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jīng),公用電話是人們重要的通信手段,但隨著手機的普及,公用電話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街頭的公用電話亭早已不見了蹤影,成為了人們的一份回憶。在西寧市南川西路青海湖漁場家屬院的小賣店里,一位74歲的老人跟一部公用電話,有著不同尋常的故事。
西寧市南川西路青海湖漁場家屬院一處平房小賣店門口,74歲的店主劉學惠坐著老舊的靠背椅等待顧客,老人背后一塊公用電話的鐵牌子非常顯眼,看到這塊鐵牌,令人恍若回到了從前。據(jù)了解,上世紀90年代,劉學惠在西寧市城西區(qū)新華巷經(jīng)營一家小賣店,當時一些開通公用電話業(yè)務的小賣店人氣旺、生意好,公用電話業(yè)務還能掙不少錢,他就尋思著自己的小賣店里也申請裝一部公用電話。
劉學惠 西寧市民:(當時辦理電話)很困難,申請,審批,1995年的時候,打一次長話計價器顯示是1塊2角,(共收)兩塊2角,其中一塊錢是代辦費,這個錢我全拿著,收的電話費的錢單獨放,除去交的電話費,(一個月)能剩余幾百塊錢。
當年人們的移動通信工具就是BB機,公用電話是非常重要也是唯一能回復BB機信息的工具,因此,當時打公用電話的人特別多,每個月僅靠公用電話業(yè)務的收費,就足夠劉學惠一家老小的生活開支了。劉學惠西寧市民:一方面他們買東西打電話方便,當時這一片沒有公用電話,東到小寨,西到二醫(yī)院。那時候打電話的人多,手機還沒有,都是BB機,呼機,一呼就要回,就必須打電話。
劉學惠老人說,多年來他的小賣店幾經(jīng)搬遷,直到2013年搬到了現(xiàn)在居住的青海湖漁場家屬院,但每次搬遷,他都會帶著這部公用電話一起遷移。六年前小賣店搬遷過來時,手機已經(jīng)普及,打公用電話的人越來越少了,但他一直沒有辦理拆機業(yè)務,目前這部公用電話還能使用,但是由于小區(qū)要面臨拆遷,現(xiàn)在他也不得不辦理停機業(yè)務了,一想起這件事,劉學惠就有些感慨。

劉學惠 西寧市民:這些也陳舊了,90年代的,也算是古董吧,現(xiàn)在也用不上了,房子要拆遷了,(曾經(jīng))依靠它生活的。 劉學惠老人說,這部公用電話已經(jīng)有三四年時間沒人撥打了。隨著時光流逝,小賣店的公用電話、計價器和門口的公用電話鐵牌子也都成老古董了,他也成了周邊區(qū)域最后的公用電話守候人了,他之所以一直堅持守候著這部電話,是因為這部電話承載著他們一家人的美好記憶,一份寂靜無聲的陪伴。來源:百姓1時間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