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鷂子尖古道 圖/周德淑 湖南安化有一條位于梅山腹地頗為神秘的茶馬古道,它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入選湖南省第十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在中國十大古道中排名第四。這就是中俄萬里茶道湖南段的起點——鷂子尖古道。 中俄萬里茶道始于17世紀,是從中國南方茶葉原產地起,經中原大地至西北邊疆,直至俄羅斯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茶葉運銷之路,總長1.3萬多公里。在這條傳奇的古道商路上,活躍著安化黑茶商人的忙碌身影。鷂子尖古道位于安化江南鎮(zhèn)境內,從起點緣奇橋到終點五福宮碼頭,全長30公里。 △安化鷂子尖茶馬古道路線圖 對地理和人文感興趣的我,決定用自己的雙腳來探訪這條神秘的古道,幾位喜歡徒步和攝影的同事也要參加。我聯系上了緣奇橋所在地黃花溪村的老支書王佑斌,詳細了解了古道沿途文物、路線、公共交通等情況。然后,我們出發(fā)了。
偶遇茶棧的第八代傳承人
我們一行10人到達江南鎮(zhèn),問路時偶遇宏毅茶棧的第八代傳承人王軍安。王軍安守著良佐茶棧做黑茶生意。良佐茶棧始建于清乾隆年間,茶棧已破敗,系懸山重檐、小青瓦雙層木結構樓房,并排兩個天井組成兩個四合院,大門為牌樓式青瓦磚結構。王軍安將樓下作為黑毛茶產品收購及加工作坊,樓上為茶葉產品貯場所。
△良佐茶棧 圖/朱立
王軍安熱情地給我們當起了向導。他指著一座面朝資江的青磚門樓說:“這是德和茶行的廠房大門,旁邊的梁家碼頭就是德和茶行的專用碼頭!德和茶行建于清乾隆年間,位于資江岸邊,四周為青磚圍墻,兩個四合院形制。廠房門外一條青石板路沿石級直通梁家碼頭,成品茶從這里裝船外運。我看到德和茶行正在修復,木制廠房主體已基本完成,工地的一角還有古青磚、小青瓦、桐油、白蟻藥物等修復材料樣品展示區(qū)。
△德和茶行窗外的資江 圖/朱立
始建于清代的五福宮碼頭用條狀青石砌成,上窄下寬,全長27米,江南鎮(zhèn)大部分茶葉產品均由此碼頭外運。碼頭臺階的兩側各有一個石柱,下層臺階上還固定有鐵板,鐵板上有鐵環(huán),應該是資江里的運茶船用來系纜繩的。王軍安說:“碼頭上面的街道是茶商們的主要交易場所,黑茶從五福宮碼頭用船經資江、洞庭湖運抵漢口等地。原來這里有不少吊腳樓,很漂亮,可惜后來被一場大火基本燒光了……”
△五福宮碼頭上面的街道曾是茶葉交易市場 圖/朱立
午飯后我們乘班車到達了洞市老街。洞市老街上泰美和茶號老板賀有元熱情邀請我們品嘗他家的黑茶,他是這個老茶號的第九代傳人。得知我們要徒步古道,馬上手繪了古道路線圖給我,他的指引使我們少走了冤枉路。
△洞市老街門樓 圖/朱立
洞市老街是鷂子尖古道上唯一的老街,數百年里這里商賈云集,作坊遍布。陳五芝花屋(本地俗稱)是洞市最大的民居建筑群,有兩正、兩側、兩天井組成主體建筑,排水系統(tǒng)、陰溝明渠與屋前小溪互通互連,設計科學。街口的賀氏宗祠是清代光緒年間建造的家族宗祠,是梅山地區(qū)保存完好且最具審美和文化價值的建筑。
老街,棋盤,歇伙鋪,風雨橋
△爵公橋 圖/朱立
告別賀老板,我們沿著老街的青石板路向上行走,走過一段公路,經爵公橋和陶氏宗祠到了一條清澈的小溪邊,再沿溪邊青石板路走約1里地后開始上鷂子尖嶺。青石板臺階修得很齊整和牢固,在闊葉林、冷杉林和竹林中向上延伸。這段古道在乾隆年間共修了27年,全部采用長1米、寬0.4米左右青石板階砌鋪成。陰涼處的石板則刻上“六籽打銃”、“五子飛”等棋盤,供路人休息娛樂,可見當年的修路人是何等用心。
△鷂子尖埡口俯瞰竹林溪村 圖/朱立
走到了古道的最高點——鷂子尖埡口,就進入了黃花溪村的地界了。埡口石壁上有一處“泉眼”,原來石壁內嵌入了一根小水管,冰涼的清水從管中不斷流出。后來黃花溪村的王支書告訴我,這眼“泉水”是黃花溪村用管道從4公里外的山頭引過來給路人飲用解渴的。從埡口往下走100米,就出現一棟木房子,房子的前廊上有“川東一障”的牌匾,這就是甘露茶亭。茶亭堂屋正上方掛有祖籍安化的清代兵部尚書、兩江總督陶澍親筆題寫的“甘露亭”牌匾,頂部的梁上還雕刻著兩條栩栩如生的金龍。亭廊上放有木甑和開水壺、茶杯,壺里有茶水。黃花溪村派專人駐守茶亭,每天要燒開水泡好黑茶,免費給路人喝。
△甘露茶亭 圖/朱立
沿著下山的石板路繼續(xù)前行,就可以看到黃花溪村的民居了。沿著村里公路走不遠,看到路邊一棟四層樓的仿古建筑,這就是鷂子尖古道旅游服務中心。我們沒有進入服務中心休息,繼續(xù)沿著黃花溪邊的公路前行。二十分鐘后,看到一座風雨橋橫跨黃花溪上,臨溪的山邊有一排安化傳統(tǒng)木結構民居,這就是大坪歇伙鋪。大坪歇伙鋪為小青瓦屋面,前廊后庭,雙層前檐,后庭為商鋪或歇伙鋪,來往商隊、行人在這里休息住宿。走過風雨橋,只覺涼風習習,又見歇伙鋪炊煙裊裊,頓覺古時煙火氣穿越到了現代。
△大坪歇伙鋪的風雨橋與古樹 圖/朱立
再向前走1.5公里,就到了黃花溪和沿溪交匯處的緣奇橋,即鷂子尖古道的起點。一天的勞累化作喜悅,我們興奮地跳下小溪,與清澈的溪水來個親密的接觸。此時,碰到了黃花溪村的王支書,他介紹說緣奇橋長30.8米、寬4.8米、高5.8米,為青石單拱橋,建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橋上刻有精美的人面蜈蚣浮雕和鳳凰紋飾,具有較高的美學價值。“村里籌集資金修復了從緣奇橋到大坪歇伙鋪的這段1.2公里長的青石板古道,還修整了黃花溪河道!
△緣奇橋 圖/朱立
露營緣奇橋
傍晚,我們到服務中心吃飯,地道的安化土菜讓我們胃口大開,不知不覺肚皮已撐起。飯后喝了服務中心為游客泡制的黑茶,感覺也涼爽了不少。包括我在內的三個人又回到了緣奇橋,準備露營。橋面平整,我們索性把帳篷扎在橋上。我們以緣奇橋為前景拍攝星空,一直到深夜。第二天凌晨,我們早早就起床了,只見山頭上空出現了彩霞,趕緊拿起相機記錄下這稍縱即逝的美麗瞬間。我們還參觀了附近有1500年樹齡的梓葉槭。梓葉槭是中國特有的瀕危樹種。這棵樹胸徑1.5米,高32米,氣勢磅礴,冠似華蓋,為中國最大梓葉槭樹王,被中國林學會評選為72個樹種的“最美樹王”之一。
△中國最美樹王-樹齡1500年的梓葉槭 圖/朱立
早餐后我們乘坐班車前往洞市老街。車開出村子約3公里時,司機羅師傅在路邊停了車。他問我們:“你們是不是在旅游服務中心落下衣服了?劉老板給你們送過來了!北仨殲辄S花溪村淳樸的民風點個贊。
在洞市老街下車后,我們頂著烈日朝著永錫橋方向徒步,當天的目標是徒步完成古道的后半段。約半小時,我們就到達了錫潭村橫跨麻溪河的永錫橋。長長的廊橋里聚集了不少人,除游客外,一些村民躺在兩邊的廊凳上睡覺納涼,還有十幾位村民在西側橋頭的橋亭處打牌消暑。
△永錫橋橋亭處休閑的村民 圖/朱立
永錫橋是安化縣規(guī)模最大,且保存最為完好的(清代)木構風雨廊橋,此橋長83米,39間。橋亭和橋頭過道兩側立滿石碑,石碑上面刻錄著修橋經過及樂捐者姓名和募捐款額等。安化風雨橋均由青石橋墩、木質橋身和小青瓦橋頂三部分組成。橋身為長廊式通道,鵲木抬梁,全部采用卯榫結構。兩旁有固定的雙邊木凳供行人休息,橋身兩側都是豎式木欄桿,通風采光極好。安化風雨橋達33座,數量之多為全國罕見。安化風雨橋承載著古梅山地區(qū)獨特淳樸的民俗民風,是多種文明元素濃縮的重要歷史文化遺產。
△永錫橋 圖/鄧葵庭
休息片刻后,我們朝古道沿線唯一的古寺鐘靈寺方向走去。經過金田村麻溪河上的東梅公路大橋時,看到河岸左側山下的民居間有座醒目的黃墻紅瓦建筑,這就是鐘靈寺。鐘靈寺是安化僅存的佛寺古剎,建寺280余年,為南岳圣帝的行宮,整座建筑與周圍山光水色和諧一體。
臨近中午,烈日躲進云層,瞬間下起了大雨,我們趕緊到路邊人家避雨。半小時后轉小雨,我們繼續(xù)上路。雨停后太陽又出來了,濕熱的空氣使人大汗淋漓。這段路程是古道節(jié)點之間最長的一段,沿東梅公路轉到632鄉(xiāng)道,經金田村、大眾村、陳王村、馬路新村、慶陽村和思賢村,我們終于抵達了思賢橋。
△思賢橋 圖/朱立
思賢橋橫跨思賢溪,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咸豐四年(1854)重建。思賢橋為歇山重檐小青瓦頂,兩臺兩墩,棱形分水,五層鵲木。全長57.5米,兩側歇亭共21空。北端閣式頂下有晚清名臣左宗棠所題的“思賢橋”橋名匾額,南端橋頭有守橋亭。特別的是橋中間立有一尊手持“斬龍刀”的楊泗將軍塑像。傳說楊泗因斬殺興風作浪的妖龍,被后世視為鎮(zhèn)水的神明。橋墩上還雕刻有祈福護橋的蜈蚣,這種圖騰正是梅山文化的一種體現。
在思賢橋休息片刻,我們又朝古道的終點進發(fā),于16:40抵達了鷂子尖古道的終點——五福宮碼頭。我們脫下鞋襪,將小腿沒入涼涼的資江水中泡一泡解乏。不一會兒,一天的勞累,在緩緩流動的江水中化解了。
△五福宮碼頭 圖/朱立
活動圓滿完成,探訪了古道的沿途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感受了梅山文化和淳樸民風,還收獲不少美照。有點遺憾的是,因時間有限,未能探訪從永錫橋到思賢橋這段隱蔽在山林中的古道,期待以后再訪。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