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有一個真正的古村落,至今明清建筑保存完好,里面住滿了人,更是被譽為民間故宮,這就是張谷英村,一個始建于明朝的古村,位于湖南省岳陽市岳陽縣張谷英鎮(zhèn)的村子,以其先祖張谷英命名。
在晨曦中,張谷英村青灰屋脊在氤氳水汽中若隱若現(xiàn)。穿行在綿延兩里的檐廊下,青石板上游人的腳步與六百年前的足音悄然重疊。這座被幕阜山余脈環(huán)抱的古村,用1732間房舍、206個天井編織成一座活的建筑迷宮,每一塊磚瓦都在講述著張氏家族綿延二十六代的生存智慧。
一、檐角相連的生存哲學
"晴不曝日,雨不濕鞋"的巷道設(shè)計是張氏先祖最精妙的空間敘事。62條幽深巷道如血脈般連通全村,寬不過三尺的窄巷兩側(cè),青磚墻面上深深淺淺的凹痕記載著數(shù)百年間挑擔貨郎的往來痕跡。當梅雨季節(jié)的細雨浸潤著萬字格花窗,連廊下的老人會指著檐角相勾的"和氣吻"告訴你:這些微微上翹的封火墻,既防祝融之災,又取"以和為貴"之意。
在"百步三橋"的穿村溪流旁,明代留下的石制消防池依然清澈如初。村人至今保持著每日辰時開閘放水的傳統(tǒng),潺潺流水穿過暗渠注入天井中的陶制地漏,這套沿用六百年的排水系統(tǒng),讓古建筑群在每年700毫米的降水量中安然無恙。
二、家訓鐫刻的時光膠囊
當陽光斜照在當大門正廳的"世業(yè)崇儒"匾額上,學堂巷里似乎又傳來蒙童誦讀《孝經(jīng)》的稚嫩聲音。張氏宗祠的楠木立柱上,陰刻著"忠孝節(jié)義"的祖訓,而更動人的教化藏在廂房窗欞間——喜鵲登梅的木雕旁必配寒窗苦讀的場景,葡萄藤蔓的紋樣里藏著多子多福的隱喻。
在村西的百步塘邊,仍能看到婦女們沿用古法制作油豆腐。黃豆需經(jīng)山泉三次淘洗,點鹵講究"冬鹽夏淡",炸制時菜籽油要燒至七分熱。這種傳承了十八代的技藝,如今仍是維系家族生計的重要紐帶。
三、天井里的光陰故事
黃昏時分登上筆架山觀景臺,整個村落猶如游龍靜臥在山坳之中。炊煙從鱗次櫛比的馬頭墻間裊裊升起,七十二座天井將暮色切割成規(guī)整的幾何光影。村人說這些天井暗合星宿排列,最年長的天井里,青苔已爬上明代嘉靖年間的石基。
夜宿村中民宿,木質(zhì)閣樓會傳來細微的吱呀聲。推開雕花木窗,月光正灑在巷道轉(zhuǎn)角處清代商人張云浦宅第的磚雕門樓上,"詩禮傳家"四個字在月光下泛著溫潤的光澤。遠處傳來更夫巡夜的竹梆聲,恍然間時光倒流六百年。
在這個被現(xiàn)代文明遺忘的角落,張谷英村用建筑群書寫著一部立體的家族史詩。當游客們舉起相機拍攝那些精美的木石雕刻時,或許更應聆聽青磚黛瓦間流淌的生存智慧——那些關(guān)于家族延續(xù)、人與自然共處的古老密碼,至今仍在屋檐下的光影中靜靜呼吸。
旅游小建議:長沙出發(fā),可以自駕也可以乘坐公共交通前往,有前往那的大巴車,也可以在岳陽轉(zhuǎn)大巴車。游玩需要門票,當?shù)嘏涮R全,游玩時間,建議至少半天。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luò)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quán)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