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貴州省的獨山縣到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三江侗族自治縣,我們花了差不多一個月時間尋訪。到了三江縣老堡鄉(xiāng)的三江口,我們突然對三條江的稱呼有些迷惑不解。 準確地說,從貴州方向發(fā)源的都柳江和桂林市資源縣方向發(fā)源的尋江(又稱古宜河),在老堡三江口匯合后注入融江,融江是柳江的上游。 但是有的又把尋江稱為潯江。究竟是潯江還是尋江?眾多采訪對象和資料表述說法不一。市水利部門的同志說,尋江在三江侗族自治縣段稱為古宜河比較準確。尋江發(fā)源于資源縣,經(jīng)龍勝縣和三江縣,河道全程 215.4公里。 于是,我們臨時決定,到尋江源頭去探秘。這次探秘會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嗎?
4月12日,我們從柳州出發(fā),出發(fā)前,查閱了相關(guān)資料,得知尋江的源頭位于資源縣。即發(fā)源于資源縣車田苗族鄉(xiāng)腳古沖村東,湘、桂交界的金紫山南麓。
圖為尋江源頭金紫山南麓。
然而在路上,卻差點鬧了烏龍。桂林日報記者劉健將我們的探訪目的通過電話告訴資源縣融媒體中心的同志,對方卻告訴我們要找的源頭在位于資源縣、興安縣和龍勝縣交界,海拔2141.5米的華南第一高峰貓兒山。與此同時,還給我們發(fā)來了一段大型系列報道《資江行》視頻,視頻拍攝地就位于貓兒山,在山上有一塊刻著“潯江源”三個字的大石頭。
圖為資江流過資源縣城。
“貓兒山上有一大片沼澤地,非常漂亮!眲⒔≌f,貓兒山有著“三江源”之稱,如果要溯源,可以先到貓兒山探訪。
此時,我們的車輛剛好經(jīng)過靈川縣地界,再過去不遠就是興安縣了。在劉健的建議下,我們準備先到貓兒山。
可資料顯示,尋江明明發(fā)源于資源縣金紫山,怎么突然變成了貓兒山了?莫非是我們搞錯了?
“你們要去的是帶三點水的潯江,還是不帶三點水的尋江?”就在我們還在納悶時,劉健再次打來電話詢問。他說,資源縣融媒體中心的同志稱,桂林市有兩條潯/尋江。帶三點水的潯江,發(fā)源于貓兒山,與同樣發(fā)源于貓兒山的漓江匯合后流入西江,并不是柳江干流融江的支流;另外一條不帶三點水的尋江,則發(fā)源于資源縣金紫山,它才是柳江干流融江的支流,在資源縣境內(nèi)全長61.8公里。
原來如此,我們趕緊將導(dǎo)航切換到前往資源縣的方向。
事后,我們查看市水利局提供的柳州市水系圖,發(fā)現(xiàn)地圖上標注流經(jīng)三江縣的,確實是沒有三點水的尋江。不過,我們在三江縣城走訪時,卻又發(fā)現(xiàn)尋江邊上有潯江大道,尋江之上有潯江大橋,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柳州市柳江流域保護中心副主任李盼告訴我們,原來尋江亦叫潯江。尋江三江段被叫作古宜河,三江縣的縣城所在地,也叫古宜鎮(zhèn)。
經(jīng)過艱難前行,終于到了資源縣車田苗族鄉(xiāng)腳古沖村竹葉水屯,這是尋江從金紫山發(fā)源后,流經(jīng)的第一個村莊。
圖為尋江源頭金紫山腳下的第一村腳古沖村竹葉水屯。
在資源縣融媒體中心副主任于力、車田苗族鄉(xiāng)宣傳委員唐譽銘以及腳古沖村黨支部書記、村委主任李傳寶的帶領(lǐng)下,我們從村委所在地出發(fā),經(jīng)過1個多小時的盤山路,來到了腳古沖村竹葉水屯。
山路難行,景色宜人。車窗仿佛變成了畫框,遠處的山嵐一片蒼翠,不時有粉的紫的杜鵑花點綴其間,近處則是“清泉石上流”之景。就在快要抵達腳古沖村時,崇山峻嶺之間忽然出現(xiàn)一條飛瀑,如一條白練垂在一片綠幕前。
圖為記者在尋江源頭金紫山腳下的小溪流探訪。
當時已是下午3點,我們在村口發(fā)現(xiàn)一條流水淙淙的小溪,清澈見底。李傳寶說,這條小溪就發(fā)源于村后的金紫山,從這里流出的水,會匯流到五排河,再流往融江。小溪的岸邊長著一棵年歲頗大的樹木,另外一側(cè)的山上,則是成片的竹林。從村口向里看去,群山中房屋錯落,不遠處還有杜鵑花還在盛放,宛若《桃花源記》中“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場景。
圖為資源縣融媒體中心人員帶領(lǐng)記者沿溪而上尋找尋江源頭。
走在村中,每當被我們問起家門口的這灣水,村民們總在不經(jīng)意間“凡爾賽”一把。
“沒有通自來水之前,我們村里家家戶戶都是從這挑水吃,我覺得那里面的水比買的礦泉水還甜!46歲的李傳有一家就住在水邊,即便現(xiàn)在有了自來水,不時還會去挑水回來吃。李傳有笑稱,他92歲的父親,86歲的母親,可能也是因為常年喝這里的水才長壽。
水是大自然的饋贈,村民們也用自己的方式守護著這一灣水。
圖為記者在尋江源頭第一村腳古沖村采訪。
“我們老祖宗是從湖南新化來到這里討生活居住下來的,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傳了第九代,300多年了!78歲的李丁喜表示,聽老人講,正是有這灣水,老祖宗決定在此定居,才有了現(xiàn)在的竹葉水屯。李丁喜推測,這可能也是村屯名字中有個“水”字的原因。
說起這水,李丁喜老人神秘地透露,在金紫山上有一個泉眼,但到底哪里神奇,老人也說不清。
記者翻閱2018年7月1日出版的《資源縣志1991—2005》,發(fā)現(xiàn)其中對此有所記載:金紫山,海拔1883.1 米。山頂氣候冷暖無常,瞬息萬變。山上有眼清泉,常年不溢不竭。
難道尋江源頭就是這眼清泉?因進山的路比較窄小崎嶇,車輛無法通行,我們只能步行。
然而,我們在步行溯溪而上近一個小時后來到一處山坳,發(fā)現(xiàn)已沒有了上山的路。前方植被茂密,我們只聞水聲,卻不見溪流。此時山中的天氣說變就變,天空突然下起小雨。未攜帶登山用具和雨具的我們只得冒雨下山。
沒想到在回來的路上,又有意外的“收獲”!斑@個可以吃的,好多,好嫩!”資源縣融媒體中心新媒體部主任伍麗突然的一聲驚呼,引起了我們的注意。只見她彎腰伸手去折生長在溪邊的一種植物。她說,這個名為虎杖,也叫酸筒桿,當?shù)厝私兴鼮椤柏i八戒”,味酸,生長在溪邊、叢林以及田邊等濕地,折斷剝了皮就能吃。它的根狀莖可供藥用,有活血、散瘀、通經(jīng)、鎮(zhèn)咳等功效。我們折了一根,放到嘴里一嚼,一股酸味涌起,禁不住直呼:“太酸了!
離開竹葉水屯,我們再次經(jīng)過飛瀑。
讓我們沒想到的是,接下來我們所到的地方,比這瀑布壯觀的還有很多。這里被當?shù)厝朔Q為“小九寨溝”。
圖為當?shù)氐摹靶【耪瘻稀逼俨既骸?/span>
沿山間步道而上,林木茂密,沁人心脾,步道旁有許多古樹名木。沒走一會,便有轟隆作響的水聲傳來。往前看去,一條白色瀑布垂直落入下方碧綠的深潭。那壯闊的氣勢,讓人立刻聯(lián)想“飛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銀河落九天”名句。在“小九寨溝”中步行不過十幾分鐘,這樣的瀑布我們已見到好幾條。其中一條瀑布從高約30米的崖壁上垂直落下,水霧飛騰宛如薄紗飄舞。那水霧滋養(yǎng)著崖壁上一片片叫不出名字的紅色小花,美得讓人心醉。
圖為記者在尋江源頭探訪當?shù)氐摹靶【耪瘻稀逼俨既骸?/span>
據(jù)伍麗介紹,腳古沖村這個“小九寨溝”海拔高度在800米~1300米之間,森林覆蓋率達94%,常年平均氣溫16℃,屬典型的中亞熱帶濕潤氣候。這些瀑布正是發(fā)源于海拔1880米的金紫山,當豐富的水資源遇上落差較大的森林峽谷地形,便形成了溪流奔瀉湍急、瀑群飛珠濺玉的美景。到了夏季,到這里避暑游玩的游客很多。
在車田苗族鄉(xiāng)采訪時,該鄉(xiāng)宣傳委員唐譽銘說,這里最有名的就是“五排河漂流”,以“水險、石奇、林幽、瀑美”著稱。
《資源縣志》記載,五排河為尋江(古宜河)上游干流,屬珠江水系。在資源縣境內(nèi)長51.03公里,主要支流有兩水河、塘洞河、木廠河、小地河、粗石河;有小溪50余條、小溝700余條。
整條河流的特點是,主流穿行于深山峽谷之中,河床結(jié)構(gòu)普遍為卵石和礁石,多急灘、回灣、澄潭;其支流大都清澈湍急,多瀑布、潭灣、礁石,河床比降大。
大自然的巧奪天工,造就了“五排河漂流”享譽中外的知名度。
圖為尋江源頭清澈的潭水。
唐譽銘說,資源縣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發(fā)展“五排河漂流”項目,經(jīng)過多年的發(fā)展,五排河以其出眾的自然漂流條件,滿足世界急流回旋運動所有6個級別訓(xùn)練和比賽要求,2017年被國際漂流聯(lián)合會主席授予“世界最美漂流基地”稱號。
時間回到2008年5月,記者就有幸體驗了一把“五排河漂流”的樂趣,那種急水險灘回流的叫喊,那種水花四濺潑濕衣服的尖叫……一個個驚險的鏡頭,至今仍記憶猶新。
于力告訴我們另一個好消息,今年“五排河漂流”于4月下旬開漂。更可喜的是,今年3月20日,國家體育總局水上運動管理中心已批復(fù),同意中國漂流聯(lián)賽總決賽在資源縣舉辦。
這次源頭探訪,雖然沒有機會體驗到“五排河漂流”的刺激,但對“五排”這個稱呼產(chǎn)生了好奇。
于力說,在資源縣有“五排三鄉(xiāng)”的說法,即五排河流經(jīng)三個鄉(xiāng),分別是車田苗族鄉(xiāng)、兩水苗族鄉(xiāng)和河口瑤族鄉(xiāng)。而關(guān)于“五排”的來歷,資源縣政府網(wǎng)站有刊文介紹了幾種說法:
一是因軍事管轄而得名。在明朝,以軍隊建制管轄,屯田服役、籌集糧餉,戶籍也叫軍戶,當時地名上多以團、排稱謂,有的地名沿用至今,這和當?shù)乜煽嫉娜丝诰幼v史是相吻合的。五排意指五個排、第五排。
二是因地域范圍而得名。在古代十里為一排,五里為半排,五排地區(qū)方圓約五十里,因此稱為五排。
三是因民族聚居而得名。俗話說“嶺南無山不有瑤”,這里地處貓兒山腳下,自古居住苗、瑤等少數(shù)民族,瑤族中的盤瑤有一支叫排瑤,又名八排瑤,他們的祖先從黃河流域遷到洞庭湖地域,屬于古稱“五溪蠻”的一支,隨著朝代更迭,戰(zhàn)爭和饑荒的發(fā)生,迫使排瑤繼續(xù)南遷,遷到這里的排瑤,就把當?shù)亟形迮帕恕?/span>
四是因地勢而得名。過去人們習(xí)慣稱山脊為嶺,山溝為嶆,山坡為排,人們喜歡將房屋建在向陽山坡上,據(jù)傳古時候當?shù)貎H有五個山坡建有村寨,于是這里便稱為五排。
雖然這四種說法都有一定道理,在當?shù)厝藢Φ谝环N說法比較認同。
而關(guān)于“排”的說法,在1992年再版的《西延軼志》(三刊補本)中有記載,洪武二十二年,編軍籍屯田以充兵役曰軍戶,其未入軍籍者每里(注:里在此并非長度單位而是行政單位)計十排,這也印證了“因軍事管轄而得名”這一說法。弄清了“五排”的地名來歷,“五排河”的說法也就水到渠成了。
當晚,車田苗族鄉(xiāng)宣傳委員唐譽銘在鄉(xiāng)政府食堂安排品嘗一道苦筍炒臘肉的“美味”,讓人印象較深。
說是美味,其實卻是苦的。于力說,苦筍是當?shù)乇容^有特色的菜肴,并且季節(jié)性很強,主要在清明節(jié)前后這段時間才有得吃。苦筍味道雖然是苦的,拿到集市上賣,卻是搶手貨。畢竟生活總歸苦盡甘來。而我們溯源柳江的探訪還將繼續(xù),下一個目標,也是一個神奇的地方——三江縣梅林鄉(xiāng)。這里又會有什么精彩的故事呢?請關(guān)注后續(xù)報道。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luò)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quán)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