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春天 01 筍子 春筍 | 圖 陳正 時序進(jìn)入暮春后,正是春筍萌發(fā)破土、蓬勃生長的時節(jié)。但凡生長竹子的地方,一到春天,都會長出竹筍。筍子的生長速度極快,只需三五天時間,便可長至尺許,若不趕緊扯去,就會錯過最佳采收期。扯筍子,也有一些講究。一般來說,向陽的山坡,竹筍比背陰的山坡要出得早些,也長得大根些;尤其是巖石邊上的地方,筍子長得格外粗壯,人見人愛。 辣炒筍絲 | 圖 陳正 扯回來的筍子,不宜久放,最好是盡快將筍殼剝掉。 剝?nèi)チ藲さ墓S子,碧綠蔥翠,煞是養(yǎng)眼,掰成半指長一截,撒點紅辣椒粉素炒或拌入酸菜燜煮,都特別開胃爽口;炒新鮮豬肉或臘豬肉,則是上佳的天然食材;而那些嫩筍子,切碎后炒蛋餅,味道更是一絕。吃不完的筍子,開水焯過后,再晾曬干或用火烘干,制成筍干,也是風(fēng)味別具。 02 蒿子粑粑 蒿子粑粑 | 圖源網(wǎng)絡(luò) 蒿子粑粑以蒿子、米粉、臘肉為原料精制而成。每每春回大地,人們總會來到田埂、路邊,采摘蒿子。蒿葉分為大葉蒿和小葉蒿兩種,用大葉蒿制作出的蒿子粑要比小葉蒿鮮美,口感極佳。采摘時,只摘取蒿葉的上半截就行了,然后將蒿葉洗干凈,使勁搓,用刀切碎。接著用清水沖洗,以去苦味。然后將臘肉和蒜葉剁碎,把臘肉煮熟,再將洗好的蒿子放進(jìn)鍋里,用清水煮后依次加入鹽、蒜葉、臘肉丁、糯米粉并拌勻,最后把餡放入做好的餅,蒿子粑粑便做成了。用油一煎,會散發(fā)出四溢的蒿香,吃一口香脆可口,嘴有余香。 03 藠頭 藠頭 | 圖源網(wǎng)絡(luò)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薤(即藠頭),冬春常綠,楚間多種之。” 湖南藠頭的產(chǎn)地眾多,其中以湘陰的藠頭尤為出名。根據(jù)《湘陰縣志》記載:“薤乃為進(jìn)貢佳品!毕骊幍乃婎^個頭肥厚、清白晶瑩、辛香嫩糯,它適合采挖的時間,是在清明后到夏至前。藠頭在前一年農(nóng)歷七月種下,經(jīng)過七八個月的時間,才算真正長大成熟。將收獲的藠頭一分為二,一半可做浸壇子菜,也就是通常意義上的泡菜。先將其用鹽水浸泡處理,再把藠頭置于初夏的陽光里,使其脫水晾干,倒入透明的玻璃壇中靜候。過了二十天左右,打開玻璃壇子,拈一粒酸酸甜甜略帶辣味的藠頭入口,就能迅速點燃你的味蕾。剩下的另一半藠頭,用來小炒臘肉。臘肉片薄,幾近透明,把臘肉入鍋煸至肉色,接著下藠頭,然后加調(diào)料,出鍋前淋上少許麻油即可。咸香柔軟的臘肉,襯托出藠頭野香之氣味,又給臘肉注入了活力,一葷一素,天作之合。 04 青團(tuán) 青團(tuán) | 圖源網(wǎng)絡(luò) 清朝袁枚的《隨園食單》這樣描述青團(tuán):“青糕、青團(tuán)。搗青草為汁,和粉作糕團(tuán)。色如碧玉。”這里面提到的青草,就是春季遍地叢生的野艾。艾草葉邊有小小的鋸齒,背面有一層薄薄的白色絨毛,容易辨認(rèn)。有的艾蒿開滿絮狀小黃花,看上去素潔優(yōu)雅。但這也意味著它長老了,口感不好。要記得采莖葉肥嫩水靈的。 艾草|圖源網(wǎng)絡(luò) 青青鮮鮮的艾蒿采回來后,先用清水洗凈,放在沸水里汆一下,取出浸在清水里一段時間,去除苦澀味,然后切碎搗爛倒進(jìn)早已準(zhǔn)備好的糯米粉中,揉成青色面團(tuán)。接著就是做馃餡,餡的花樣很多,有筍絲、肉丁、蘿卜絲、咸菜末餡等等,隨自己喜好,可以做出各種各樣的口味。青團(tuán)口感糯韌綿軟,吃起來甜而不膩,還帶有清淡悠長的青草香氣,盈滿于齒頰間。 05 香椿芽 香椿芽 | 圖源網(wǎng)絡(luò)
“雨前香椿嫩如絲,雨后椿芽如木質(zhì)”。早春的香椿芽好吃,一旦過了谷雨,香椿嫩芽不復(fù),索然無味,營養(yǎng)和食用價值也會大幅下降。香椿的吃法很多,腌、拌、炒、煎、做餅等都別有風(fēng)味,常見的有涼拌香椿、香椿炒蛋、香椿炒肉、油炸椿芽魚、香椿拌雞絲、香椿拌豆腐等等。烹食香椿,是一種詩意般的美食體驗,無論哪一種吃法,都能讓人回味無窮。沒聞到香椿的馥郁,沒吃過椿,不能叫過了春天。
更多>>熱門排行
更多>>長沙常用電話
長沙社區(qū)排行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luò)道德,并承擔(dān)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zé)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quán)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