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6時左右,上海蓮花南路蓮花河畔小區(qū)一幢在建13層樓房突然倒塌。造成一名工人死亡。 
一聲巨響,上海13層在建高樓整體倒塌。廣西出了個“樓堅強”,上海出了個“樓脆弱”。同樣是建筑物,差別何以這么大?對此,我們不僅僅要對制度、監(jiān)管方面進行反思,還應該進行人性的反思。部分網(wǎng)民對這一事件不僅不理性反思,反而嘻嘻哈哈進行調侃,甚至有網(wǎng)民稱“28歲的民工享用十三陵”。這種娛樂式調侃等于是給另外一些人傷口撒鹽。顯然,這樣的看客心態(tài)、幸災樂禍是要不得的 
相關評論: 盡管這一事故的原因還在調查之中,但我們不妨大膽設想一下,大概是哪些“推手”“推”倒了這幢樓房。在我看來,目前新聞中流露的信息至少表明,這幢樓房所處位置的合理性值得質疑。據(jù),倒塌樓房距離防汛墻最近,據(jù)記者目測僅有二三十米。這幢樓房符合不符合規(guī)劃標準?上海有關部門應該向公眾交代清楚。 更重要的是,我們不可忽視建筑質量。廣西“樓堅強”之所以三次拆不倒,主因是質量過硬。反觀上海這幢樓房倒塌極其容易,到底是因為地基施工不過關,還是其他質量問題?總之,建筑質量是不可回避的問題——回顧近年來倒塌的樓房,除了地震等外力作用,質量問題都是罪魁禍首。有最新消息稱,該樓房是因為施工程序錯誤,先建好樓再挖車庫導致的倒塌,這仍然無法回答公眾質疑的質量問題,難道該樓房的施工程序沒有相關技術人員把關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