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韻》卷四十二 經(jīng)部四十二
《廣韻》·五卷(內(nèi)府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际佬小稄V韻》凡二本,一為宋陳彭年、邱雍等所重修,一為此本。前有孫愐《唐韻序》,注文比重修本頗簡。朱彝尊作《重修本序》,謂明代內(nèi)府刊版,中涓欲均其字數(shù),取而刪之。然《永樂大典》引此本,皆曰陸法言《廣韻》;引重修本,皆曰《宋重修廣韻》。世尚有麻沙小字一本,與明內(nèi)府版同題曰“乙未歲明德堂刊”。內(nèi)“匡”字紐下十三字皆闕一筆,避太祖諱,其他宋諱則不避。邵長衡《古今韻略》指為宋槧,雖未必然。而《平聲》“東”字注中引東不訾事,重修本作“舜七友”,此本訛作“舜之后”。熊忠《韻會舉要》已引此本,則當為元刻矣,非明中涓所刪也。又宋人諱殷,故重修本改“二十一殷”為“欣”,此尚作“殷”,知非作於宋代。且唐人諸集,以《殷韻》字少,難於成詩,間或附入《真、諄、臻韻》。如杜甫《東山草堂》詩、李商隱《五松驛》詩,不一而足。說文所載《唐韻》翻切,“殷”字作“於身切”,“欣”字作“許巾切”,亦借《真韻》中字取音,并無一字通文。此本注殷獨用,重修本始注“欣與文通”,尤確非宋韻之一徵?肌短浦尽贰ⅰ端沃尽方暂d陸法言《廣韻》五卷,則法言《切韻》亦兼《唐韻》之名。又孫愐以后,陳彭年等以前,修《廣韻》者尚有嚴寶文、裴務(wù)齊、陳道固三家,重修本中皆列其名氏。郭忠恕《佩觿》上篇尚引裴務(wù)齊《切韻序》辨其老、考二字左回右轉(zhuǎn)之訛。知三家之書,宋初尚存,此本蓋即三家之一。故彭年等所定之本不曰“新修”而曰“重修”,明先有此《廣韻》。又景德四年《敕牒》,稱舊本注解未備,明先有此注文簡約之《廣韻》也。彝尊精於考證,乃以此本為在后,不免千慮之一失矣。惟新、舊《廣韻》皆在《集韻》之前,而上、去二聲乃皆用《集韻》移并之部分,平、人二聲又不從《集韻》移并。疑賈昌朝奏并十三部以后,校刻《廣韻》者以《豏》、《檻》、《儼》、《陷》、《鑒》、《釅》六部字數(shù)太窄,改從《集韻》以便用!断獭贰ⅰ躲暋、《嚴》、《洽》、《狎》、《業(yè)》六部字數(shù)稍寬,則仍其舊而未改。觀徐鍇《說文韻譜》,上聲以《湛》、《檻》、《儼》相次,去聲以《陷》、《鑒》、《醶》相次,則唐人舊第可知也。此於四聲次序,前后乖違,殊非體例。以宋槧如是,今姑仍舊本錄之,而訂其誤如右。
卷四十二 經(jīng)部四十二
○小學類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