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金柱1961年1月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從小喜愛書法,年輕時得到徐州書法家黃龍和濟南魏啟后等先生的教導,1984年獲《文匯報》全國書法大賽二等獎,F為云龍藝社副社長,江蘇省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
劉金柱記得孩童時,他隨當教師的外公陳遇慶去老友石有恒、錢書樵、劉介夫、陳蘭圃、楊墨泉、李雪鴻等處串門,常見各位老師傅的書案上有很多茶壺、手把件等好玩的東西。當時幼小好動,總是未經許可就拿在手中,外公常常怒斥他,但各位老師傅卻總是笑著制止說:“無妨、無妨!小孩子喜歡是件好事……”
劉金柱說,這一幕幕場景至今記憶猶新,也為他以后收藏埋下了伏筆。1973年秋,外公去世,留給劉金柱一些殘壺半瓦、只字片紙,至今他都藏之若寶。1979年參加工作之后,自己有了收入,劉金柱便產生了購買欲望。遇到喜愛的文房舊物、字畫、壺具,只要是自己經濟能承受的了,都將其買下,這也算他開始步入收藏圈了。
2000年,劉金柱的妻子內退,他便在戶部山開了間古玩店,目的倒不是全為了掙錢,而是以店養(yǎng)藏,將自己過去收藏的東西去粗存精,想按自己的思路做一個專項收藏。開店后,劉金柱的收藏也如魚得水,足跡涉及全國各省市,隨著藏品不斷增多,他的眼界也隨之增高,個人影響也在圈內擴大。“通過20余年的買入,藏品越來越多,單就錫壺這一項也收了300余把!眲⒔鹬f,他還手書42頁、約6700余字的《壺公說壺》,準備留給兒孫以示自己愛壺之心。
●其二由于造錫壺需錫和銅合金,由于每個制壺人加銅比例不同,因而經常年使用和環(huán)境不同,造成每個壺氧化后的包漿不同,耐人尋味。其包漿的玉之溫潤感,甚至勝過紫砂壺的包漿。由于錫壺不像紫砂壺易碎,還能完整留存下歲月的痕跡。
“解放初期,徐州人用錫壺的人家比用銅壺、砂壺、瓷壺的人多。因為錫可熔化后再利用。”劉金柱說,他小時候就常見挑擔錫匠上門為人改制錫器。由于錫可塑性很強,勝過紫砂泥,且在錫上刻字畫也比在紫砂上容易表現,所以錫壺的樣式、字畫內容無比豐富。從各種各樣的人物、良禽益獸、龜蟹魚蝦、十二屬相、果木葫蘆、車船樂器、古玩雅好等取材,所有可以想象得到的,可以做成錫壺的都涉及到了,真正形成了百花齊放的局面。

清代符生刻、朱石梅“畫溪書屋”款,竹段三鑲玉執(zhí)壺

清代內網式提梁茶壺

清代瓶形獅頭鋪銅環(huán)溫酒壺

清代壽字文形酒壺(一對)

清代友年刻款、楊彭年。ㄣy絲嵌紅木飛龍把)

清代鐘形壽桃紐提梁酒壺

清代四方倭角嵌竹雕、紅木提梁酒壺
清代椰殼壽星紋8件套茶具
據劉金柱介紹,因錫相對金銀銅鐵等金屬較脆弱,易損壞,當時一些必要的技術條件不具備,因此早期單純的錫制品不是很多。經過一個漫長的時期,隨著制錫工藝技術的發(fā)展,加上錫器本身所具備的防潮、保溫、耐酸、耐堿、易熱、延展性好、光亮如銀等優(yōu)點,到了明清之際,錫器開始盛行。因為都是手工制作,因此壺的形狀也千奇百怪起來,尤其是文人制壺將錫壺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即雅玩工藝品行列。對于收藏的理解,劉金柱經常說的是:不以價格論。因為收藏是藝術、是文化、是歷史、是古人愛物惜器的精神。收藏的宗旨是使自己能在鑒賞與研究過程中獲取審美愉悅,上手觸摸的是其曾經的滄海桑田,不應該以價格去評估它的價值和意義。其次收藏應該量力而行,尤其要隨緣。
劉金柱收藏的第一把錫壺,應該是家傳的史寶豐款如意形紫砂包錫三鑲壺。他家解放前做皮毛、洋布生意,外公是個文化人,事事順心應該是他們的心愿,所以此壺以“如意”頭為形,嘴、鈕、把鑲和田玉。壺一面刻“山水房舍”,有點像徐州戶部山老景。一面刻行書“錫比公德、水喻公廉、獻公如意、祝公延年。友山書。”據介紹,清代羅嵒,字友三,浙江寧波人,攻書畫。
什么叫三鑲錫壺?是指清康𤋮時期,文人沈存周在錫器上發(fā)明鐫刻工藝后,使其更增加文人化。而后一批文人雅士和陶藝巨匠、制錫能手聯(lián)合,創(chuàng)出“以紫砂為壺胎,精錫覆面、美玉做流、把、扭(也用珍稀木材做把)的壺,時稱“三鑲壺”。
“三鑲壺就是紫砂壺中的一種特殊形制。壺外面包錫,壺把、壺鈕、壺嘴鑲玉!眲⒔鹬f,金屬與泥土的搭配,碰撞出別具一格的藝術火花。
楊彭年款、友香刻飛龍把三鑲壺, 形為曼生十八式之一的井欄壺。這把壺做工精雅、用料名貴,內胎為天青泥,壺鈕為和田玉,壺把為黃花梨飛龍形并鑲銀絲,文字為“信遠堂堂號和仿西周青銅紋飾虎頭”。壺身一面刻“喜蘭”,一面刻行書“去年花里逢君別,今日花開又一年”友香款。

楊彭年款、友香刻飛龍把井欄三鑲壺
“這把壺是余杭藏友念我愛壺如癡恵讓的。當時我得到后十分感動,專為其手抄‘壺經’相贈!眲⒔鹬f,得到此壺后,他的藏品中就有3把曼生十八式中的三式,即“井欄”“卻月”“合斗”。劉金柱介紹說,得楊彭年、王洽刻六角井式三鑲紫砂胎錫壺屬偶緣。自己有兩方名章,一為“壺公”,一為“井泉”。大約5年前他參加安徽書友筆會,一書友見后就問他:“兄也愛壺嗎?”劉金柱答:“是個壺癡!蔽镆灶惥,兩人便成好友。用餐時對方即告訴他自己有把老壺,之后又把壺拍照發(fā)來,一年后突然要割愛于他。“我甚喜!此友真成人之美的君子!”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