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陳書
附錄 曾鞏《陳書》目錄序
《陳書》六本紀,三十列傳,凡三十六篇,唐散騎常侍姚思廉撰。始思廉父察,梁、陳之史官也。錄二代之事,未就而陳亡。隋文帝見察甚重之,每就察訪梁陳故事,察因以所論載每一篇成輒奏之,而文帝亦遣虞世基就察求其書,又未就而察死。察之將死,屬思廉以繼其業(yè)。唐興,武德五年,高祖以自魏以來,二百馀歲,世統(tǒng)數(shù)更,史事放逸,乃詔撰次。而思廉遂受詔為《陳書》。久之,猶不就。貞觀三年,遂詔論撰于秘書內省。十年正月壬子,始上之。 觀察等之為此書,歷三世,傳父子,更數(shù)十歲而后乃成,蓋其難如此。然及其既成,與宋、魏、梁、齊等書,世亦傳之者少,故學者于其行事之跡,亦罕得而詳也。而其書亦以罕傳,則自秘府所藏,往往脫誤。嘉祐六年八月,始詔校讎,使可鏤板行之天下。而臣等言:“梁、陳等書缺,獨館閣所藏,恐不足以定箸。愿詔京師及州縣藏書之家,使悉上之!毕然实蹫橄缕涫。至七年冬,稍稍始集,臣等以相校。至八年七月,《陳書》三十六篇者始校定,可傳之學者。其疑者亦不敢損益,特各書疏于篇末。其書舊無目,列傳名氏多闕謬,因別為目錄一篇,使覽者得詳焉。 夫陳之為陳,蓋偷為一切之計,非有先王經(jīng)紀禮義風化之美,制治之法,可章示后世。然而兼權尚計,明于任使,恭儉愛人,則其始之所以興;惑于邪臣,溺于嬖妾,忘患縱欲,則其終之所以亡。興亡之端,莫非自己致者。至于有所因造,以為號令威刑職官州郡之制,雖其事已淺,然亦各施于一時,皆學者之所不可不考也。而當時之士,自爭奪詐偽,茍得偷合之徒,尚不得不列以為世戒;而況于壞亂之中,蒼皇之際,士之安貧樂義,取舍去就不為患禍勢利動其心者,亦不絕于其間。若此人者,可謂篤于善焉。蓋古人之所思見而不可得,《風雨》之詩所為作者也,安可使之泯泯不少概見于天下哉!則陳之史,其可廢乎? 蓋此書成之既難,其后又久不顯。及宋興已百年,古文遺事,靡不畢講,而始得盛行于天下,列于學者,其傳之之難又如此,豈非遭遇固自有時也哉! 臣恂、臣穆、臣藻、臣覺、臣彥若、臣洙、臣鞏謹敘目錄昧死上
陳書
《陳書》,唐代姚思廉所著,是南朝陳的紀傳體斷代史著作,記載自陳武帝陳霸先即位至陳后主陳叔寶亡國前后三十三年間的史實。
《陳書》共三十六卷,其中本紀六卷,列傳三十卷,無表志。成書于貞觀十年(636年)。
陳朝封建政權只存在了三十三年,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方面沒有特別的建樹,或許與此有關。《陳書》內容比不上《梁書》那樣充實,本紀和列傳都過于簡略。
《陳書》的史料來源除陳朝的國史和姚氏父子所編舊稿外,還有陳《永定起居注》八卷,《天嘉起居注》二十三卷,《天康光大起居注》十卷,《太建起居注》五十六卷,《至德起居注》四卷等歷史材料和他人撰寫的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