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北平協(xié)和醫(yī)院,一聲嘹亮的嬰兒啼哭響徹了產房。這位新生兒的父母還沒來得及給孩子想好名字,出生登記材料上只寫著“袁小孩”三個字。 當時為袁小孩接生的婦產科大夫是被稱作“萬嬰之母”的林巧稚,袁小孩是她接生的5萬多名嬰兒中的一個。林巧稚沒有想到,這個孩子未來將成為家喻戶曉的“雜交水稻之父”。
01
袁小孩在兄弟姊妹六人中排行老二,因出生于北平,取名為“袁隆平”。
1949年,袁隆平成為新中國第一批學農的大學生。
1953年7月,23歲的袁隆平從西南農業(yè)大學畢業(yè)。他拿著湖南省農林廳的一封介紹信,來到湘西的安江農校擔任老師。
1956年,周恩來向全國人民發(fā)出“向現(xiàn)代科學進軍”的號召。毛主席也提出要大力提高糧食產量和其他農作物產量,尤其要增加稻谷的種植面積,并且要積極繁育和推廣優(yōu)良的農作物品種。
這個消息傳到安江后,年輕的袁隆平立下決心,要研制出一種新的、高產的農作物。
袁隆平
那時候在教學的同時,我開始學習米丘林遺傳學、李森科的學說。我們搞了很多實驗,都是“無性雜交”,將月光花嫁接到紅薯上。
在袁隆平的精心培植下,月光花與紅薯的嫁接很成功,紅薯獲得了大豐收。袁隆平乘勝追擊,用“無性雜交”的方式培育了一系列新的農作物,個頭和產量都超過原本的性狀。
這時,如何讓雜交優(yōu)勢保存下來成了難題。
02
1957年的一天,在圖書館苦苦尋找答案的袁隆平看到一則新聞:英國和美國的三個遺傳學家,根據孟德爾、摩爾根的學說研究出遺傳物質的分子結構模型。
袁隆平基于多年對農業(yè)生產經驗的研究判斷,他想研究的高產農作物就藏在基因學的密碼里,于是開始學習孟德爾、摩爾根的《遺傳學》。
從1959年到1961年,中國農田連續(xù)幾年遭受大面積自然災害,食物極度缺乏。當時,農村普遍處于低產缺糧的狀態(tài),只有育出真正高產的水稻種子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學完《遺傳學》后,袁隆平立即在自己的半畝試驗田里種上試驗水稻。他打算采用系統(tǒng)選育法,找到水稻群體里長勢超群的單株水稻,加以培養(yǎng),再優(yōu)中選優(yōu),最后經過優(yōu)勝劣汰,將遺傳性最好的品種培育出來。
苦尋了一個月后,袁隆平有了重大發(fā)現(xiàn)。
袁隆平
我們在水稻田里面選種,我就突然發(fā)現(xiàn)一株很優(yōu)異的水稻,穗子又大又整齊,籽粒很飽滿。我如獲至寶。
1962年春天,袁隆平將這些“鶴立雞群”的種子播種在試驗田里。自從播種后,袁隆平天天死守在稻田里,灌水施肥、滅蟲除草,還將稻苗各個階段的生長特性及時、準確地記錄下來。
然而,成功并沒有如期而至,試驗水稻讓袁隆平大失所望。
袁隆平
早的早,遲的遲,高的高,矮的矮,穗子也不夠大,在千把株里面沒有一株能夠像我頭年選得那么好。
就在失望之中,坐在田埂上的袁隆平卻突然靈光閃現(xiàn)。他數了數高矮不齊的水稻,分離比例恰好符合孟德爾、摩爾根遺傳學上的分離規(guī)律。水稻自花授粉,純系品種是不會分離的。這時,袁隆平篤定前一年選到的那株“鶴立雞群”的水稻一定是一株天然的雜交稻。既然有天然雜交稻的存在,就有培育出“人工雜交稻”的可能。
袁隆平相信,只要摸清這株天然雜交稻的規(guī)律和奧秘,讓天下人吃飽飯的夢想終將實現(xiàn)。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