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崖造像是以石刻為主要內容的佛教造像,特點是或置于露天或位于淺龕中,多數情況以群組形式出現(xiàn),有時與石窟并存。比方說大家熟知的云岡石窟、龍門石窟等,其實在咱們河北,也有不少的這樣的石刻藝術形式,那么今天,記者就帶著您先從石家莊井陘,一處被喻為藝術瑰寶的洞窟看起。
呂曉庭今年68歲,是河北省民間藝術家協(xié)會會員,目前正在從事石窟的研究工作,他告訴記者,從七獅村旁的公路仰望,就能看到位于半山腰上的石窟洞門,崖與山體渾然天成,明代的石券門額上,嵌著“千佛古洞”的楷書石匾。
千佛古洞又名千佛石窟,民間傳說,千佛石窟內的造像數不清,在一千多年的時間里,石匠雕刻的手藝不同,但造像卻千姿百態(tài),栩栩如生。
千佛石窟是自然形成的溶洞,最寬8米,最高達到15米高,造像從上到下一共分為四五層,其中既有兩米多高的大造像,也有20厘米高的小像,有的造像依然留有靛藍、石青等顏色,讓人能夠想象當年這里的美輪美奐。呂曉庭回憶,在上個世紀,千佛石窟遭遇了保護難題。
如今村民們意識提高了,井陘縣文保部門對千佛石窟加強了保護,呂曉庭說,文物被盜的情況很難再發(fā)生。他還發(fā)現(xiàn),千佛石窟的建造與龍門石窟、云崗石窟屬于同一年代。退休后的他也琢磨著讓更多的人關注千佛石窟。
戳下面視頻
看詳細內容
石窟造像集建筑、雕塑、壁畫、書法等諸多藝術于一身,是中華文明燦爛的文化瑰寶。那隨著鄉(xiāng)村游的開展,沉睡的千佛石窟正在慢慢地醒來,向人們一點點揭開自己神秘的面紗。看完了井陘的石窟造像,我們將帶您去平山,在平山縣城西邊40公里,南冶村西的瑜伽山上,也有摩崖造像三處,其中有的造像在全國的摩崖石刻中都有著重要的地位,首先我們先去認識一位它的守護者。
這是在平山北冶鄉(xiāng)瑜伽山隱秘的一角,懸崖直上直下,高達數百米,文物看護員趙成正忙著清理石窟旁邊的雜物和樹枝。雖然年紀大了,但他對文物保護有一定了解,打心底里喜歡文物看護員的工作。
趙成要帶我們去的山谷中,有著河北省現(xiàn)存最大的摩崖石刻佛造像。就是這里,有一座無梁閣,為明代修造的磚券建筑,造像就在其中,從無梁閣前的《重修石佛碑記》中可以看出,這里面的造像要遠遠早于無梁閣的修建。
造像背部還有精美的石雕,裝飾有人物、龍虎以及云紋,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千多年,紋路依然清晰可見。
從2006年開始,趙成就從事文物的看護工作,那時候條件比較艱苦,為了巡山方便,每天早晨他都要在家里烙好餅帶上山。游客多的時候,帶著狗他往往山上一轉就是一整天,有時候還得兼顧著造像旁邊的防火任務,就在他和當地文保所工作人員的交流中,他逐步了解到了瑜伽山造像的文化地位。
平山縣文保所所長李晨曦進行文物研究工作多年,每年他和同事們都要深入到文物保護點巡視,他告訴記者,除了摩崖造像外,瑜伽山還散落著多處文物,這些都是巡視的重點。
隨時監(jiān)控,一目了然,從“人防”到“技防”,安防技術填補了文物保護的安全漏洞,做到防患于未然,為瑜伽山造像撐起“保護傘”,而趙成和村民們守護摩崖造像的同時,也盼著這些沉寂的文物“火”起來,為深山里傳統(tǒng)村落的發(fā)展注入活力。
我們要感謝像趙成這樣的基層文物看護員,是他們的辛苦守護,讓文物更安全,在當今文旅融合發(fā)展的大背景下,文物資源已經成為一個地區(qū)實現(xiàn)特色發(fā)展的重要資源。而提起摩崖造像來,從張家口到邢臺,我省由北到南分布著不少這樣的文物保護單位。如果把這些資源集中起來活化利用,既可以促進文物價值的發(fā)掘保護,也可以為經濟發(fā)展創(chuàng)造效益。當地政府不妨探索出一條文旅融合的發(fā)展之路,打造出河北的一道新名片。
戳下面視頻
看詳細內容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