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市朝陽路以北、朝陽北路以南,西臨甘露園中街、東近青年路的甘露園東里1號樓,是市民王女士(化姓)居住多年的家。這棟樓北面4個單元門前共計幾十米長的過道,是她進出的必經之路。據她反映,這條過道長期存在狹窄、臟亂以及頭頂飛線等問題,不僅影響日常出行,也讓她每每走過都提心吊膽。 甘露園東里1號樓/百度地圖 截圖 “問北京”記者8月26日一早實地探訪時看到,這條過道位于居民樓樓體和一排與之平行搭建的平房之間,原本差不多有2、3米的間距,但樓體一側一層住戶窗外幾乎都有用紅磚壘起的小棚子,平房一側也被放置了兩處分類垃圾桶,旁邊還有眾多穿插放置的電動車和自行車,使得過道空間狹小。
樓前過道/記者 攝
王女士向記者傾訴每日穿行此處的無奈,“我看別的小區(qū)像這種垃圾桶,它可能都不是放在離行人距離這么近的地方。夏天又悶又熱,工作人員有時候把垃圾桶拎走,之后里面就剩一個空殼,然后垃圾扔得滿地都是。再有的時候下個雨,這個地上全是垃圾水,一經過就感覺自己在垃圾中踩著……”
樓前垃圾桶/記者 攝
而最讓王女士神經緊繃的還是這里的安全隱患。比如,從一層住戶窗外鎖起來的小棚子縫隙,可以看到里面堆放了紙殼等易燃雜物;整個過道上方還垂著各種從居民樓扯向平房的線和管道。
記者在現(xiàn)場看到,這一側平房有的比較破舊,有的修整過仍在居住,人站在過道里抬手就能觸碰到頭頂垂著的線和管道,王女士直言, “每次一經過我就會擔心這個線會不會出現(xiàn)突然斷了或者是突然漏電等情況……因為這個地方附近以前出過火災,所以這個隱患還是希望能有人管一管。”
過道飛線/記者 攝
“問北京”記者隨機采訪到的居民李先生(化姓)還透露,盡管周圍宣傳欄、單元樓等多處都貼有宣傳海報,但這里還存在將電動車電池帶回家充電的情況,“帶電動車電池進到屋里充的,我知道的就有兩三個……”
周邊多處貼有的宣傳海報/記者 攝
隱患能否整改多方回復
針對這一現(xiàn)狀,“問北京”記者首先聯(lián)系負責該小區(qū)的物業(yè)——北京天岳恒房屋經營管理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到場查看后回復,“管子都是住戶家自己的,我們管不了。有空調管的下水管,還有電線等的確不少,垂得也確實矮。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把線往上吊一下,別的做不了。要不找一下社區(qū),讓社區(qū)給調解一下。”
超長管線從樓房拉到對面平房 懸于行人頭頂/記者 攝
朝陽區(qū)平房地區(qū)辦事處雅成里社區(qū)居民委員會則回復稱,甘露園東里1號樓于1979年建成,屬于央產小區(qū)。經向產權單位核實,因入住時無法暖氣供暖,所以在樓前搭建了煤棚子供居民燒煤取暖,此處房屋在2009年發(fā)布《北京城鄉(xiāng)規(guī)劃條例》之前已經存在,所以不能被認定為違建。
一名工作人員回應:“對面小房也都是咱們之前業(yè)主蓋的煤棚。棚子是個人的,那我們只能聯(lián)系執(zhí)法部門找到他個人,問他有沒有手續(xù)。這個線也只能通過看是誰家拉過來的,是接到對面了,還是自己充電之類的,還是得找個人解決。而關于環(huán)境這一塊,垃圾桶現(xiàn)在是由黃青杉木企業(yè)代管,我們也只能先聯(lián)系這企業(yè),把垃圾桶這周邊給弄干凈了。垃圾桶要挪地兒的話目前挪不了,沒有地兒挪。像咱們北邊停車場那邊倒設置有一排垃圾桶,但居民可能也不愿意帶著垃圾大老遠的往那扔。”
煤棚儲放易燃物/記者 攝
“問北京”記者從社區(qū)方面了解到,產權單位有計劃在近日將甘露園東里1號樓老舊小改造計劃的材料上報北京市進行“雙納入”,審批通過后會進行老舊小區(qū)綜合整治。
記者進一步聯(lián)系產權單位,相關工作人員確認現(xiàn)已成立“專班”、改造工作“正在逐步推進”,但暫無具體時間表與方案細節(jié),“產權是北京鐵路局,我們是它下屬的一個管理單位,就是它的這個產權的房子我們來管。老舊小肯定是一步一步地改,但是具體的時間、怎么改、改到什么程度這些,我們是真不清楚。”
后續(xù)進展,“問北京”將持續(xù)關注。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