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漳州圣杯嶼海域,掩埋了一艘700多年前滿載船貨瓷器的元代古船。考古隊正在進行水下考古的前期準備。前幾天受天氣影響而暫時避風的作業(yè)平臺目前已經重新回到遺址上方,考古隊員正有序開展水下作業(yè),預計水下發(fā)掘和文物的提取工作即將展開。
水下探方正在布設
發(fā)掘工作即將展開
這兩天,考古隊員持續(xù)水下作業(yè),回填的沙袋清理后,隨即在遺址開展探方布設。每天的工作只能在高平潮和低平潮進行,兩個潮水海底作業(yè)時間加起來3個小時,隊員們每天早出晚歸,抓緊天氣海況的好時機,對重新露出的遺址進行拍照繪圖等工作,預計最近兩天將開始發(fā)掘船載文物。
圣杯嶼元代海船水下考古發(fā)掘領隊 梁國慶:主要是對沉船的核心區(qū)域進行考古發(fā)掘,特別是船體,我們把船體船艙內的一些文物,通過科學的水下考古工作發(fā)掘出水,這是今年的一個主要的工作內容。
圣杯嶼元代海船遺址船體保存一定體量,船體殘長13.07米,最寬處殘寬3.7米,發(fā)現6道隔艙板、1個桅座和船艙內成摞的瓷器堆積,精細化水下考古發(fā)掘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古代船體結構、裝載方式等歷史信息。此次水下考古,從遺址的高精度測繪、發(fā)掘設備的改進到脆弱文物的保護都進行了創(chuàng)新嘗試。
圣杯嶼元代海船水下考古發(fā)掘領隊 梁國慶:這是我們改造的一個小型水下吹泥設備,它的形狀類似于一個小型的氣槍,對脆弱文物覆蓋的淤泥可以進行精細清理。
此外,水下隊員實時監(jiān)測系統(tǒng),將對水深、流速、流向進行精細化監(jiān)測,為水下隊員提供行進引導,首次引進的導航定位系統(tǒng),能夠實現水上和水下,以及水下隊員之間的相互通信,更好地保障考古發(fā)掘安全。預計今年的發(fā)掘工作將持續(xù)到11月底至12月初。
元代龍泉外銷瓷
龍紋大盤“足”下藏謎
目前,水下探方正在布設,這意味著發(fā)掘工作即將展開。在去年的調查階段,考古隊采集到的近700件標本,均為龍泉窯瓷器,其中的精品文物,如雙魚洗、三足爐等,相對來說,都顯得小巧精致。不過,一件龍紋大盤殘片的出水,讓這批文物的面貌變得更加豐富。
對遺址遺跡進行斷代,是考古學的一個核心問題。近期,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組織古代海外貿易、陶瓷考古等方面的多位學者,就圣杯嶼元代海船水下遺址發(fā)掘展開專家咨詢。與會的復旦大學沈岳明教授,長期從事龍泉窯瓷器研究。幾件大盤殘片看似平淡無奇,圈足處卻暗藏時代印記,正是圈足的細微差異,讓他作出初步判斷,這些瓷器應屬元代晚期。
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 沈岳明:這種大盤相對是比較大的,跟明代比的話還不算大。但是它足里面是直的,外面是斜的。就是元代晚期這個時間段的特征,到明代就沒有了。
沈岳明教授介紹,除了“足”下藏謎,大盤內底,極具立體感的龍紋圖案,應為“貼花”這種傳統(tǒng)裝飾技法制成,其做法是用印模翻出紋樣,貼于坯面后施釉,或坯面、紋樣各自施釉后貼在一起,再燒造而成。
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 沈岳明:我們現在叫“貼花”,這種工藝也是這個時期比較流行的,是具有元代特征的。
元代龍泉外銷瓷
龍紋大盤或含異域元素
除了龍紋大盤殘片,去年水下調查時,考古隊還采集到一些相對完整的大盤,口徑約為35厘米,在這批瓷器標本中,顯得格外碩大醒目。這些大盤,或許還隱含著元代龍泉窯外銷瓷的異域元素。
據了解,主持過埃及福斯塔特遺址發(fā)掘的考古專家,面對相當于南宋中后期地層中的龍泉瓷器碎片,曾感慨中國龍泉窯瓷器“像洪水一般涌入埃及”。到元代,龍泉窯真正全方位地拉開了外銷序幕,開始有意識地根據海外不同地區(qū)人們的生活偏好,來生產定制瓷器,比如遠銷到中東地區(qū)形體碩大的盤、碗。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秦大樹:比如40多厘米口徑,甚至60厘米口徑的大盤子,這種器物在國內基本上不發(fā)現,主要在西亞中東地區(qū)發(fā)現?赡苁鞘艿轿鱽喼袞|這種圍坐吃飯的習俗的影響,所以生產了一些大器物。
有研究表明,在環(huán)印度洋地區(qū),元代中后期到明代初期,龍泉窯瓷器在出土的中國瓷器中,占比高達80%以上;而在東亞東南亞,占比約為60%,形成“龍泉天下”的總體流布格局。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副教授 劉淼:晚唐五代時期,長沙窯占據了絕對的主體;五代到北宋早期的時候,又出現了越窯作為主體;到了元代中晚期的時候,基本上就是以龍泉青瓷占據了船貨的主體。它也代表了我們古代海外貿易發(fā)展的不同階段。
福建省考古研究院院長 王永平:圣杯嶼出水的瓷器是典型的龍泉窯外銷瓷器,它的發(fā)現填補了龍泉窯瓷器外銷鏈條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實證了宋元時期福建海上貿易的繁盛。
多學科參與
新科技裝備助力水下探測
水下考古工作離不開多學科的參與,圣杯嶼元代海船遺址所在海域水深在31米左右,今年的發(fā)掘面積大約有280平方米,海況相對復雜,要想獲取更多詳細信息,單靠人工探摸遠遠不夠。來自國家文物局、交通運輸部、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局、上海大學的5個科研團隊,攜最新探測設備共同協作,對遺址進行了水下高精度測繪。
交通運輸部天津水運工程科學研究院工程師 龍成:這是我們國家自主研發(fā)的一套合成孔徑聲吶,這次也是我們首次把它應用于水下考古的工作中來。很多的古沉船年代比較久遠,大部分是處于掩埋狀態(tài),而它有一定的穿透性,能達到海底面以下的探測效果,通過小孔徑的信號合成一起,形成大孔徑的信號,對一些小目標來說它有一個放大功能,所以我們更容易發(fā)現它。
水下探測,聲波是有效手段。聲吶傳感器發(fā)出聲波信號,信號遇到物體后會反射回來,低頻的聲波甚至可以穿透海底幾千米的地層。此次考古采用了合成孔徑聲吶、多波束聲吶、旁側聲吶、磁力儀等7套設備,裝載在兩艘物探船上,相互配合,對圣杯嶼海船遺址及附近海域開展了小范圍精細探測,來獲取海底及遺址的平面、三維地形以及地層剖面數據和磁力異常數據,鎖定海底數據異常點,為水下探摸提供線索,結合所在海域的風、波浪、潮流等資料,未來還將為研究水下遺址形成過程和下一步的考古發(fā)掘提供有效支撐。此次多部門、多學科聯合,主動探測水下遺跡的嘗試,有助于提升水下考古作業(yè)水平。
圣杯嶼元代海船水下考古發(fā)掘領隊 梁國慶:早期水下調查主要依靠漁民提供的線索,相對來說比較被動,大量的文化遺產需要我們主動帶著科研目的、帶著學術目的調查和發(fā)現,所以我們和國家的科研院所合作,能更大限度使用一些新型的設備進行全覆蓋掃測,然后再通過我們潛水員進行確認,我們希望走出這樣一個主動調查的道路。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