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坦桑尼亞西南部地域遼闊,資源豐富,但缺少通往港口的道路;贊比亞擁有豐富的銅礦,但作為內(nèi)陸國,由于支持中南部非洲的民族解放運動,原有的銅出口通道被切斷。
為打破封鎖,坦贊雙方有意建設一條連接兩國,并延伸至坦桑尼亞達累斯薩拉姆港的鐵路。
當時兩國剛剛獨立,既沒有資金,也缺少技術(shù),雙方領導人向多個發(fā)達國家以及世界銀行等金融組織發(fā)出了援建鐵路的請求。然而實地考察后,對方均以鐵路修建難度太大、成本過高為由加以拒絕。
1964年,周恩來總理訪問非洲期間,向世界宣布了以平等互利、不附帶條件為核心的中國政府對外經(jīng)濟技術(shù)援助的八項原則。
在中國政府援助非洲國家的過程中,非洲人民對中國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屢屢碰壁的坦桑尼亞總統(tǒng)尼雷爾,將目光投向了中國。
1965年2月18日,國家主席劉少奇和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會見尼雷爾總統(tǒng)時,尼雷爾正式提出了請求中國援建坦桑尼亞至贊比亞鐵路的愿望。令他沒想到的是,劉少奇主席和周恩來總理同意了他的援建請求。
02
1968年4月12日,第一批正式援建坦贊鐵路的中國勘測隊,乘坐“耀華號”遠洋客輪從廣州的黃埔港起航,開赴萬里之外的非洲。經(jīng)過十多天的海上顛簸,援建隊伍抵達坦桑尼亞的達累斯薩拉姆港。
地處東非的坦贊兩國,一年只有雨季和旱季之分。雨季暴雨集中,遍地是沼澤;旱季則滴水不降。
時值雨季,這里濕熱難耐,蚊蟲肆虐?睖y路線途經(jīng)原始森林、沼澤湖泊,鱷魚、大象等野生動物時刻威脅著大家的安全。
工作前期,各種配套設施還不完善,每天都勞累不堪的援建人員,食宿條件也不盡如人意。
隨著各工種的陸續(xù)進駐,沿線蓋起了簡易工棚。工作之余大家自力更生,改善生活。
03
1970年10月26日和28日,坦贊鐵路奠基儀式分別在鐵路起點坦桑尼亞達累斯薩拉姆,和終點贊比亞新卡皮里姆波希舉行。贊比亞總統(tǒng)卡翁達和坦桑尼亞總統(tǒng)尼雷爾一起主持了兩地的儀式。
面對惡劣環(huán)境的挑戰(zhàn),施工隊伍不僅沒有放緩工期,反而審時度勢,提出了一個雄心勃勃的“502工程”施工計劃:爭取用一年多的時間,修通達累斯薩拉姆至姆林巴的502千米線路段。
1971年11月27日,在中坦兩國建設者的歡呼聲中,“502工程”如期完工。
在這一年多的時間里,中國援建工人與非洲朋友同吃同住,發(fā)明了“坦贊鐵路語”,并形象地把它稱作“三話”:就是當?shù)卦、中國話,外加手比畫?/p>
通過這種特殊的語言,大家不但解決了交流問題,還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誼。
04
隨著通車典禮的日益臨近,援建隊伍的使命即將完成,而有些同志卻永遠留在了那里。
在達累斯薩拉姆西郊,有一座中國專家公墓,安葬著65名援建坦贊鐵路時犧牲的烈士。
他們用生命詮釋了偉大的國際主義精神,他們的名字和坦贊鐵路一樣,永遠銘記在中國人民和坦桑尼亞、贊比亞兩國人民心中。
1976年7月14日,歷時5年零8個月,全長1860.5千米,凝結(jié)著5萬多名中國工程技術(shù)人員汗水與心血的坦贊鐵路全線正式通車。
半個世紀過去了,這條穿越莽莽草原、崇山峻嶺、河谷盆地、叢林沼澤的鐵路記錄下了歲月的痕跡,仍在為沿線地區(qū)的居民出行提供方便,為當?shù)氐慕?jīng)濟社會發(fā)展作出貢獻。
坦贊鐵路猶如一條紐帶,把中國與非洲人民的心緊緊連在一起。凝聚著中非友誼的坦贊鐵路精神也不斷發(fā)揚光大,在共建“一帶一路”的進程中賡續(xù)傳承。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quán)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