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繆先生:(這件事能得到圓滿解決)就是非常好了,我們很感謝很感謝各方的領導,也包括媒體對我們的支持。
市民繆先生:沒道理,他們根本沒有權處理。因為按照國家的物權法和民法通則,這個小區(qū)的綠地是全體業(yè)主共有的財產,不是他物業(yè)可以隨便處置的。
市民繆先生:你這垃圾應該運到垃圾收集站去,不是自己在這里增設一個垃圾場,你就應當送外面去的,不應當在這里亂搞一氣。
“問北京”此前報道:
綠地變垃圾站,物業(yè):拆容易,小區(qū)垃圾怎么辦?
業(yè)主繆先生:我們基層政府就是八里莊辦事處的城建科科長召集了物業(yè)的領導人當場宣布讓他們改正,環(huán)衛(wèi)車不進小區(qū)了,另外第二步呢,他們在明年春天以前啊,要把那個石板路給拆掉,拆掉以后重新補種上這個綠化。
對于這件“小事”的解決,以及由此帶來的小區(qū)環(huán)境的變化,小區(qū)居民們期待滿滿。
居民任先生:現(xiàn)在很好啊,很滿意,我不住5號樓,但是也覺得垃圾車不進小區(qū),從外面運垃圾更好。
都會華庭小區(qū)的垃圾中轉站/王小孟攝
在都會華庭小區(qū)這件“小事”得到圓滿解決的背后,是屬地政府的積極有為,是屬地政府看到了“小事”的這個關鍵所在。八里莊街道城市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張熹蒙的一句話,就折射了這一點。
張熹蒙:雖然可能在居民眼里這是一件“小事”,但是我們也當成一件“大事”去做,畢竟是為了改善這個居民的這個生活環(huán)境。
類似的例子在2023年“問北京”的報道中還能找到。市民李先生,家住西城區(qū)德勝街道。他向“問北京”反映,自己是視障人士,以前家附近路口的紅綠燈有音響提示,自己過馬路非常有安全感,可是近期提示音卻被關掉了,這讓他很是擔心。
李先生:它原來有一個紅綠燈的那個提示音,他有那個“滴答滴答”的聲音,我過路的時候我就敢過,他那個沒有了,我也不知道那個到不到那路口,而且過馬路都是比較擔心的。
梁女士:只要是我們新增的這個信號燈的燈具的設備都安裝了這個盲人提示音的這個輔助功能,就是有一些這個比較舊的燈具,它這個可能會有聲音比較大,我們現(xiàn)在換的燈具啊都是那種可以調聲音的。
“問北京”此前報道:
保障他們出行安全的信號燈提示音,為何會被關停?
無獨有偶,“問北京”今年6月曾經報道,在昌平海淀交界的龍瑞東一路,一段一百米的“盲道”上,竟然同時存在著路燈、路牌、禁止停車指示牌等7個路障。市民王先生反映說,即使是視力沒有障礙的人,走這一段路時也非常麻煩,更別說殘障人士了。
市民王先生:這明眼人從這走都困難,你甭說盲人了。你這邊是大柱子,這邊是懸崖,盲人能過來嗎?作為老人的話,我就從這掉下過來……
回龍觀街道城市管理辦公室丁先生:我們第一時間呢先安排把他那些桿子呢先進行一個拆除,現(xiàn)在的這條路的盲道上面已經完全調整出來了。
“問北京”此前報道:
業(yè)主王先生:有的單位已經注銷了,有的單位也找不到法人了,這個東西就陷在這兒了。
運行20多年的電梯較為老舊/受訪者供
但最終,在給力的社區(qū)居委會書記李響和其他居委會工作人員的積極推動下,做了包括對接產權單位、居民意愿的前期摸底等大量工作,電梯終于得到更換。談及這樣的事例,國家行政學院竹立家教授就指出了其背后的大意義。
竹立家:看似小事,但是它是一個大事。比如咱們北京市,現(xiàn)在我們進入老齡化社會,北京和上海還是比較嚴重的,比例如加裝電梯,經過你們媒體的呼吁以后,現(xiàn)在好多小區(qū)我看都在動。因為我們進入老齡化社會,現(xiàn)在上下樓困難。
“問北京”此前報道:
竹立家:老百姓的事看似小事,但事實上它對于老百姓的心理影響,比如說對政府公信力的認可,對政府活動的這種認可,對政府這個為人民服務精神的這種認可等等。
延靜東里6號樓、7號樓所在的社區(qū)李響書記,在談到更換電梯這件事時就感慨,相關工作人員的付出贏得了來自居民的極大認可。
延靜寺社區(qū)李書記:我們在入戶的過程當中,一些樓里的大爺大媽們,也在說(很認可社區(qū)的工作)就是咱們從開始做這件事開始,我們定期都在群里邊去公布每一件事情的進展情況,但是確實有的事情的話,它時間可能會久一點,另外通過有些是通過居民咱們聯(lián)系了一些連產權單位和物業(yè)都聯(lián)系不到的一些央產單位。這也是咱們整體的工作中就是有這么一個好的一個結果的一個保障。
所以,關鍵小事不小,承載著國之大者。正是這一件件“關鍵小事”的順利解決,加固了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的基礎,同時,也增強了人民群眾對于政府的信賴感與認同度。在中國社科院城市發(fā)展與環(huán)境研究中心原主任牛鳳瑞看來,這是一種良性互動。
牛鳳瑞:居民有了困難找政府,應該說這是居民對政府的一種信任,也反映了廣大居民群眾對政府的履行職能的這種要求,應該說這是一個好現(xiàn)象。
人民群眾的身邊小事關聯(lián)著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各級政府部門理應關心關注這些“關鍵小事”,在良性互動中累積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這種累積,不僅有賴于各級干部的為民之心,更有賴于一個良好機制的建立和運行。國家行政學院竹立家教授表示,建立服務型政府就是我們政府改革的一個方向。
竹立家:因為現(xiàn)在我們的政府的這個改革的方向,說穿了就是要建立一個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服務型政府是我們政府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目標。
近年來,“接訴即辦”“吹哨報到”機制作為北京市在超大城市基層治理中探索出的處理百姓訴求的特有機制,已經成為辦好百姓身邊“關鍵小事”的重要機制保障。在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看來,這些機制的制定從根本上保障各部門權責明晰又相互溝通,共同為解決百姓的事保駕護航。
竹立家:只要一個群眾反映問題了,就是協(xié)調相關部門來共同解決這個問題,衛(wèi)健部門的、質檢部門的,工商部門的,市場監(jiān)管部門的等等,誰接到老百姓的反映問題,誰就趕緊出面,所以這責任很明確。老百姓比如說是本來是消防部門的事,老百姓打到質檢部門了,那質檢部門就去再去通知消防部門,我們有這個事,部門之間一是明確權力邊界,二是相互要溝通,目的就是讓群眾滿意。
在中國社科院城市發(fā)展與環(huán)境研究中心原主任牛鳳瑞看來,解決“關鍵小事”沒有盡頭,政府部門應以“關鍵小事”的解決為契機,不斷增強執(zhí)政能力,讓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個一個,都落地成真,變成實實在在的好日子。
牛鳳瑞:政府對群眾的服務沒有上限,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政治思想覺悟的提高,提出的標準也會越來越高。要不斷的調查了解人民群眾的共同的、普遍的需求是什么,然后有針對性的采取一些措施,這是提升自己的職能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向。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