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重度輪友牽手創(chuàng)辦社工服務中心 打造屬于殘疾人的溫馨家園 唐宏云回憶說:“離開吉首后,我去到了北京、長沙,看到外面有很多助殘機構。殘疾人有的抱團發(fā)展,也有專業(yè)的服務人員來給他們提供相應的服務,還有志愿者。我覺得以前我的生活中這塊完全是個空白,其實我也可以回去做相關的工作,我們就回來了。” 2017年12月,經過湘西州民政局的批準,肢體二級殘疾的唐宏云和肢體一級殘疾的李淑萍、張正貴共同發(fā)起設立了“湘西自治州牽手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主要從事殘疾人、失能老人、兒童等社會工作服務。 湘西自治州牽手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主任唐宏云說:“我們和服務對象,包括我們自己的伙伴,我們應該手拉著手一起往前走,形成一個團隊的力量。牽手還是最能反映到我們做事的核心部分,就取名叫‘牽手’吧!” 不能僅靠政府扶持,要提升造血功能 打造“包羅工坊”,讓殘友在家門口就業(yè) 殘疾人托養(yǎng)服務主要為符合條件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體殘疾人,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護理、生活自理能力訓練、社會適應能力輔導、職業(yè)康復和勞動技能訓練、運動功能訓練等方面的社會服務。 牽手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成立后,唐宏云帶領團隊本著“同理心”原則為殘疾學員提供最大的便利,免除一切學習費用,還讓殘疾學員免費吃住在機構。 家住吉首市五里牌社區(qū)的精神殘疾人曉方(化名)就是受益者之一。曉方的老公石先生介紹,2009年曉方在廣東東莞打工時,一場火災導致曉方面部燒傷、精神間接性異常,回到吉首市很難找到工作。在牽手社工入戶走訪中,唐宏云得知曉方家里的情況,幫助她申請了免費的托養(yǎng)服務。 調研中,唐宏云發(fā)現(xiàn),托養(yǎng)機構不能僅靠政府扶持,還要提升造血功能,讓托養(yǎng)對象有適合的工作做,鍛煉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社會適應能力、職業(yè)康復能力等,減輕家里的負擔。唐宏云帶著團隊四處尋找輔助性就業(yè)項目,嘗試過金屬盆景、手工娃娃等項目,但由于市場行情不好,項目難以維持。 今年,唐宏云通過走訪,對接到一家生產手提袋的廠家,公司老板聽說唐宏云的助殘故事后,當場表態(tài)提供設備、技術、訂單予以支持。 項目引進后,唐宏云帶領團隊,根據(jù)殘疾學員的實際情況細分工作流程,讓每一位學員都能參與。隨著項目訂單的增加,唐宏云決定:讓殘疾學員的家屬一起來工作,這樣既能照顧家人,也能獲得收入。曉方的老公石先生,靠著自己的縫紉技能,成功就業(yè)了!“在這里工作挺好,能照顧她和孩子,也能掙點生活費。” 唐宏云也給輔助性就業(yè)工廠,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包羅工坊”。唐宏云說:“打造‘包羅工坊’主要做手提袋,手提袋有很多很多的工序,我們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只要你眼睛能夠看見,能理解事情是怎么做,手具有基本的功能,完全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我們這里就有一位托養(yǎng)服務對象,他是不能說話,他和你無法溝通,但是現(xiàn)在他可以手工來穿線,我感覺到這么多年來非常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包羅工坊’是我們未來在輔助性就業(yè)方面想要著力打造的一個重點,不僅是我們的殘疾人,社區(qū)的老年人、寶媽都可以加入到行業(yè)里來,大家牽著手共同前行。” 服務中唐宏云認識到,社會工作不是一個等服務對象上門的工作,她坐著輪椅帶領她的團隊上山下鄉(xiāng),通過一次次的走訪入戶、開展專業(yè)活動,為鄉(xiāng)村帶去專業(yè)的社工服務,也為本土培養(yǎng)了一批批的社工實務型人才。 在各級民政、殘聯(lián)等單位的指導下,截至目前,唐宏云自己投資和鏈接外部資金超過20多萬元,召集志愿者500多人次,逐步擴大殘障領域的服務范圍,為超過4000多人次的殘障群體提供如文化活動、就業(yè)培訓、居家服務、輔助性就業(yè)等各項服務。 2018年唐宏云取得了社工師證,2021年榮獲“湖南慈善獎”,今年榮獲“湘西州自強模范”榮譽稱號。如今,唐宏云帶領團隊成員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緊緊牽著伙伴們的手,在社會工作服務的道路上奮力前行,努力讓殘友們過上好日子!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