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石油短缺成為制約國民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1958年3月,黨中央做出石油勘探戰(zhàn)略東移的重大決策,開始在松遼平原、華北平原等地開展大規(guī)模的石油勘探活動。
1959年4月11日,松基三井正式開鉆。5個月后,松基三井打開的一剎那,一條黑亮亮的“油龍”噴涌而出。這是中國東北松遼盆地的第一口噴油井。
喜訊迅速傳遍松遼盆地,也傳到了毛澤東主席那里。毛主席高興地說,發(fā)動一切力量盡快開發(fā),并批準3萬名解放軍指戰(zhàn)員參加大慶石油會戰(zhàn)。
從1960年3月開始,來自全國各地約5萬人的隊伍浩浩蕩蕩開進東北平原,拉開了大慶石油會戰(zhàn)的序幕。
當時在甘肅玉門已經響當當?shù)你@井工人王進喜,從玉門油礦率領鉆井隊千里迢迢趕往大慶。在大慶,王進喜帶來的貝烏五隊改名為1205鉆井隊。
得知鉆井設備還沒有運到工地上時,王進喜帶領1205鉆井隊30多名成員把設備拆整為零,化大為小,經過三天三夜人拉肩扛,王進喜和戰(zhàn)友們眼睛熬紅了,嗓子喊啞了,肩膀壓腫了,硬是把笨重的設備用僅有的幾輛解放牌卡車運到了井場。
40米高的鉆塔硬生生地矗立在了大荒原上,王進喜帶領鉆井隊搭起他來大慶后的第一座井架,創(chuàng)造了他們來到大慶后的第一個奇跡。
鉆井需要用水來配置泥漿,可臨近開鉆時間,水管線沒接好。在王進喜的帶領下,石油工人們紛紛帶著“鍋碗瓢盆”一齊上陣,破冰取水。
經過一天一夜的時間,他們用臉盆端、水桶挑,攢滿了開鉆要用的50噸水,保證了開鉆。
1960年4月14日,王進喜大步跨上鉆臺,手握冰冷的剎把,縱情地大喊了一聲:“開鉆啦!”這聲音威武雄壯,氣吞山河,正像是王進喜在一首詩中所寫的那樣:“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經過五個緊張的日日夜夜,這座封閉千年的大油田終于噴出了烏黑發(fā)亮的原油。
1960年4月29日,會戰(zhàn)領導小組在薩爾圖組織召開“五一誓師大會”。會上,王進喜面對萬人鄭重宣誓:“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同時喊出了經典口號:“有條件上,沒有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也上!”
誓師大會結束后,1205鉆井隊順利完成了第一口井的任務,轉換到另一個井位。可就在鉆機打到700多米的時候,遇到了地下高壓氣層,大家最不愿意看到的井噴還是發(fā)生了。
千鈞一發(fā)之際,王進喜縱身一躍,跳進泥漿池,用自己的身體攪拌泥漿?吹竭@一幕,幾名隊友也跟著跳了下去。
經過一番苦戰(zhàn),大家終于壓住了井噴,保住了設備和油井。人拉肩扛、破冰取水、勇跳泥漿池,王進喜帶領的1205隊創(chuàng)造了大慶石油會戰(zhàn)的三個奇跡。
那時,王進喜住在當?shù)匾晃恍遮w的大娘家。趙大娘在井場看到王進喜在泥漿槽子里枕著牙輪鉆頭睡覺,心疼地感嘆“王隊長真是個鐵人吶”。從此,“鐵人”這個光榮的稱呼便傳開了!跋蜩F人學習!發(fā)揚鐵人精神!”響遍了整個大慶油田。
王炳林
北京師范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 院長
王進喜體現(xiàn)了大慶人這樣一種艱苦奮斗的精神、無私奉獻的精神和崇高的愛國情懷。鐵人是工人階級的杰出代表,是楷模。
在會戰(zhàn)中,還涌現(xiàn)出馬德仁、段興枝、薛國邦、朱洪昌等一批勞動模范、建設標兵,他們同王進喜一起被稱為“五面紅旗”。
1960年6月1日8時45分,大慶運出了第一批原油,整個大慶東油庫沸騰了,人們的歡呼聲達到了高潮。
在極度艱苦的條件下,英雄的大慶工人們奪得了大慶石油大會戰(zhàn)的光輝勝利。
1963年底,周恩來總理宣布:“我國需要的石油過去絕大部分依靠進口,現(xiàn)在已經可以基本自給了”。中國人民使用“洋油”的時代結束了!
1964年初,毛澤東發(fā)出“工業(yè)學大慶”的號召。同年4月19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發(fā)長篇通訊《大慶精神 大慶人》。第二天,《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發(fā)表全文。
這篇著名的長篇通訊第一次向世界宣布中國有了屬于自己的特大油田——大慶油田,第一次向世人宣布了一個具有偉大意義的精神——大慶精神。從那時開始,大慶精神就成為鼓舞大慶人前進、推動企事業(yè)發(fā)展的強大動力,成為大慶人的精神財富。
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之一,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植根于民族沃土,鍛造于時代潮頭。大慶精神以“愛國、創(chuàng)業(yè)、求實、奉獻”為內涵,賦予大慶油田卓然風骨和獨特品格!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