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百年名校之長郡中學
本文原載《長沙百年名!2017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長郡中學的前身是清朝末年長沙府中學堂。校址位于今天心區(qū)學院街,今老校區(qū)系老校園原址。當時,長沙府轄長沙、善化、瀏陽、寧鄉(xiāng)、湘陰、益陽、安化、湘潭、湘鄉(xiāng)、醴陵、攸縣11縣和茶陵州。1904年,根據(jù)清政府的《奏定學堂章程》關于“各府必設中學堂一所”的規(guī)定,由官府籌資,設立了這所學堂。曾參與創(chuàng)辦明德、經(jīng)正和民立第一女學堂的開明士紳龍紱瑞從1904年直到1910年一直任該學堂堂長。
龍紱瑞(1874—1952),長沙府攸縣人。1903年夏初,與俞蕃同、許直等在省城“創(chuàng)設女學,以開風氣”,開辦湖南第一女學堂,為省內(nèi)女學之始。1904年參與創(chuàng)建湖南圖書館。辛亥后,湖南都督譚延闿委為交通司司長。1917年任湖南省官產(chǎn)處處長。1925年湖南育群學會和雅禮會共同推選龍紱瑞為湘雅醫(yī)院董事會董事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被聘為湖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
該學堂開始并無固定校舍,先后設于長沙黃泥街、寶南街等地,直到1908年才在學院街三府坪建筑校舍,1909年遷入該址固定下來。
辛亥革命后,當時任修業(yè)學校小學部堂長兼中學部監(jiān)督的彭國鈞建議原長沙府屬12縣的駐省中學合并于長沙府中學,更名為長郡聯(lián)立中學,由12縣聯(lián)辦,簡稱長郡中學(長沙府在歷史上曾為長沙郡,“長郡”即長沙郡的縮稱)。這一建議得到了各縣的贊同。彭國鈞被推選為校長。
彭國鈞(1878—1952),長沙府安化人。他1898年考取秀才,在鄉(xiāng)授徒兩年。1900年,入岳麓書院就讀。1903年,考入明德學堂速成師范第一班。在明德學習期間,他深受黃興、周震鱗革命思想和胡元倓“磨血”精神的影響,立志獻身教育,開啟民智。
原長沙府中學堂和各縣駐省中學學生編為10個班,又招收新生十個班,共有學生1000人。1912年4月10日,長郡公立中學在三府坪原長沙府中學堂舊址正式開學。1914年,該校易名為湖南第一聯(lián)合縣立中學。1917年,該校增設了師范部,改名為長郡公學。1926年恢復“湖南第一聯(lián)合縣立中學”校名。1930年更名湖南長郡聯(lián)立中學校。
彭國鈞擔任長郡校長時親自為長郡制定了“樸實沉毅”的校訓,并以培養(yǎng)有益于國家社會的有用人才為長郡的教育目標。黃銘功作校歌歌詞:
雄杰古潭州,
襟帶江湖踞上游,
舊時人材淵藪。
中華興復,
共道湘人多造就。
四海盡同胞,
況吾濟同郡,
情聯(lián)意屬相研究。
一班班作壯猷,
一行行步伐遒。
看長沙子弟精神運五洲,
凱歌聲,還相續(xù)。
彭國鈞提出的有用人才的標準是:首為愛國,依次為利人、不剝削、有真才實學、愛勞動、正直不畏強暴。他提倡學生思想自由,關心國家大事。1919年12月,彭國鈞因支持和參與“驅張”運動,被張敬堯撤去長郡和修業(yè)兩校校長職。1921年7月復任長郡中學校長,到次年6月又因反對趙恒惕而離校。
其后擔任長郡校長有多人,其中較著名的且任職較久的是1928年至1936年任校長的王季范。王季范(1885—1972),長沙府湘鄉(xiāng)人,王海容的外公。畢業(yè)于湖南優(yōu)級師范學堂。民國初年,他曾任第一師范教習,并曾參與創(chuàng)辦衡粹女子職業(yè)學校。1928年1月,擔任長郡中學校長。王季范思想開明,辦學嚴謹。他擔任校長的期間,正是日本加緊侵華之時。他以“明大義而有專長”教育學生,暗示學生要分清善惡,學好本領。
“九一八”事變后,他在授予學生的獎狀上寫道:“……談兵則紙上易于馬上,決勝則疆場難于操場。欲掄南楚文武兼資之才,當在風云變色之日,有能掃清妖氛,為人群伸正義,為華夏增榮光者,庶不負明恥教戰(zhàn)之至意也!边@段話正表明了他“明大義而有專長”的深刻含義,其愛國之情,溢于詞表。在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的形勢下,他經(jīng)常教導學生不要“站在寶庫上哭窮,睡在武庫上害怕”。他在周會上以德國俾斯麥的“鐵血精神”來激勵學生的民族意識。他說,德國的俾斯麥、中國的嚴復和日本的伊藤博文同在日本留學,論學習成績俾斯麥不及嚴復,但他以鐵血精神勵精圖治,振興德意志成為一大強國。他還通俗地比喻說,大家穿的校服是黑色的,這也是鐵的顏色,象征我們都有鋼鐵般的意志和毅力;湖南人愛吃辣椒,辣椒的顏色是紅的,紅色象征著血。大家都是有血性的中華兒女,滿腔熱血,應該獻給祖國,應該勇于犧牲,誓死保衛(wèi)中華。
王季范辦學,志在育才,不論貧富貴賤,不分籍貫畛域,他都一視同仁。國民黨高級將領劉建緒的兒子不守校規(guī),他照章開除;邵陽籍人李薰兄弟不屬長郡招生范圍,他們冒籍考入長郡,王季范知道后愛其才而成全之。后來,他們倆兄弟與另一學生李芬成績優(yōu)秀,成為長郡著名的“三李”,日后都成為國內(nèi)有名的技術專家。
1936年魯立剛繼任校長,直至1949年。魯立剛(1899—1985),長沙府瀏陽人。著名地理、氣象學家竺可楨先生門下,曾任明魯立剛德、周南、長郡地理教員,并任長郡教務、訓育主任多年,接任長郡校長長達13年之久。1948年當選國大代表,1949年任湖南省教育廳廳長。后去臺灣,在臺灣任民意代表30余年,剛直不阿,念念不忘國家統(tǒng)一。
魯立剛一生與長郡中學關系密切。1913—1917年就讀長郡中學4年,1924年受聘母校任教務主任兼地理教員,并于1936年獲選校長之職,前后在長郡學習、任教、任職凡19載。魯立剛以校友接任母校校長,對學校感情至深。上任伊始,即矢志以校為家,勵精圖治,以振興教育、為國育才為己任。并處處以身作則,樹立楷模。秉承母!皹銓嵆烈恪毙S,首先從個人生活上做起,毅然剃去長發(fā),布衣皂履,一反過去衣著講究之溫文雅士作風,與學生打成一片,親如一家。在他的帶領下,全校師生艱苦樸素,蔚然成風。時有“長郡叫化”之謔稱,實為長郡校風之寫照。
魯立剛接掌長郡之次年,日機屢襲長沙,學校奉命疏散外遷。魯親赴安化藍田鎮(zhèn)(今漣源市)覓遷校址,及時組織全校師生籌辦遷校事宜。時長郡擁有高、初中10余班級,師生近千人。圖書、儀器和課桌、課椅、鐵床等教具設備無數(shù),且有部分線裝珍本書籍,必須妥善保存。而藍田地處湘中山區(qū),既無鐵路,又無公路,全靠幾艘翹尾木帆,溯湘江支流漣水而上,舉校徙遷,實非易事。魯立剛運籌帷幄,舉重若輕,有條不紊,逐件清點捆綁,按時裝箱發(fā)運,終于順利運達,學校得以如期遷址開學。
1944年長沙淪陷,藍田告緊,長郡又臨時避遷深山梅梓鄉(xiāng),待敵撤退后,復再遷返藍田,始終未有一日停課。1945年長沙光復,而長郡原有校舍已毀于1938年“文夕”大火,殘垣破壁,滿目瘡痍。為重建校舍,魯殫精竭慮,使長郡中學順利遷返長沙復課。
魯立剛治校嚴謹,首重師資建設,凡有名望的老師,不惜屈躬親臨聘請。尊師重道,教學相長,深得師生擁戴?箲(zhàn)期間,雖學校遠遷窮鄉(xiāng)僻野,而長郡仍名師薈萃,教學質(zhì)量不減當年。如數(shù)學老師有黎贊唐,人稱“黎三角”;楊少巖,人稱“楊代數(shù)”;語文老師周世釗,對古文深有造詣;英語老師羅鳳清,單詞、詞匯爛熟,人稱“小字典”;鐘奇?zhèn),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浙江大學教授;歷史老師易仁荄,為清華大學畢業(yè)高才生;生物老師曹非,物理老師黃培心,化學老師王紹休,皆當代名流,極一時之盛。名師出高徒,在老師諄諄教誨之下,學生雖在當時物質(zhì)生活極為艱困的環(huán)境中,仍然晨讀夜習,孜孜不倦。學生成績,在歷屆統(tǒng)考、高考中,均名列前茅。
魯立剛愛生如子,關懷備至。平日教導學生,多以鼓勵代替呵責,耐心開導,循循善誘,以培養(yǎng)學生自覺尚善尚學之精神。尤對貧苦學生最為關注,蓋魯出身貧寒,自幼父母雙亡,靠其兄以雇工傭資度日。他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皆賴戚族之助,始刻完成學業(yè)。及至出任校長,深感當時不少優(yōu)秀學生均出自貧家,往往因資無著而時有輟學之虞。故當學校遷址就緒,甫得立足之后,他就積極為籌集學生獎學金奔走呼號,不遺余力。魯雖一向蔑視權貴,但為籌措獎學基金,而不得不與當?shù)馗毁Z鄉(xiāng)紳往來周旋,以求其解囊捐獻。離任去臺灣后,仍難忘故土,魂系長郡,一再告誡兒孫,“長郡獎學金不可廢”。就在其病重彌留之際,在醫(yī)院病床上還立下遺囑:“望長郡諸君子,毋失‘樸實沉毅’校訓,并發(fā)揚光大。獎學金亦然。”魯辭世后,其繼配靳吉禾老師傾其私蓄和海內(nèi)外子女及在臺長郡校友,遵循魯遺愿,共集資1萬美元,立為長郡“魯立剛獎學金”,以蔭澤后世。
泉嘶井11號長郡同學會
除彭國鈞、王季范、魯立剛3位著名的校長外,長郡還擁有一大批道德文章為人稱道的教師,如徐特立、易培基、李維漢、楊東莼、柳午亭、李肖聃、曹典球、周谷城、張曙、郭德垂、劉寄蹤等著名教育家。名師出高徒,長郡培養(yǎng)了大批具有文韜武略的優(yōu)秀人才。其中有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yè)捐軀的革命烈士如郭亮、熊亨瀚、文起代、聶履泰、鐘偉劍、盛之權、劉疇西、黃克仁等;有著名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如任弼時、李富春、李立三、蕭勁光、陳賡、曾三、甘泗淇、韓先楚等;有早期共產(chǎn)黨人如陳子博、彭平之、羅章龍等。
在當年赴法勤工儉學的學生中,湖南學生有346人,占全國總人數(shù)1549人的20%強,而長郡中學的學生就有28人,遙遙領先于全國任何學校。李立三和李富春就是從長郡中學走上赴法勤工儉學的道路的。長郡還培養(yǎng)了一大批聞名遐邇的專家學者,如張孝騫、沈其震、呂驥、黎澍、李薰等。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慶云、文伏波、黎介壽、黎磊石、朱建士也是長郡學生。
1949年秋,長郡中學由長沙市人民政府接管,1952年定名為長沙市第二中學,1984年恢復長郡中學校名。
推薦閱讀 1、三湘驚雷震九州 ——長沙和平起義紀實 |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