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來世, 我還是選擇中國, 選擇核事業(yè), 選擇你。” 一位科學家在臨終前 對愛人說了這樣一句話 圖:鄧稼先(右)與妻子許鹿希(左) 這位科學家就是鄧稼先 對祖國的熱愛 對事業(yè)的執(zhí)著 對家人的深情 …… 這句話很短 卻好像詮釋著鄧稼先的一生 今天 是鄧稼先誕辰98周年 讓我們一起追憶鄧稼先院士 一年多就完成學業(yè)的“娃娃博士” 1941年 17歲的鄧稼先考入西南聯(lián)大物理系 1948年 鄧稼先進入美國印第安納州的普渡大學 在物理系讀研究生 新中國成立后 鄧稼先下定決心盡快回國 他僅用一年多的時間 就獲得了普渡大學的博士學位 當時只有26歲 也正因此 鄧稼先有了一個綽號 “娃娃博士” 取得博士學位后的第9天 鄧稼先就登上了輪船 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兌現(xiàn)了自己兩年前離開中國時 許下的諾言: “將來祖國建設需要人, 我學成后一定回來!” 帶領剛畢業(yè)的大學生團隊從零開始 1955年1月15日 毛澤東主席主持召開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 決定發(fā)展中國原子能工業(yè) 1958年2月11日 具體領導中國核工業(yè)發(fā)展 與核武器制造的第二機械工業(yè)部成立 那么,上哪兒去找 主持這方面工作的科學家呢? 1959年的一天 時任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長錢三強 把鄧稼先找到辦公室 說了一句幽默的話: “小鄧,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 準備調你去做這項工作, 你怎么樣?” 圖:錢三強(左) 鄧稼先(右) “大炮仗?” 鄧稼先立刻意識到 這是指爆炸原子彈 他立即答應了 服從了組織調動 這一天夜里 鄧稼先翻來覆去地睡不著 他對身旁的妻子許鹿希輕輕地說了聲 “我要調動工作了” 許鹿希 鄧稼先夫人 我問他,調到哪兒去,他說,不能說。我說,去干什么,不能說。我說,你到了那地方把信箱號碼給我,我給你寫信。他說,不能寫信,不能通信。他說,這個家以后都靠你了。我的生命就獻給將來要做的這個工作了。他這句話說得非常堅決。他說,如果做好了這件事,我這一輩子就活得很值得,就是為它死了也值得。 很快 鄧稼先就被任命為 中國研制原子彈的理論設計負責人 那時候 除了組織以外 沒有人知道鄧稼先究竟在哪里工作 具體在做什么 作為中國研制原子彈的理論設計負責人 鄧稼先肩上的擔子到底有多重呢? 美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科研隊伍里 至少有14個人是諾貝爾獎得主 而鄧稼先所帶領的團隊 只是一群剛畢業(yè)的大學生 鄧稼先晚上備課 利用白天科學研究的空隙 給年輕人補習專業(yè)知識 簡易工具解決重大難題 方向確定之后 一個更大的難題擺在了鄧稼先面前 要尋找制造原子彈的一個關鍵參數(shù) 為完成這個任務 鄧稼先帶領科研人員 用幾臺簡易的手搖計算機甚至算盤 在半年多的時間里 進行了上萬次的方程式推算 大家三班倒 夜以繼日 終于 關鍵性的參數(shù)被確定 整個核武器研制的龍頭昂起來了 用數(shù)學家華羅庚的話說 這是集世界數(shù)學難題之大成 1964年10月16日凌晨 按照鄧稼先等人的設計而制作的 原子彈裝置 被吊裝送上102米高的鐵塔 1964年10月16日下午十五點整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很快 原子彈在中國成功爆炸的消息 傳遍了世界的各個角落 去世前一個月,人們知道了他的名字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 也是與鄧稼先一同長大的好友 此時 遠在美國的楊振寧 在報紙上看到了一個熟悉的名字 楊振寧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1964年,中國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以后,立刻美國的報紙上就有種種的報道,說是哪些中國的物理學家參與了這件事情,我一看上面就有鄧稼先的名字,而且是說,鄧稼先是主要的人物之一。 核試驗的難題 被鄧稼先帶領的科研團隊一個個攻克 可是日夜操勞的鄧稼先卻倒下了 1985年 61歲的鄧稼先 生命已逐漸走到了盡頭—— 直腸癌晚期 分離20多年 許鹿希終于等到丈夫回來 而丈夫卻躺在了病床上 一直到1986年6月 鄧稼先隱姓埋名28年的身份 才第一次被揭開 住院的363天里 他動了3次手術 363天里 他一直疼痛不止 止痛的針從每天一針 發(fā)展到每小時一針 然而占據(jù)他腦海全部的 仍是中國的核武器事業(yè) 鄧稼先并沒有停止工作 他坐在能減緩壓力的橡皮圈上 和老搭檔于敏等人寫下了 關于中國核武器發(fā)展的建議書 這份建議書直到今天 都對中國的核事業(yè)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許鹿希 鄧稼先夫人 他做完這件事以后,跟我說了四個字,死而無憾! 在生命的最后時刻 鄧稼先叮囑身邊人的最后一句話是: “不要讓別人把我們落得太遠。” 為國鑄劍 無怨無悔 中國成為一個真正的大國 鄧稼先功不可沒 今日,致敬!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