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7月5日美國社會學家,結構功能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羅伯特·金·默頓出生。 |
 羅伯特·金·默頓
羅伯特·金·默頓(robert king merton)生平介紹:美國著名的社會學家,科學社會學的奠基人和結構功能主義流派的代表性人物之一。1910年7月4日出生于美國費城南部的一個平民家庭。1931年獲坦普爾(temple)大學學士學位,爾后進入享譽世界的哈佛大學,師從著名社會學家p.a.索羅金、t.帕森斯和科學史家g.a.l.薩爾頓。1936年獲得社會學博士學位后留校任教3年。1939年至1941年間在圖蘭恩(tulane)大學工作,先后任副教授、教授和社會學系主任。1941年默頓去了哥倫比亞大學,在那里度過了他此后全部的社會學生涯,并先后擔任過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系的系主任、應用社會研究所副所長、美國社會學協(xié)會主席(1956-1957)、美國東部社會學協(xié)會主席(1968-1969)、美國科學社會學研究會主席(1975-1976)、社會科學研究院院長(1975)等職。1979年在哥倫比亞大學退休并榮膺特殊服務教授和榮譽退休教授。2003年2月23日在紐約逝世,享年92歲。 站在巨人肩上的默頓 2003年2月23日,對于從事社會科學尤其是社會學研究的學者來說,這是一個令人悲傷的日子。當代社會學界的泰斗、科學社會學的先驅者羅伯特·金·默頓在經歷了與六種癌癥的頑強抗爭后,走過了他充滿智慧的92年人生旅程,在留給人們無限的精神財富的同時永遠地離開了他所畢生追求和摯愛的社會學事業(yè)。 "如果說我能夠看的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這句源自牛頓的格言是默頓1965年撰寫的《站在巨人的肩上》一書的主題。他花了23年的時間收集了該書用到的奇聞軼事。雖然這本書可能不是默頓最著名的一本著作,但它也算得上是默頓最特殊的一本書了。它的出版為默頓在科學界贏得了廣泛的聲譽,以至于人們現(xiàn)在還普遍認為默頓不僅是一位卓越的社會學家,也是一位科學巨人。曾經是默頓學生,現(xiàn)任哥倫比亞大學教務長兼人事部主任的喬納森·科爾(jonathan r. cole)回憶說,在一次"社會結構分析"的課堂上,默頓曾經做的一次非正式的調查,調查的內容是讓學生估計他的身高。默頓實際身高為6英尺1英寸,但結果所有的學生都高估了他的身高許多,足見默頓所具有的魅力和威信。 然而,面對人們的種種頌揚,默頓卻淡然處之。用他自己的話來說,由于人們對科學家的推崇,往往把他們去人格化了,有時候甚至是偶像化了。對此,默頓認為一個公正的態(tài)度是應該把他們看做人,而不是神,因為巨人也是處于人們不可避免的各種社會關系之中,承受著方方面面的壓力和體驗著形形色色激情的人。默頓自己就是如此看待巨人的,正是站在巨人的肩上,默頓創(chuàng)建了他富有特色的經驗功能主義、中層理論學說和科學社會學的思想,并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現(xiàn)代社會學上廣泛采用的新概念?梢哉f,那些想要從事社會學甚至社會科學研究的人都要站在默頓的肩上,從他的思想中吸取足夠的養(yǎng)分才能理解社會學的真諦。 功能分析:理論解釋與方法運用的融合 功能分析被當代許多社會學者認為是解釋社會研究材料最有成就和最有前途的一種分析方法,它初步形成于20世紀30、40年代,60年代后發(fā)展成為西方社會學中的主流方法,且至今在社會學方法論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默頓作為結構功能主義的代表人物,其對功能分析的突出貢獻主要有三點: 一是強調區(qū)分負功能(dysfunction)和正功能的存在。默頓認為,在進行功能分析時,應裁定所分析的對象系統(tǒng)的性質和界限,因為對某個系統(tǒng)具有某種功能的事項,對另一個系統(tǒng)而言就不一定具有同樣的功能。凡是社會結構要素及其關系對于社會調整與社會適應起促進和幫助作用的是正功能,而導致社會結構及其關系破裂的則是負功能。 二是區(qū)別了顯功能和潛功能。默頓認為,在進行功能分析時,應注意分析社會文化事項對個人、社會群體所造成的客觀后果。那些有意造成并可以認識到后果的是顯功能,而非有意造成的和不被認識到后果的是潛功能。默頓指出,社會學者的特殊貢獻不但在于研究社會行動者有意安排的預期后果(顯功能),而且主要在于研究社會行動者未預期的或不為一般人所覺察的后果(潛功能)。 三是提出了一整套功能分析的范式。默頓認為,要改變目前的社會學狀況,就必須確立起一整套社會學定性分析的范式。默頓以功能主義思想為基礎,提出了他著名的功能分析范式,其中包括11個方面的問題:(1)功能歸屬問題;(2)主觀意向問題;(3)客觀后果問題;(4)功能指向問題;(5)功能需求問題;(6)功能實現(xiàn)機制問題;(7)功能選擇問題;(8)結構約束問題;(9)動態(tài)與變遷問題;(10)功能分析的效度問題;(11)功能分析的意識形態(tài)問題。 默頓在提出自己一整套功能分析范式之前,指出了以往的功能分析存在著三個致命的弱點:一是功能的統(tǒng)一性(functional unity)。即認為社會系統(tǒng)的任何局部都對整個社會具有功能。默頓認為文化事項是否都一致地對作為一個系統(tǒng)的社會以及社會中的所有成員履行功能應是一個經驗問題,而不是一個公設。二是功能的普遍性(functional universality)。即認為一切標準化的社會形式或文化形式都具有積極功能。默頓指出對不同的系統(tǒng)而言,社會或文化事項是具有不同的功能結果的。三是功能的不可替代性(functional indispensability)。即認為特定的社會結構與制度化形式的功能是不可替代的。默頓認為,功能需要實際上是多樣性的,它存在著"功能選擇"、"功能替代"的情況。默頓通過對以往功能分析的上述批評與檢視,進一步指出了以往的功能分析多側重于理論解釋,而對方法的運用重視不夠,因此,它常常造成理論解釋與方法運用的分割運行。在默頓看來,功能分析既是解釋社會現(xiàn)象的有效理論,也是一種收集資料的有效方法,是理論解釋與方法運用的一種融合。 總體上說,默頓的功能分析范式具有三個方面的特點:一是把結果層次的功能分析轉變?yōu)榉椒▽哟蔚墓δ芊治。二是把功能分析中的理性主義的、抽象的方法轉變?yōu)楦哂薪涷炐灾笇У姆椒。三是把社會的靜止圖景轉變?yōu)閯討B(tài)圖景,并突破了傳統(tǒng)功能主義在認識論上的三個錯誤假定。 中層理論:理論研究與經驗分析的溝通 社會學自誕生以來一直把總體化、普遍化的宏大敘事作為自己理論追求的一種目標,其結果導致了像帕森斯那樣以高度抽象而著稱的一種"宏大理論"的出現(xiàn)。作為帕森斯的學生,默頓卻持批判態(tài)度,并指出這種總體化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統(tǒng)一理論不僅與人們日常觀察到的具體社會行動、社會現(xiàn)象相距甚遠,而且對社會問題缺乏實際指導意義。因此,默頓強調經驗實在性,倡導一種適用于解釋有限現(xiàn)象的"中層理論",以試圖打破長期以來那種試圖解釋一切社會現(xiàn)象的、抽象的宏大理論。這種"中層理論"就是介于抽象的統(tǒng)一性理論和具體的經驗性描述兩者之間的一種理論,其基本特征有:(1)它主要用于指導經驗研究,且根據(jù)這一理論是可以通過經驗加以驗證的。如社會流動理論、社會分層理論、角色沖突理論、參照群體理論,等等。(2)它只涉及有限的社會現(xiàn)象,一般由幾組有限的假定組成,且通過邏輯推導可以從這些假定中產生出能夠接受經驗調查證實的具體假設。(3)它可以融入到所謂的社會學理論體系之中去,成為社會學思想體系的一部分。(4)它能區(qū)分出微觀社會學問題與宏觀社會學問題,從而劃清微觀與宏觀問題的界限。(5)它承傳了早期社會學家的思想觀點和理論建構策略,是經典理論研究工作的直接延續(xù)。(6)它沒有認定自己可以對當今一切緊迫的實際問題提出理論解決的終極辦法,實際上在某種意義上為我們指明了未知的或需進一步研究的方面。 默頓倡導這種"中層理論"的原因主要有四個:一是他認為帕森斯創(chuàng)立的理論體系過于龐大,難以實踐。二是長期以來理論研究與經驗分析的相對脫節(jié)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社會學研究的分化。三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社會動蕩不堪,沖突不斷,急需具體理論予以指導。四是在西方各種危機面前,帕森斯學說遭到了各方面的大量批判,亟待修正、完善以擺脫困境。中層理論就是這樣一種范圍有限的理論,它不僅可以融入到所謂的社會學理論體系之中去,以區(qū)分出微觀社會學問題與宏觀社會學問題,而且它本身構成了經典理論研究工作的直接延續(xù),指明了社會學研究的未知方面,從而大大增強了社會學的應用性、適應性和指導性。 由此看來,默頓提出的"中層理論",其目的不僅在于對功能主義思想的承傳與創(chuàng)新,而且在于架通社會學理論研究與經驗分析的橋梁。在他看來,經驗分析是理論研究的堅實基礎,而理論研究對經驗分析具有規(guī)范和引導作用。的確,理論研究與經驗分析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如果缺乏理論上的關照,即使某些看似很實際的東西,卻往往會在觀念和行動上遠離切身體驗,從而離真實的生活實踐可能更遠。這一點對于中國社會學長期以來刻意追求經驗本性的研究風格來說意義十分重大。中國社會學如果缺乏理論的想象和反思,就必然會淪為對既定現(xiàn)實的無批判地肯定,這不僅像一個先天不足而后天缺乏營養(yǎng)的孩子,難以在現(xiàn)代知識體系中立穩(wěn)腳跟,而且勢必會造成社會學功能的喪失、根基的虛化和想象力的枯竭。 科學社會學:科學與社會的互動 科學社會學是把科學作為一種獨立的社會系統(tǒng)或制度來加以考察的新興學科。1935年默頓在其博士論文《十七世紀英國的科學、技術和社會》中首次提出了科學作為一個社會系統(tǒng),有其獨特的價值觀的觀點,并對科學系統(tǒng)進行了全面的社會學分析。哈佛大學科學史教授科恩(i.b.cohen) 在回顧科學、技術與社會(sts)的研究歷程時說,默頓的這篇論文雖然不能算作是科學社會學的第一篇文章,但他卻是第一個把這三個詞組連結在一起用的人。 默頓科學社會學研究的主要內容是科學界的社會關系結構即科學共同體(scientific community),而不是科學家個人。他所確立的科學社會學理論體系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一部分是科學制度的規(guī)范方面,另一部分是科學制度的運行方面(科學界的獎勵系統(tǒng)、溝通系統(tǒng)、評價系統(tǒng)等。默頓認為,作為一種社會建制,科學在對社會發(fā)展和社會生活造成了巨大影響的同時,也不斷受到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因素的制約和影響?茖W社會學就是在科學與社會的互動中發(fā)展起來的。默頓集中探討了作為社會一個子系統(tǒng)的科學內部的社會現(xiàn)象,尤其探討了科學精神氣質和科學共同體之間的關系問題,認為科學內部的社會系統(tǒng)既不能脫離整個社會環(huán)境,又應該有相對的自主性,這是科學認知結構所提出的基本要求。 默頓的科學社會學研究工作通常被劃分為前后兩個階段。他的前期研究以1938年發(fā)表的論著《十七世紀英國的科學、技術與社會》為代表,而后期研究以1942 年發(fā)表的《論科學與民主》(后定名為《科學的規(guī)范結構》)和1957年發(fā)表的《科學發(fā)現(xiàn)的優(yōu)先權》為主要代表。尤其是他后期的這幾本論著,確立了科學社會學的基本問題與框架,反映了他成熟的科學社會學思想,形成了所謂的功能主義的科學社會學研究傳統(tǒng)。 默頓前后兩個時期的科學社會學研究,在理論框架、研究問題、研究對象、研究性質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特別是其理論框架的不同是最基本的方面。在前期他主要是運用知識社會學家曼海姆(k.mannheim)和索羅金(p.sorokin)的方法,研究作為一種觀念和文化的科學在社會中的作用及其如何受社會歷史背景的影響。而在后期,隨著他的功能主義觀點的形成和對科學制度研究的深入,逐步形成了自己明確的有關科學社會學的功能主義分析模式。 在《論科學與民主》一文中,默頓提出了其著名的構成"科學精神"的四大規(guī)則,即普遍性、公有性、無私利性和有條理的懷疑性。并指出它不僅是約束科學家的基本價值規(guī)范,也是科學共同體社會結構的基本準則。這一思想被稱之為默頓科學社會學的核心內容和精髓,直到現(xiàn)在都深深地影響著一大批科學家。自默頓之后,越來越的社會科學家開始關注科學問題了,科學社會學的研究范圍和研究方法也得以不斷充實和完善,以至于現(xiàn)在科學社會學已經發(fā)展成了社會學和科學學中的一門十分重要的分支學科。正如科爾所說:"默頓最偉大的成就之一就在于他讓所有偉大的科學家都認識到了還存在科學社會學研究的一席之地"。 不朽的業(yè)績與奮斗的人生 作為結構功能主義的一位杰出代表和"科學社會學之父"。默頓對社會學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提出的中層理論不僅在理論與應用、宏觀與微觀之間架起了橋梁,而且把以前認為是毫無聯(lián)系的一些實際研究方向溝通了起來,從而為社會學各種理論方法提供了一個相互匯合的基礎。正如科爾所說,默頓"的確是20世紀極為少數(shù)的特別有影響力的社會科學家","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的逝世標志著20世紀社會學發(fā)展一個階段的終結"。 諾曼·斯托爾(norman storer)則說:"即使默頓沒有被人們公開描述為社會學奠基之父,但在熟知這個領域的人們心中也會達成一種共識,那就是社會學能夠保持現(xiàn)有的活力在很大程度上是與默頓過去40年所做的努力相關的。" 默頓一生十分注重社會學理論與經驗研究的結合。當1941年他到哥倫比亞大學工作時,對于社會學研究當時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看法。一些社會學家認為工作的中心應圍繞社會實驗和觀察而展開,而另一些人則認為社會理論的研究更為重要。作為這兩者之間的一種融合,默頓與著名的應用社會學家保羅·拉扎斯費爾德(paul f. lazarsfeld )聯(lián)手在哥倫比亞大學創(chuàng)建了應用社會研究所,并開展了一系列在社會學發(fā)展史上極富影響的應用社會學研究,由此也推動了著名的"哥倫比亞學派"的形成。"理論家和方法學家聯(lián)合在一起了。"康奈爾大學著名社會學教授斯威德伯格(richard swedberg)說,"默頓最偉大的成就就在于將理論和方法結合在他的工作中"。社會學家歐文·霍偌威特(irving horowitz)教授在把默頓描述為一個全能的社會學家時也說:"默頓大部分的社會學事業(yè)都是精髓,他在社會科學、越軌行為、大眾傳媒、社會政策等方面都有十分卓越的研究"。" 默頓十分注重對社會學后備人才的培養(yǎng),在他看來,培養(yǎng)可以經受時間考驗的學生與發(fā)表那些可以被學界以外的人們普遍了解的社會學文章一樣重要。他說:"一個學者的工作包括兩個同樣重要的部分:科學研究和培養(yǎng)下一代"。許多學生都愛戴他,但也有許多學生對他們永遠精力充沛的老師,一個可以為他人的手稿編輯花上數(shù)百個小時,然后提出嚴厲批評的老師感到敬畏。例如,默頓在糾正科爾的研究生論文中某個錯誤用詞時說:"我查了有關這個詞的詞根和來源的6頁材料。"正是通過默頓的這種系統(tǒng)而嚴謹?shù)挠柧,在他的學生中,先后涌現(xiàn)出了一批像科爾曼(j.coleman)、布勞(p.blau)、科塞(l.coser)等世界公認的一流社會學家。 2月23日,在默頓去世的當天,《紐約時報》就發(fā)表了一篇長篇的訃文,以紀念這位卓越的社會學家。默頓一生十分勤奮,其工作習慣眾所周知,每天凌晨4:30就開始工作,直到去世前一段時間,他一直都在編輯和整理他即將出版的新書。他的父母都是東歐移民,父親當過木匠和卡車司機,家庭生活十分清貧。14歲時,默頓便開始自己謀生,他常常在一些晚會上表演魔術,以為家庭賺取一些生活補貼。傳說中來自亞瑟王朝的巫師默林(merlin)啟發(fā)他將自己的名字改成羅伯特·默林。后來,他又把名字改為默頓。默頓有三個兒女和九個孫子女。他們的兒子,羅伯特·c·默頓于1997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自那以后,默頓總是把自己戲稱為"經濟學家的父親"。其實,正是他嚴謹?shù)目茖W精神和淵博的社會學知識造就出了一位偉大的經濟學家。正如羅伯特·c·默頓自己所說,沒有父親的培養(yǎng)和熏陶,諾貝爾經濟學獎絕不會這么快就幸運地走向了我。
|
1810年7月5日馬戲團的創(chuàng)始人費尼斯.巴納姆phineas t.barnum出生 |
1811年7月5日委內瑞拉獨立 |
1826年7月5日英國政治家,首任新加坡總督斯坦!とR佛士逝世 |
1830年7月5日法國占領阿爾及利亞。 |
1848年7月5日北平“七·五”慘案 |
1854年7月5日中國《上海英法美租地章程》公布。 |
1857年7月5日德國和國際工人運動活動家、國際婦女運動領袖克萊拉·蔡特金出生。 |
1893年7月5日波蘭鋼琴家蘭朵夫絲卡出生 |
1893年7月5日舒新城誕生,辭書編纂家,《辭海》前主編。 |
1893年7月5日著名林學家、林業(yè)教育家沈鵬飛出生。 |
1898年7月5日光緒帝下諭獎勵新學人材 |
1910年7月5日美國社會學家,結構功能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羅伯特·金·默頓出生。 |
1911年7月5日法國總統(tǒng)蓬皮杜誕辰 |
1918年7月5日中華民國軍政府組成 |
1919年7月5日中國畫家吳冠中出生 |
1924年7月5日匈牙利裔美國大提琴家亞諾什·施塔克出生 |
1928年7月5日孫殿英盜掘東陵 |
1930年7月5日周恩來在聯(lián)共會議上作報告 |
1937年7月5日民族英雄趙一曼犧牲。 |
1938年7月5日秦腔旦角郭明霞出生 |
1938年7月5日臺維斯杯網(wǎng)球大賽的創(chuàng)始人臺維斯(dwinght davis)出生 |
1943年7月5日庫爾斯克戰(zhàn)役爆發(fā) |
1943年7月5日王稼祥首次提出“毛澤東思想” |
1957年7月5日馬寅初發(fā)表“新人口論”遭厄運 |
1960年7月5日中共中央在北戴河舉行工作會議研究國際問題和國內經濟調整問題 |
1963年7月5日中共代表團抵達莫斯科 |
1969年7月5日德國建筑師及設計學校先趨包浩斯的創(chuàng)辦者瓦爾特·格羅皮烏斯逝世。 |
1976年7月5日中國首次遠洋科學調查 |
1977年7月5日巴勒斯坦發(fā)生軍事政變,總理布托被捕內幕 |
1979年7月5日法國女子網(wǎng)球運動員艾米莉·毛瑞斯莫出生。 |
1979年7月5日法國詩人容考克圖jean cocteau出生 |
1979年7月5日美國作家科維克(ron kovic)出生 |
1979年7月5日西城男孩成員之一尚恩·菲南(shane steven filan)出生 |
1979年7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財政部黨組《全國財政工作會議匯報提綱》 |
1981年7月5日視覺系偶像團體alice nine-「愛麗絲九號」主唱小原一將(ショウ)出生 |
1982年7月5日意大利前鋒阿爾貝托·吉拉迪諾誕生 |
1983年7月5日中國女子網(wǎng)球運動員鄭潔出生。 |
1984年7月5日修復古代長城社會贊助活動啟動 鄧小平為之題詞 |
1985年7月5日臺灣歌手,臺灣男子演唱團體棒棒堂lollipop主唱楊奇煜出生。 |
1986年7月5日第一屆友好運動會舉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