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微信公號“網信上!毕,近期有媒體報道,筑夢島App等AI聊天軟件存在虛擬角色互動生成低俗內容等問題,經核實,該平臺AI智能體內容生成環(huán)節(jié)存在低俗擦邊等違規(guī)內容,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此前,據媒體報道,廣東丁女士的四年級女兒迷上一款AI聊天軟件中的人物“約瑟夫”,自稱“夢女”并頻繁與其聊天,對話中出現“99朵玫瑰藏99個刀片”等明顯誘導性內容。
丁女士的女兒不僅偷偷攜帶帶小刀的筆,情緒激動時還出現割腕行為。
另一位初一男生表示,他常玩的AI聊天軟件是筑夢島App,他覺得該軟件“違禁詞少一點”,其中不乏色情擦邊和“分尸獵奇”等內容……
記者下載安裝筑夢島App,隨機選擇一位虛擬互動對象,對方發(fā)來的第一句開場白就是“先叫聲老公來聽聽”,隨后的對話中又提到“叫聲爸爸來聽聽”。
圖為該App中部分與虛擬角色的對話
筑夢島App中的虛擬互動對象類型,既涵蓋貴族學校大小姐、18歲少女、西漢名將、高冷特工等常規(guī)角色,也有蛇蝎財閥公子、校霸、性感人妻、病嬌養(yǎng)兄、人格障礙少爺等極端角色。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今年1月份,筑夢島App已擁有近五百萬注冊用戶,其中近80%為年輕女性用戶。平均單用戶單日輸入字數可達4000字以上,人均日對話輪次超120輪。
被網信辦約談
App負責人:全面整改
6月19日上午,上海市網信辦依法約談筑夢島App運營企業(yè)主要負責人,要求平臺立即整改,健全AI生成合成內容審核機制,提升技術把關能力,加強涉未成年人不良內容的整治清理,切實落實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義務。
企業(yè)負責人表示,將按照約談要求,對照問題舉一反三、全面整改。
運營方等是否涉嫌犯罪?
當未成年人因AI聊天軟件誘導性內容身心受損時,開發(fā)、運營方的法律責任邊界亟待厘清。
首先是產品責任,若AI模型本身存在設計缺陷,例如算法刻意誘導未成年人產生極端行為,致使其遭受精神損害,開發(fā)者難逃產品責任的法律追溯;
其次是侵權責任,若軟件開發(fā)、運營方未嚴格履行內容審核義務,對違規(guī)信息視而不見、放任傳播,便需為侵權行為承擔相應后果。若AI生成內容涉及色情擦邊信息,軟件開發(fā)、運營方極有可能觸碰“傳播淫穢物品罪”的紅線;若軟件開發(fā)、運營方非法收集未成年人隱私數據,將其用于商業(yè)牟利,同樣可能因觸犯“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而面臨刑事追責;
此外,若相關行為導致未成年人出現自殘情況,還有可能構成刑法第234條規(guī)定的故意傷害罪。
這些法律風險警示著軟件開發(fā)、運營方:技術創(chuàng)新絕不能以犧牲未成年人權益為代價。
未成年人沉迷AI戀愛
要管技術更要管背后的人
對于部分未成年人沉迷AI戀愛的問題,有評論指出,AI作為一把科技的雙刃劍,發(fā)展與使用要進一步加以引導。
一方面,家庭、學校、社會各方要加強對青少年使用AI的教育與引導,增加對孩子的關心與陪伴,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觀念。
另一方面,平臺要壓實主體責任,嚴格未成年人登錄驗證,鞏固青少年安全意識,筑牢青少年安全防線。
同時,相關部門也要加強對AI軟件的監(jiān)管,加強審核監(jiān)督,完善互聯網管理條例,為青少年劃出一片凈土。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