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來沈陽塔灣夜市的本地人能占到65%,而每到節(jié)假日時,外地游客和本地人會各占到50%。究竟是怎樣的美食能吸引人們千里迢迢,不辭勞苦的蜂擁而至呢?
和大連豆腐皮、錦州豆腐皮不同的是,本溪豆皮更薄更有韌性,口感也不一樣。豆皮需要提前用雞湯泡制,泡太久豆皮會碎掉,泡太短豆皮又不能入味兒,關鍵就在于手法。
攤主:這個最后撒芝麻、孜然。
攤主:必須得是兩遍油,兩遍醬,它才能入味。
刷幾遍雞油,刷怎樣的獨家秘制醬料,烤制時豆皮就在這一刷一烤間發(fā)起了各家口味大戰(zhàn)。
大哥用猛火,大姐用文火,把本溪豆皮又薄又皺,容易掛料的特點發(fā)揮到了極致。
再烤制10-20秒,兩家的豆皮一個勁道干爽,一個軟嫩濕滑,沒有勝負,只有各有所好,看看這6年來的回頭客就會明白這個道理。
在東北無論是肉、素還是海鮮,凡是在火上烤的,東北人都叫烤串。如果說串是燒烤的“形”,那么肉才是燒烤的“魂”。
這位攤主烤的月牙骨,經(jīng)過腌制,長簽大肉更接近野外燒烤?镜接妥汤怖驳貪B出,外面金黃焦香,膠原蛋白筋道,里面的肉和脆骨結實耐嚼。
徐彪 攤主:每天能賣掉1000多串吧。
張娟的港式叉燒肉,在沈陽夜市也被改良成了東北燒烤,她每天都要去選購最上乘的豬肉。
對于叉燒肉的改良,張娟認為非常成功。把打成細粉的調(diào)料,大手筆的一一放到大塊的梅花肉中,這里最關鍵的是加入的白砂糖,這是港式叉燒肉的特點,也是哈爾濱羊肉串的秘訣。用白糖調(diào)和肉的腥膻味,肉質(zhì)鮮美無比。
張娟 攤主:一晚上能賣個2000多元錢。
無論哪里的燒烤,到了東北都被改良成串大味兒足,似乎只有這樣才能符合東北人大塊吃肉,大口喝酒的豪放作風。
生蠔、扇貝,天生適合燒烤,蒜蓉是它的最佳伴侶,F(xiàn)撈、現(xiàn)開、現(xiàn)燒的新鮮生蠔,蠔肉受到火烤,滲出汁水,肉上堆滿的蒜蓉、辣椒、蔥花,辛辣的味覺和生蠔Q彈的肉質(zhì)碰撞蕩開。
趙福軍選用的都是湛江生蠔和大連扇貝,每只都肥美圓潤新鮮。
趙福軍 攤主:我們家放剁椒,剁椒是我自己研制的,料是用10幾種中草藥熬制而成的,白蔻、草果、香葉、小茴香、桂皮、沉香這些都有。
東北的燒烤在技藝和品種上,自成一派?矩i蹄、烤豬尾、烤腰子、烤大蝦、烤海參、烤茄子、烤青菜,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有人說,“給東北人一個爐子,他們可以烤了整個世界”,這話一點兒都不為過。
燒烤海鮮在劉杰的大排檔里只是一種,他這里的海鮮包羅萬象,不過最讓他久久不能忘卻的是兒時第一次吃海鮮的味道
劉杰 攤主:小的時候我爸爸也是做海鮮零售生意,因為小的時候海鮮也確實很少,有一次天氣不好,我爸爸沒賣掉,剩了不少,然后我回家大吃了一頓,特別好吃,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記憶,覺得海鮮,還有這么好吃的東西。
兒時第一次海鮮的美味,讓土生土長的沈陽人劉杰記憶猶新,在夜市開業(yè)第一年,他租了一個5平米的檔口做起了海鮮,可是因為第一次干沒有經(jīng)驗,對于海鮮不懂更不專業(yè),他把所有的積蓄都賠光了。憑著一股不服輸?shù)膭艃,劉杰一路摸爬滾打,用了五年的時間,他從一個檔口做到了現(xiàn)在的22個檔口,整個海鮮大排檔每天幾百張桌子座無虛席,他硬是把海鮮在夜市里做的有模有樣。
劉杰經(jīng)營的海鮮,從每斤十幾元錢的蛤蜊,到七、八百一斤的龍蝦都有。而每天夜市結束后,凌晨3點他都要親自去沈陽最大的農(nóng)貿(mào)市場去進貨。海鮮的品質(zhì)他從源頭就要把握,而且每天的海鮮篩選工作,都是他親自完成。
黑暗料理,吸引人的不是料理,是“黑暗”。因為“黑暗”,很多平時拒之千里的食物,都獲得了奇妙的親切感。
只需一口油鍋,這么強行慢炸,因為是活炸,各種蛇蟲蛛蝎串在串上的時候,還在蠕動。有些倍受大家喜歡的像蝎子、蜘蛛之類的,皮比較硬,所以要小火慢炸,才能炸熟炸透炸酥。
因為這類食材都比較難入味兒,所以孜然、辣椒下料要重。
在夜市里找網(wǎng)紅是非常容易的事情,這位長得像范偉的大叔,在夜市里做鍋包肉沒兩年,一不小心就成為了網(wǎng)紅。每天從全國各地來吃他做的鍋包肉的人絡繹不絕,也有一部分人是特意來夜市看看這位明星臉的大叔,把這個小小的鍋包肉攤位擠得滿滿當當。
西安的毛筆酥最近在視頻軟件里火了,不管是年幼懵懂的小朋友,還是長途跋涉從外地而來的吃貨,都因為它精巧有韻味的造型而喜歡上它。
吳迪 攤主:做這個也很費勁,得經(jīng)過一共將近是10道工序。從最開始的發(fā)面,到最后起酥,再到成形,每包一個都得插毛筆眼試一試,大了,一塞就變形了,小了,塞里邊沒等吃就往下掉了。
而夜市里備受大家喜歡的,都是費了不少功夫的。
做成土豆泥再壓成條,放到油鍋里炸,長長的薯泥條,外酥里綿,想想都流口水。
說起炫耀,這創(chuàng)意棉花糖也算一個,90后小兩口自己琢磨開發(fā)出了不少現(xiàn)在流行的人物。
賣了5年酸辣粉的夏小妹兄妹倆,已經(jīng)注冊了品牌,夜市里大家排隊吃的酸辣粉也可以郵寄到全國各地了。
正如夜市的負責人燕明麗說的,這里的業(yè)戶們原來只知道低頭琢磨賣自己的東西,現(xiàn)在都在絞盡腦汁的想,如何讓更多的人知道自家的好產(chǎn)品。
燕明麗 沈陽塔灣興順夜市負責人:塔灣興順夜市,今年小吃種類一共有463個攤位,有160余種小吃,今年增加了很多網(wǎng)紅的項目,因為現(xiàn)在網(wǎng)絡比較發(fā)達,大家也從網(wǎng)上學了很多新的產(chǎn)品,然后引進到我們塔灣興順夜市。最多的時候能到五、六萬人,平時周一到周五,也能在三、四萬人左右。
沈陽塔灣夜市的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夜市將400多輛小吃車進行車身仿古木裝甲,統(tǒng)一燈箱內(nèi)嵌,將整個夜市打造成盛京古街美食小鎮(zhèn)
燕明麗 沈陽塔灣興順夜市負責人: 臭豆腐是大項,爆肚也是大項,像烤羊肉串也是大項,這種大項的產(chǎn)品我們就會平均分到夜市的每一個角落,讓消費者購
買起來方便。
佘龍的爆肚攤前,每晚都會排起長長的隊伍。無論等多久,愛吃這一口的,必須要飽了口福才行。
佘龍 攤主:我們家麻醬跟別人家麻醬有點區(qū)別,而且還有這個湯,湯也不一樣。
熱騰騰的爆肚配著自家秘制的小料,就這么在夜市做了5年,佘龍說做的一直都是這個味。
佘龍 攤主:全家都出動,我媽,還有我媳婦。哥哥、弟弟、妹妹、姐姐、姐夫都在這兒。我這兒也買房了,也買車了,也結婚了,孩子也有了。
每個周日來夜市的人都能看到彈吉他唱歌的趙天宇,每周一到周六晚上他和妻子都各干各的工作,他是司機,而妻子燕彩飛在夜市里經(jīng)營著重慶炸香腸的小攤位,趙天宇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好好的寫歌唱歌。
趙天宇一直堅持著自己的音樂夢想,苦心鉆研,妻子在夜市里每天賣炸香腸,收入貼補家用來支持他,但是對于這對小夫妻來說,自己再苦再累都沒什么,就是每周見不到4歲的兒子是他們特別難忍受的。
燕彩飛 攤主:孩子是跟奶奶在一起,離我有點兒遠。一直就覺得孩子還小,為什么會懂這么多,他會跟我說,媽媽,我不花錢,你能不能別離開我。
在孩子最需要陪伴的時候,媽媽不能陪在身邊,作為母親的燕彩飛非常遺憾,也很心痛。
燕彩飛 攤主:生活所迫,在夜市天天圍著炸鍋,有的時候我也會委屈,我花一樣的年齡,天天守在這個攤,每天又累、又熱,真的汗流浹背,但是當我兒子抱住我的那一瞬間,我覺得所有的都值了。
其實夜市里的很多攤主都是從外地來沈陽的,也有很多是從沈陽周邊的農(nóng)村來的,大家背井離鄉(xiāng),起早貪黑,一個人支撐著這一方小天地,為的就是家里的父母妻子孩子能生活的更好些,能夠早一天團圓。
夜市里的東北特色自然少不了,傳統(tǒng)的烤玉米是人們必吃的經(jīng)典口味。
炸大地瓜,是很多人來到夜市要特意找著吃的,最普通的紅薯炸好后,撒上最流行的甘梅粉,這也是只有東北夜市獨有的酸甜味道了。
這么大的菜葉,幾盆醬汁,這又是什么美味呢?
朱躍鑫是吉林人,從小就吃著媽媽做的東北飯包長大,來到沈陽后,沒有了吉林的白菜葉,東北飯包就不正宗。于是他四處尋找后,終于找到了能夠做正宗東北飯包的吉林白菜葉。
朱躍鑫 攤主:(白菜葉)在吉林德惠運回來的,火車運過來的,當天運當天賣。秘密武器就是白菜和我的農(nóng)家醬,還有我的辣椒,辣椒油是我熬出來的。
東北大米飯配著小火熬制40分鐘的東北大醬,自制的辣椒油,朱躍鑫也加入了自己的創(chuàng)新,就是自己炒制的花生米,這樣的東北飯包可是夜市獨一份。
值得稱道的傳統(tǒng)味道還有雪綿豆沙,據(jù)說以前這可是在飯店里才能吃到的菜品。雞蛋清打發(fā)成泡,把豆沙餡丟在蛋清泡夜中,用勺子一裹,直接放到溫油中炸制,到鵝黃色時撈出,撒點白糖就好了。
夜市攻略
塔灣興順夜市每年3月開始,11月結束,營業(yè)時間是16:00到23:00。
塔灣興順夜市除了美食,還有百貨、娛樂、兒童嬉水樂園等。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