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刷手機時,都聽到過“雪糕刺客”,它是網(wǎng)絡流行語,也是“天價雪糕”代名詞,通常指那些隱藏在冰柜里面,看著其貌不揚的雪糕,但當你拿去付錢的時候會用它的價格刺你一下的冷飲。
還有“話梅刺客”,買了一包二十幾粒話梅,竟然花了一百元!
還有前段時間流行的吐司“刺客”,一家新開在上海的生吐司面包店標價98元的吐司,直接把黃牛翻三番被炒到300元!
這些外表普通的高價商品,就像潛伏在我們老百姓身邊的“刺客”,冷不丁就跳出來“行刺”我們,讓大家的錢包受損。在看到那么多“刺客”后,最近又誕生了一位新“刺客”--膠水刺客!
它堪稱絕頂“刺客”,因為十幾名被害人不但錢包受損,還遭遇了一番精神壓迫。
被“膠水刺客”逼到痛哭
如果家里漏水了該怎么辦?看到這個問題不少人會聯(lián)系物業(yè)來查看或維修。
但視頻里這位年輕小伙,卻被一伙“膠水刺客”逼到坐在樓梯上痛苦失聲。在一旁出聲安慰的男子,并非是好心人,而是這一切的始作俑者--犯罪嫌疑人李銳。他嘴上虛情假意地安慰受害人,實則是在用手機錄像找樂子。而這一切,都源于注膠堵漏的裝修黑科技。他們在廣告中號稱衛(wèi)生間漏水最快兩個小時就能解決,堵漏的技術就是注膠堵漏法,還自稱免費上門勘察,無需砸磚,專業(yè)高效。高大上的宣傳,讓不少家中漏水的居民心動不已。
上海的潘先生家中漏水,看到相關廣告后十分心動,考慮到高端服務,價格估計也不低,潘先生本來還擔心費用自己承受不了。但是客服卻給他吃了定心丸,表示上門不收費,檢測不收費。于是潘先生就同意讓對方上門。按照約定,4名施工人員來到了潘先生家里,進了衛(wèi)生間,對方拿出了“聽診器“——紅外熱像儀,一通操作下來,得出了所謂的勘察結論,那就是潘先生攤上大麻煩了。開發(fā)商偷工減料,裝修隊以次充好,這次漏水是要大動干戈了。
既然漏水已成事實,上門的施工人員就拿出了兩個解決方案:其一,徹底拆除衛(wèi)生間的地面重做防水層,工期一周,施工費七八千元,材料費用另算。其二,用注膠補漏,工期兩小時,膠水按用量結算,地面最多換瓷磚兩塊。一個費時費力,一個省時省力,兩相對比,潘先生選擇了注膠補漏方案。但是他不知道,這正是對方給他挖好的陷阱。
注膠補漏到底是怎么個“先進”工藝,潘先生對此一竅不通,他關心的主要是施工后的效果和價格。于是,在進場施工前,他反復問施工人員,他們家的情況,這次補漏要多少錢,可是對方就是不給他明確的答復。對方直接表示他們的膠水380元一斤。潘先生并不知道,施工方膠水是分檔次的,有高、中、低三檔可選,“膠水刺客”們看他老實好欺負,就直接報了最高價。
“膠水刺客”們在潘先生家開始了他們的堵漏表演:一伙人鉆孔打洞,排管布線,忙得不亦樂乎,最后,在電動高壓泵的轟鳴聲中,兩大桶混合的膠水被注入了衛(wèi)生間大理石板下。
開價4萬8還要動手打人
事后還恐嚇受害人!
施工人員熱火朝天地干了半個小時,施工完成了,接下來就是找潘先生來結賬。對方的價格一公布就讓潘先生吃驚不小--高達48000元!
對于這個報價,潘先生覺得實在是太離譜,因為這個價格幾乎可以配上徹底重新裝修一個衛(wèi)生間的預算了,再配上全新的一整套高檔衛(wèi)浴設施都綽綽有余。潘先生當然不能接受,他明確表示不會支付,并要投訴施工隊。然而,他沒有想到,這伙人竟然在他家大吵大鬧。甚至想要動手打人。
這4名年輕的施工人員,氣焰囂張,態(tài)度惡劣,其中一個男青年還時不時擺出一副動手打人的架勢,本分老實的潘先生,哪里見過這種陣仗,被擠兌的話都說不上兩句。被逼無奈的潘先生選擇了報警求助。他本以為民警到場,這四個人能夠有所收斂,可是情況卻出乎意料。
民警到了潘先生家后,四個所謂的施工人員擺出了一副受害人的架勢,口口聲聲指責潘先生用他們高檔材料補漏,事后不買單,還要耍賴不付賬。根據(jù)現(xiàn)場的情況,處警民警只能將事件定性為經濟糾紛。民警到場后,這伙人主動把價格降到27000元,雖然心有不甘,但潘先生為了息事寧人,最終還是支付了相應款項。
掏了如此高的天價補漏費,潘先生家的漏水問題根本就沒有得到解決。更令他感到氣憤的是,對方為了討要剩下的所謂注膠堵漏費用,開始持續(xù)的短信轟炸、電話恐嚇,潘先生沒想到這伙人如此過分,在惶惶不安中,潘先生再次求助上海奉賢警方。
綜合潘先生提交的證據(jù),警方分析后認為這伙人涉嫌強迫交易罪,決定立案調查。
受害者多達十幾人
團伙全數(shù)落網(wǎng)
不查不知道,一查不得了,警方發(fā)現(xiàn)在上海全市范圍前后有十多名居民報警,因所謂的施工費糾紛和犯罪嫌疑人產生矛盾。這也就意味著本案至少有十多名被害人。不少被害人都是敢怒不敢言,直到民警上門他們才敢說出實情。
蔣女士就是其中一名受害者,她告訴民警,當時家里只有她和她的老母親在家,這伙人看她們好欺負,生拿硬要。因為是半路喊停,蔣女士家漏水情況毫無改善。類似的遭遇,還發(fā)生在被害人孫女士家。家中漏水,她丈夫從網(wǎng)上找了這個注膠堵漏的團伙。同樣的套路在孫女士家再度上演,犯罪嫌疑人注膠了二十分鐘后,孫女士一問價格,所謂維修費已累積到9000多元了。對于犯罪嫌疑人的所作為,孫女士頗為氣憤,她本想到相關部門舉報,可是一番打聽發(fā)現(xiàn),單單個案,很難給這伙人定罪。直到民警上門,她才覺得申冤的機會來了。
隨著越來越多被害人被警方找到,李銳、葛雷、汪超、李宇等四人罪行徹底被警方掌握。
今年3月至4月下旬,民警陸續(xù)對四人展開了抓捕。這伙膠水刺客最終在看守所里碰了頭。李銳和李宇是表兄弟,他們和葛雷、汪超是同鄉(xiāng)。他們是聽同鄉(xiāng)說有人靠著注膠堵漏強迫交易發(fā)了財,于是四個人抱著一夜暴富的想法,在去年7月來到的上海。
面對辦案民警,李銳不復之前在潘先生面前那副囂張模樣,老老實實說出了注膠堵漏的秘密。原來這伙人從網(wǎng)上花280元買來了80斤膠水,再翻了十多倍賣給了被害人。
在上海奉賢公安分局刑警隊,看看新聞Knews記者看到了犯罪嫌疑人做案時使用的AB膠。這是一種混合的膠水,外包裝除了H81字樣外,配料參數(shù)中文銘牌什么都沒有。那么,神奇的H81究竟長什么樣子,民警打開了桶蓋,這兩種膠水都是液體狀的,它們混合在一起后,過了十幾分鐘才會凝固,就幾乎有大半桶已經沒有了。
而這十幾倍的純利,正是李銳等人鋌而走險的原因所在。而他們掙的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錢,每次都會引發(fā)居民的強烈不滿。不過,他們也有一套專門應對的手段。為了拿到高額的所謂膠水費,李銳等人無所不用其極。截至《案件聚焦》相關節(jié)目播出前,警方查證了本案的被害人有15起,涉及金額20余萬元,4名嫌疑人均已被采取刑事強制措施。警方還在進一步查找被害人。
友情提醒
注膠堵漏現(xiàn)在已經幾乎成了“騙局”的代名詞。市場上防水補漏公司良莠不齊,網(wǎng)上發(fā)布推送陷阱多多。在網(wǎng)上一搜,各路糾紛或是防騙經驗可謂比比皆是,“膠水刺客”可謂是名不虛傳了。事實上早有業(yè)內人士指出,無論采用任何防水材料,綜合價格最高價不會超過每平方米五六十元;而普通防水材料根本用不著“納米”級,也談不上“高科技”,“納米”之類的說法都只是噱頭。
對于這類膠水刺客,應當引發(fā)相關部門的重視。對于類似的糾紛,包括工商、消協(xié)等部門應當盡快介入,幫助消費者正當維權。另外,對于其中涉及強買強賣、坑蒙拐騙的商家,公安等部門也應當排摸線索、嚴肅處置。
另外值得注意的細節(jié)是,很多消費者都是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的廣告,找到了類似的商家,但事后卻發(fā)現(xiàn),不少都存在資質不全、冒名頂替的情況。而有記者調查了某網(wǎng)絡平臺發(fā)現(xiàn),平臺對這些商家?guī)缀鹾翢o審核,只要交錢就可以投放,這在側面助長了“膠水刺客”的亂象。所以平臺本應盡到審核義務,確保商家的資質,但在利益的誘惑下,這些似乎都忽略不計了。所以,從打擊“膠水刺客”的角度看,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也應該改變這種松松垮垮的態(tài)度,做好充分的信息核實。
當然,消費者也應當擦亮雙眼,比如選擇正規(guī)的商家,簽訂規(guī)范的合同,保留交易憑據(jù)等。但平心而論,普通消費者很難成為專家,這種“信息差”會一直存在。這就需要法律法規(guī)和相關部門等為消費者兜好底,切實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讓四處橫行的“膠水刺客”徹底消停。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