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飛盤、野餐、露營后,寺廟游成了年輕人時下最新的解壓方式。相比上學和上班,現(xiàn)在的年輕人好像更喜歡上香。

因此寺廟對于年輕人而言,不僅僅是一個文化景點,更是一種社交符號。被現(xiàn)實生活蹂躪擠壓的年輕人,尋找精神療愈的方法不是對話神佛,而是尋找一個離世出塵的場所來作為緩沖減震的地帶。
以清靜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寺廟正是這樣的一種地方。晨鐘暮鼓的節(jié)奏,隔離出繁華塵世里的一方凈土;寧靜致遠的氣氛,天然是緩解精神內(nèi)耗的靈丹妙藥。
除了燒香、拜佛、買串珠……發(fā)現(xiàn)寺廟的齋飯真是一絕!食肉獸本獸吃多了大魚大肉,就想換點清淡的口味,于似乎開啟了我的“吃齋”之旅。

西禪寺名列福州五大禪林之一,為全國重點寺廟,位于西郊怡山之麓,工業(yè)路西邊南側(cè),真可謂“大隱隱于市”了。
也正是它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今年大火的寺廟游,首當其沖就屬它了。寺廟占地約100畝,有三道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jīng)閣、齋堂……等大小殿堂四十多座。
因為去的時間比較晚,沒趕上齋堂的午飯,只能直奔荔香樓吃素食了。點了兩人套餐,一份炒面、一份青菜、一份素荔枝肉還有一份湯。
對于偶爾吃素的我們來說,素荔枝肉屬實有點“大可不必”。應該是豆制品“仿”的瘦肉,吃起來和瘦肉真的沒什么區(qū)別!
炒面是我的最愛,根根分明,口感也恰好,咸香適中!分分鐘光盤!
湯也是很出彩,簡單的食材,通過小火慢熬,湯水里融合了各種食材的味道,透著一股子清甜!
廟內(nèi)生態(tài)環(huán)境很好,各式各樣的亭、臺、樓、塔、橋梁、雕塑,在大榕樹和樹林的掩映下,凸顯園林藝術和佛地風韻。
塔影湖光,紅梅翠竹,與數(shù)百棵大小不一大榕樹樹相映。萬佛寺真的是“種草”很久的廟宇,從開始修繕就一直號稱是“東南亞最大的寺廟”!
一到11點,餐廳就開始熱鬧起來,不少住在附近的老人常年都會過來吃齋。作為自助餐廳,28蚊就能吃到撐!價格雖然便宜,但出品質(zhì)量絲毫不差?吹贸雒康啦硕际钟眯,素菜種類也挺多。
粉面區(qū)里的河粉、炒面、炒粿,款款都均勻地裹著焦糖色的醬油,熟悉的香味撲鼻而來,看著就很誘人。
湯品區(qū)除了營養(yǎng)湯,還有白粥、小米粥、綠豆沙,養(yǎng)胃滋補和清熱消暑全都有,很是營養(yǎng)。(真的很好奇沒有肉的湯怎么熬得這么香。📷:甜辣醬
水果、甜點、饅頭、包子、咸菜……選得我眼花繚亂,還有現(xiàn)煮的湯面,加上一點小咸菜,根本吃不過來!
在這里,據(jù)說倒掉的不是米飯,是福報。量力而行不浪費,記得吃多少拿多少。
這種可以掌控速度的感覺,讓人獲得一種自由;騎行者可以在快慢之間轉(zhuǎn)換,并能在由此營造出的“中速風景帶”中,足夠從容地欣賞沿途的風景。
無論是來時路上的風景,還是寺廟里青燈古佛的寧靜,這里才是真正逃離的“結(jié)界”!沒有商業(yè)化自助餐、也沒有拼命推銷的流水線套餐……有的只是和修行者一起吃的簡單齋飯。
當下“三高”逐漸年輕化,反而是簡單的食物,更能給人以恰到好處的慰藉!
碗邊的感恩時刻提醒著我們,用餐要心懷感恩,碗底的“心不貪”無論是吃飯,還是針對世事,都是通用的至簡大道!
除了吃齋,還有一些以做義工的形式,住進深山,跟著寺廟里的師傅一同作息,每天誦經(jīng)、做飯、擦佛像、參悟人生。
甚至有人將考公考研的書桌搬到了寺廟里,早上做義工,下午學習備考。
置身平靜的精神場域,焦躁的內(nèi)心自然可以沉靜下來;跳出生活的既定模板,人生的視角也會更加豐富多樣。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quán)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