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的南京黑云壓城、山雨欲來。日軍將海量炸彈瘋狂傾瀉在南京城,曾經的六朝古都飽受炮火摧殘。
南京市廣州路小粉橋1號巷口的一座小洋樓里,德國商人約翰·拉貝正在翻看桌上德國大使館前不久寄來的函件,勸告德國公民盡快離開這座城市。
此時的拉貝本可以和其他人一樣收拾家當避難,但面對朝夕相處的中國伙伴,面對水深火熱中的中國平民,他選擇留下來,成為了守護南京百姓的“逆行者”。
拉貝在9月21日的日記中寫道:今天,善待了我30年之久的東道國遭遇到了嚴重的困難,富人們逃走了,窮人們不得不留下來,他們不知道該到哪里去,他們沒有錢逃走,他們不是正面臨著被集體屠殺的危險嗎?我們難道不應該設法幫助他們嗎?至少救救一些人吧?假如這些都是我們自己的同胞呢?
拉貝留在南京之后,他在自家院子里修建了防空洞。
之后,他又擔任“南京安全區(qū)國際委員會”主席,并在委員會的共同努力下建立了南京國際安全區(qū),面積占到了南京城的約八分之一。
為了便于難民避難,委員會專門成立了住房委員會,設置了25個難民收容所,其中絕大部分位于南京國際安全區(qū)內。
12月12日,數百難民來到了拉貝住宅,這塊國際安全區(qū)成為他們保全性命的“防彈地帶”。
1937年12月13日凌晨,南京淪陷。死神降臨的那一刻,大多數南京市民猝不及防,戰(zhàn)俘被一批批槍殺,女人被凌辱、強奸、殺死,一場人類文明史上的浩劫開始了。
拉貝走出院門,眼前的南京竟已面目全非。他在12月14日的日記中寫下了這樣的內容:“開車經過市區(qū),我們才曉得破壞的巨大程度,那些都是平民的尸首,我檢查過,子彈是從背后射進去的!
日本兵的殘忍獸行一次次震顫著拉貝的內心,但他卻從未退縮,反而四處奔走、數次抗辯,盡其所能阻止侵華日軍對南京平民的瘋狂施暴。
在拉貝和南京安全區(qū)國際委員會成員們的共同努力下,約25萬南京平民在槍林彈雨中得以保全。
他冒著生命危險寫下的《拉貝日記》更是對侵華日軍制造南京大屠殺的血淚控訴,是對日本帝國主義所犯罪行的有力證詞。
拉貝在中華民族最困難、最艱苦的時候挺身而出,與中國人民共同捍衛(wèi)著人類的正義與尊嚴。
1941年9月,山東省臨沂市臨沭縣蛟龍灣村的一個院落里,一位身材高大的外國人走了進來。他就是國際主義戰(zhàn)士漢斯·希伯。
徐焰
軍史專家
希伯同志他是德國人,他見過列寧、斯大林,他可以說是共產國際方面的一個記者。希伯到了山東的八路軍部隊,他和當地的軍隊、群眾打成一片。
平日里兒童團員們都喊他“老希大爺”,凡是接觸過他的人,都愿意與他接近,把他親切地稱為“洋八路”。
面對日寇冬季“掃蕩”,希伯堅持要和八路軍共同和日軍作戰(zhàn)到底。他說:“我的任務就是抗擊侵略者,我要一手拿筆,一手拿槍!”
漢斯·希伯跟隨八路軍轉戰(zhàn)蒙山沂水之間,白天采訪,晚上寫作,短短一個多月就寫出了《在日本占領區(qū)的旅行》《八路軍在山東》等通訊報道,有力打破了日軍的新聞封鎖。
1941年11月30日清晨,希伯所在的連隊在大青山與敵人遭遇,希伯持槍奮戰(zhàn)不幸中彈身亡,時年44歲。
山東軍民專門為希伯建立起一座白色圓錐形紀念碑。這位國際友人最后長眠在了他在中國的家。
從1931年到1945年,在中國人民進行抗日戰(zhàn)爭的艱苦歲月里,拉貝、希伯等國際友人千里迢迢來到中國,聲援抗戰(zhàn)、同仇敵愾、并肩戰(zhàn)斗,譜寫了一曲曲國際主義的英雄贊歌。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