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常德、益陽等地有喝擂茶的習俗,多是節(jié)慶日或招待重要客人時的標配。特別是在常德桃花源、常德河街景區(qū),“品擂茶”已是游人的特定內容。一個外地人從常德回來, 往往會被問及“你在那邊喝到擂茶了沒?” 何為擂茶?一個“擂”字,其實已是形象的說明,其靈魂也確就在“擂”。將一些茶葉、糙米、黃豆、生姜等本地各種土產擂磨成粉,用開水沖成湯糊飲品,似茶非茶、似湯非湯、似粥非粥,再搭配本土各種主副食小吃,看上去一大桌,其實都是就地取材、很廉價的食物。學者張雪翔先生曾有很生動的形容——“我們的擂茶,吃飯又不像吃飯,喝茶又不像喝茶,請客又不像請客! 按學術觀點,這也不像、那也不像的擂茶,當屬古人講的“羹飲”。在鐵鍋燒炒技術普及之前,“羹飲”是天下普行飲食方式。那么,為什么在常德能傳承為特有習俗呢?對此,有相關研究表述!皾h代馬援將軍率軍南征,過境桃源時軍中起瘟疫,有村民獻三生湯,全軍得以恢復戰(zhàn)力。三生湯就是現在的擂茶……可治腸胃不適、水土不服,如此云云”。 這個探源解釋合情合理。但仔細一想,這似乎只能說明擂茶在特定時期、特定環(huán)境中,對特定對象的科學飲食功能,不能完全解釋何以成為今天本地的習俗。 不辨其蹤之事,多可尋根于野。作為擂茶主要流行地的桃源縣,一些諺語與擂茶就有關聯(lián)。如,形容一個事不好辦,就說“擂茶好喝郎難做”;譏笑一個人小氣,往往會說“他家擂茶都是關起門喝的”。 “擂茶好喝郎難做”,桃源話的“郎”,就是女婿的意思。因為以前,哪個小伙想娶某家女兒時,先要到女方干幾天農活,也就是考驗其勞動能力。無償干幾天后,女方會擺宴示謝。而擺的什么宴,就是委婉地表達什么態(tài)度。如果大魚大肉,表示沒看上小伙,這親事是不同意的,大家只能是朋友相待。如果是擺的一桌擂茶,則表示看上了小伙,同意婚事,待如一家人矣。 這個習俗方式,也是有科學邏輯的,擂茶配方內有生姜茶葉等主料,主理腸胃。以擂茶相待,表示愿其服我家水土飲食,常來常往、粗茶淡飯一家人。大魚大肉則無此功能,只是對男方示以禮遇,謝謝勞作,大家做個朋友,隱含有禮送客的意思。所以,當小伙子從女方家回來時,他母親首先會問兒子“你走時,女方家拿什么招待的呀?”一聽是殺雞打魚,則沮喪至極,不再作妄想了。一聽是擺的擂茶,則大喜事成,女方看上了自家兒郎,馬上再進行后續(xù)嫁娶事宜。這場景也是有點搞笑的。但一切都很和諧,沒看上人家的,豪宴相待,大家一笑而過還是好鄉(xiāng)親。所以,就有了“擂茶好喝郎難做”的諺語。 同時,擂茶桌上的菜,有個特定名詞——“押桌”。“押桌”之菜樸實卻繁雜,幾近夸張。豆腐、蘿卜各要做出十幾道吃法。這其實也是女方在“炫技”,展示自己勤勞聰慧、節(jié)儉持家,讓男方放心。押桌的“押”,本就有豪橫、炫耀的意味。 久而久之,擂茶就有了接納認可、相互展示、相互示好的意思,其本就有很強的儀式感,自然也適合用于招待貴賓。正因為是形式大于內容的待客之道,所以,如果一個人是自己家里喝擂茶,不是用于待客,則說明其人一是沒見識、二是沒品位、三是很小氣,說“他家擂茶都是關起門喝的”自然就是很挖苦人的譏笑語了。桃源人表揚某家女子廚藝好時,并不是講飯菜做得好,而是會說“弄得一桌好茶飯”。這里的“茶飯”,本義應當主要指擂茶。 以此觀之,常德人喝擂茶,喝的是技能、是禮儀、是人生大事。其特有含意,當不僅源于“三生湯”的傳說。常德是“中華德祖善卷”歸隱地,正是常德人想到了把萬物皆可擂的古時“羹飲”傳承發(fā)揚,賦予了其以德待人、以禮待人、以誠待人的靈魂魅力。這,可能才是擂茶能成為常德周邊獨有習俗的主要原因吧。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