早稻產量數據公布,全國早稻總產量2833.7萬噸,湖南就有743.2萬噸,其早稻播種面積及產量均為全國第一。近10年來,湖南省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3805萬畝,糧食播種面積、產量常年穩(wěn)定在7000萬畝、600億斤左右,水稻面積、產量分居全國第1、第2位。它以占全國3.2%的耕地生產了占全國4.5%左右的糧食,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湖南貢獻”。
▲ 新晃坪南梯田。
湖南多山水。湘江、資水、沅江、澧水四條大河在境內奔流,最后匯入浩浩湯湯的 “水系總開關”——洞庭湖中。這片“江湖”塑造出平原水鄉(xiāng),再有湖南三面環(huán)山的“馬蹄形”地勢和季風帶來的雨熱環(huán)境的加持,湖南成為水稻生長的“桃花源”。
作為世界稻作農業(yè)起源中心之一,從一萬余年前的道縣玉蟾巖稻作遺存,到6500年前澧縣城頭山的世界最早古稻田遺址,再到迄今兩千多年歷史的新化紫鵲界梯田,湖南稻作文明從未間斷。
湖南也是 “魚米之鄉(xiāng)”,早在明清時期,民諺就傳唱“湖廣熟,天下足”。
當時,曾作為天下糧倉的江浙地區(qū),糧食已經“大半仰給于江楚商販”。水稻的種植區(qū)轉向了長江中游的湖廣地區(qū)(今湖南、湖北地區(qū))以及江西一帶。洞庭湖與鄱陽湖,成為新的糧倉基點。清乾隆二年,更直接轉為“湖南熟,天下足”。湖南,悄然成為了新的糧倉 C 位。清代的四大米市——江西九江、江蘇無錫、安徽蕪湖、湖南長沙(或湖北沙市),都位于湖廣地區(qū)向江南地區(qū)轉運的樞紐上。這其中,長沙逐漸成為第一大米市,售賣糧食累積的財富,也成為湖湘人才在晚清爆發(fā)的一塊基石。
▲ 紫鵲界是紫香米的產區(qū)。
直至今日,湖南依舊是中國糧倉。相關數據顯示,中國水稻種植面積排名前三名的地區(qū)分別為湖南、黑龍江及江西,合計占中國水稻種植面積約37%。其中水稻種植面積最大的湖南,是全國13個糧食主產區(qū)之一,糧食總產量由1949年的640萬噸到穩(wěn)定在3000萬噸左右。新中國成立以來,湖南是從未間斷向國家提供商品糧僅有的兩個省份之一,也是現(xiàn)有7個原糧凈調出省份之一,每年調出80億斤至100億斤商品糧,且主要是口糧。全國米制品原料60%以上也源自湖南。
湖南真正做到“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湖南不僅是稻谷生產大省,還是稻谷出口大省。2020年我國稻谷出口地區(qū)主要為安徽、湖南、江蘇等地,其中安徽稻谷出口額為0.26億美元,湖南稻谷出口額為0.24億美元,江蘇稻谷出口額為0.12億美元。
▲ 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造就了安仁大米絕佳的口感。
湖南省還是“三系法”雜交稻、秈型“兩系法”雜交稻的發(fā)源地,其水稻育種研究能力在全國乃至全球名列前茅。它擁有9個國家級制種基地,每年為全國提供雜交水稻種子8000多萬公斤,占到全國雜交水稻種子市場份額的三分之一以上。以袁隆平院士領銜的科研育種團隊技術全球領先。2019年國審水稻品種410個,湖南占196個。其中,第三代雜交水稻雙季稻畝產1530.76公斤,再次刷新紀錄。
湖南水稻如此優(yōu)秀,卻一直處于“稻強米弱”的境地,大米一直被低估。為了扭轉大米局勢,從上世紀80年代初,湖南就率先提出優(yōu)質稻研發(fā),直到上世紀90年代,湖南省水稻研究所相繼培育出“湘晚秈5號、10號、13號”等系列優(yōu)質香稻,并在全省大面積推廣,湘米的品質才明顯提升。之后,以趙正洪研究員為首的研究團隊又陸續(xù)攻關,培育出湖南省首批國標一等優(yōu)質稻品種 “湘晚秈17號”“玉針香”“農香18”等,這些秈稻品種改寫了湘米沒有國標一等優(yōu)質米的歷史。
▲岳陽張谷英村的耕作場景。
其中,最優(yōu)秀的“玉針香”是目前國內最長的米,它還取代泰國香米成為秈稻組對照品種。它“白如玉、長如針”,米粒均長8.8毫米,甚至有些達到9.1毫米。已故的袁隆平院士曾稱贊:“‘玉針香’無論從產量和米質來看,都堪稱‘超泰米’”。
為了振興湘米,湖南除了開發(fā)優(yōu)質稻,還對大品牌升級。近年來,依托“湖南好糧油”,湘米產業(yè)品牌矩陣初步形成,省級公用品牌有 “洞庭香米”, 片區(qū)公用品牌有“常德香米”“南縣稻蝦米”“華容稻”等;還打造出“金健”“瑤珍”“吉娃”等一大批企業(yè)品牌,湘米走向高端化。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