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jī)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先核實(shí)! 南史

 

卷八 梁本紀(jì)下第八

太宗簡文皇帝,諱綱,字世贊,小字六通,武帝第三子,昭明太子母弟也。天監(jiān)二年十月丁未,生于顯陽殿。五年,封晉安王。普通四年,累遷都督、雍州刺史。中大通三年,被征入朝,未至,而昭明太子謂左右曰:“我夢與晉安王對奕擾道,我以班劍授之,王還,當(dāng)有此加乎?”四月,昭明太子薨。五月丙申,立晉安王為皇太子。七月乙亥,臨軒策拜。以修繕東宮,權(quán)居?xùn)|府。四年九月,移還東宮。 太清三年,臺城陷,太子坐永福省見侯景,神色自若,無懼容。五月丙辰,帝崩。辛巳,太子即皇帝位,大赦。癸未,追尊穆貴嬪為皇太后,追謚妃王氏為簡皇后。 六月丙戌,以南康王會理為司空。丁亥,立宣城王大器為皇太子。壬辰,立當(dāng)陽公大心為尋陽郡王,石城公大款為江夏郡王,寧國公大臨為南海郡王,臨城公大連為南郡王,西豐公大春為安陸郡王,新涂公大成為山陽郡王,臨湘公大封為宜都郡王,高唐公大莊為新興郡王。 秋七月甲寅,廣州刺史元景仲謀應(yīng)侯景,西江督護(hù)陳霸先攻之。景仲自殺。霸先迎定州刺史蕭勃為刺史。庚午,以司空南康王會理為兼尚書令。是月,九江大饑,人相食者十四五。八月癸卯,征東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南徐州刺史蕭藻薨。丙午,侯景矯詔:“儀同三司位比正公,自今悉不加將軍,以為定準(zhǔn)!倍露∥,地震。是月,百濟(jì)國遣使朝貢,見城寺荒蕪,哭于闕下。 大寶元年春正月辛亥朔,大赦,改元。丁巳,天雨黃沙。己未,西魏克安陸,執(zhí)司州刺史柳仲禮,盡有漢東地。丙寅,月晝見于東方。癸酉,前江都令祖皓起義兵于廣陵。二月癸未,侯景攻下廣陵,皓見害。乙巳,以尚書仆射王克為左仆射,丙午,侯景逼帝幸西州。 夏五月丙辰,東魏靜帝遜位于齊。庚午,開府儀同三司鄱陽王范薨。自春迄夏大旱,人相食,都下尤甚。 六月庚子,前司州刺史羊鴉仁自尚書省出奔江陵。 秋七月戊辰,賊行臺任約寇江州,刺史尋陽王大心以州降之。 八月甲午,湘東王繹遣領(lǐng)軍將軍王僧辯逼郢州,邵陵王綸棄郢州走。 九月乙亥,侯景自進(jìn)位相國,封二十郡為漢王。 冬十月乙未,景又逼帝幸西州曲宴,自加宇宙大將軍、都督六合諸軍事。立皇子大鈞為西陽郡王,大威為武寧郡王,大球?yàn)榻ò部ね,大昕為義安郡王,大摯為綏建郡王,大圜為樂梁郡王。壬寅,侯景害司空南康王會理。 十一月,任約進(jìn)據(jù)西陽,分兵寇齊昌,執(zhí)衡陽王獻(xiàn)送都下,害之。湘東王繹遣前寧州刺史徐文盛拒約,南郡王前中兵參軍張彪起義于會稽若邪山,攻破浙東諸縣。 二年春二月,邵陵王綸走至安陸董城,為魏所攻,見殺。 三月庚戌,魏文帝崩。 夏閏四月,侯景圍巴陵。 六月乙巳,解圍宵遁。 秋七月,景還至建鄴。 八月戊午,景遣偽衛(wèi)尉卿彭俊、廂公王僧貴入殿,廢帝為晉安王。害皇太子大器、尋陽王大心、西陽王大鈞、武寧王大威、建安王大球、義安王大昕及尋陽王諸子二十余人。矯為帝詔,以為次當(dāng)支庶,宜歸正嫡,禪位于豫章王棟。使呂季略送詔,令帝寫之。帝書至“先皇念神器之重,思社稷之固,越升非次,遂主震方”,嗚咽不能自止,賊眾皆為掩泣。乃幽帝于永福省,棟即位,改元天正。使害南海王大臨于吳郡、南郡王大連于姑孰、安陸王大春于會稽、新興王大莊于京口。 冬十月壬寅,帝崩于永福省,時(shí)年四十九。賊偽謚曰明皇帝,廟稱高宗。明年三月己丑,王僧辯平侯景,率百官奉梓宮升朝堂。元帝追崇為簡文皇帝,廟號太宗。四月乙丑,葬莊陵。 帝幼而聰睿,六歲便能屬文。武帝弗之信,于前面試,帝攬筆立成文。武帝嘆曰:“常以東阿為虛,今則信矣。”及長,器宇寬弘,未嘗見喜慍色,尊嚴(yán)若神。方頤豐下,須鬢如畫,直發(fā)委地,雙眉翠色。項(xiàng)毛左旋,連錢入背。手執(zhí)玉如意,不相分辨。眄睞則目光燭人。讀書十行俱下,辭藻艷發(fā),博綜群言,善談玄理。自十一便能親庶務(wù),歷試藩政,所在稱美。性恭孝,居穆貴嬪憂,哀毀骨立,所坐席沾濕盡爛。在襄陽拜表侵魏,遣長史柳津、司馬董當(dāng)門、壯武將軍杜懷寶、振遠(yuǎn)將軍曹義宗等進(jìn)軍克南陽、新野等郡,拓地千余里。及居監(jiān)撫,多所弘宥,文案簿領(lǐng),纖豪必察。弘納文學(xué)之士,賞接無倦,嘗于玄圃述武帝所制《五經(jīng)講疏》,聽者傾朝野。雅好賦詩,其自序云:“七歲有詩癖,長而不倦!比坏畚膫谳p靡,時(shí)號“宮體”。所著《昭明太子傳》五卷,《諸王傳》三十卷,《禮大義》二十卷,《長春義記》一百卷,《法寶連璧》三百卷,《謝客文涇謂》三卷,《玉簡》五十卷,《光明符》十二卷,《易林》十七卷,《灶經(jīng)》二卷,《沐浴經(jīng)》三卷,《馬槊譜》一卷,《棋品》五卷,《彈棋譜》一卷,新增《白澤圖》五卷,《如意方》十卷,文集一百卷,并行于世。 初即位,制年號將曰“文明”,以外制強(qiáng)臣,取《周易》“內(nèi)文明而外柔順”之義。恐賊覺,乃改為大寶。雖在蒙塵,尚引諸儒論道說義,披尋墳史,未嘗暫釋。及見南康王會理誅,知不久,指所居殿謂舍人殷不害曰:“龐涓死此下!庇衷唬骸拔嶙驂敉掏粒囁贾!辈缓υ唬骸拔糁囟亯K,卒反晉國,陛下所夢,將符是乎?”帝曰:“儻幽冥有征,冀斯言不妄!背酰凹{帝女溧陽公主,公主有美色,景惑之,妨于政事。王偉每以為言,景以告主,主出惡言。偉知之,懼見讒,乃謀廢帝而后間主?鄤裥袣ⅲ越^眾心。廢后,王偉乃與彭俊、王修纂進(jìn)觴于帝曰:“丞相以陛下幽憂既久,使臣上壽!钡坌υ唬骸耙讯U帝位,何得言陛下?此壽酒將不盡此乎?”于是俊等并赍酒肴、曲項(xiàng)琵琶,與帝極飲。帝知將見殺,乃盡酣,謂曰:“不圖為樂,一至于斯!奔茸矶鴮嫞瑐ツ顺,俊進(jìn)土囊,王修纂坐上,乃崩。竟協(xié)于夢。偉撤戶扉為棺,遷殯于城北酒庫中。 帝自幽縶之后,賊乃撤內(nèi)外侍衛(wèi),使突騎圍守,墻垣悉有枳棘。無復(fù)紙,乃書壁及板鄣為文。自序云:“有梁正士蘭陵蕭世贊,立身行道,終始若一。風(fēng)雨如晦,雞鳴不已。弗欺暗室,豈況三光?數(shù)至于此,命也如何!”又為文數(shù)百篇。崩后,王偉觀之,惡其辭切,即使刮去。有隨偉入者,誦其連珠三首,詩四篇,絕句五篇,文并凄愴云。 世祖孝元皇帝,諱繹,字世誠,小字七符,武帝第七子也。初,武帝夢眇目僧執(zhí)香爐,稱托生王宮。既而帝母在采女次侍,始褰戶幔,有風(fēng)回裾,武帝意感幸之。采女夢月墮懷中,遂孕。天監(jiān)七年八月丁巳生帝,舉室中非常香,有紫胞之異。武帝奇之,因賜采女姓阮,進(jìn)為修容。十三年,封湘東王。太清元年,累遷為鎮(zhèn)西將軍、都督、荊州刺史。 三年三月,侯景陷建鄴。四月,世子方等至自建鄴,知臺城不守。帝命柵江陵城,周回七十里。鎮(zhèn)西長史王沖等拜箋請為太尉、都督中外諸軍事,承制主盟。帝不許,曰:“吾于天下不賤,寧俟都督之名;帝子之尊,何藉上臺之位。議者可斬!”投筆流淚。沖等重請,不從。又請為司空,以主諸侯,亦弗聽。乃開鎮(zhèn)西府,辟天下士。 是月,帝征兵于湘州刺史河?xùn)|王譽(yù),譽(yù)拒命。尋上甲侯韶自建鄴至,宣三月十五日密詔,授帝位假黃鉞、大都督中外諸軍事、司徒、承制。于是立行臺于南郡而置官司焉。 七月,遣世子方等討河?xùn)|王譽(yù),軍敗,死之。又遣鎮(zhèn)兵將軍鮑泉討譽(yù)。 九月乙卯,雍州刺史岳陽王詧舉兵寇江陵,其將杜崱兄弟來降,詧遁走。鮑泉攻湘州,未克;又遣左衛(wèi)將軍王僧辯代將。 及簡文帝即位,改元為大寶元年。帝以簡文制于賊臣,卒不遵用。正月,使少子方晷質(zhì)于魏,魏不受質(zhì)而結(jié)為兄弟。 四月,克湘州,斬譽(yù),湘州平。雍州刺史岳陽王詧自稱梁王,蕃于魏,魏遣兵助伐襄陽。先是,邵陵王綸書已言兇事,秘之,以待湘州之捷。是月壬寅,始命陳瑩報(bào)武帝崩問,帝哭于正寢。 六月,江夏王大款、山陽王大成、宜都王大封自信安來奔。 九月辛酉,以前郢州刺史南平王恪為中衛(wèi)將軍、尚書令、開府儀同三司。改封大款為臨川郡王,大成為桂陽郡王,大封為汝南郡王。 十一月甲子,南平王恪等奉箋進(jìn)位相國,總百揆。帝不從。 二年三月,侯景悉兵西上。 閏四月,景遣其將宋子仙、任約襲郢州,執(zhí)刺史方諸。庚戌,領(lǐng)軍王僧辯屯師巴陵。 五月癸未,帝遣將胡僧祐、陸法和援巴陵。 六月,僧祐等擊破景將任約軍,禽約,景解圍宵遁。以王僧辯為征東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尚書令,帥眾追景,所至皆捷。進(jìn)圍郢州,獲賊將宋子仙等。 九月,盤盤國獻(xiàn)馴象。 十月辛丑朔,紫云如蓋臨江陵城。是月,簡文帝崩,開府儀同三司王僧辯等奉表勸進(jìn)。 帝奉諱,大臨三日,百官縞素,答表不許。司空南平王恪率宗室,領(lǐng)軍將軍胡僧祐率群僚,江州別駕張佚率吏人,并奉箋勸進(jìn)。帝固讓。 十一月乙亥,僧辯又奉表勸進(jìn),又不從。時(shí)巨寇尚存,帝未欲即位,而四方表勸,前后相屬,乃下令斷表。 承圣元年二月,王僧辯眾軍發(fā)自尋陽,帝馳檄四方,購獲景及逆者,封萬戶開國公,絹布五萬疋。 三月,僧辯等平景,傳首江陵。戊子,以賊平告明堂、太社。己丑,僧辯等又表勸進(jìn)曰: 眾軍以今月戊子,總集建康,賊景鳥伏獸窮,頻擊頻挫,奸竭詐盡,深溝自固。臣等分勒武旅,百道同趨,突騎短兵,犀函鐵盾。結(jié)隊(duì)千群,持戟百萬,止紂七步,圍項(xiàng)三重,轟然大潰,群兇四滅。京師少長,俱稱萬歲。長安酒食,于此價(jià)高。九縣云開,六合清朗,矧伊黔首,誰不載躍! 伏惟陛下咀痛茹哀,嬰憤忍酷。自紫庭絳闕,胡塵四起,壖垣好畤,冀馬云屯,泣血臨兵,嘗膽誓眾。而吳、楚一家,方與七國俱反;管、蔡流言,又以三監(jiān)作亂。西涼義眾,阻秦塞而不通;并州遺黎,跨飛狐而見絕。豺狼當(dāng)路,非止一人,鯨鯢不梟,倏焉五載。英武克振,怨恥并雪,永尋霜露,伊何可勝。臣等輒依故實(shí),奉修社廟,使者持節(jié),分告園陵。嗣后升遐,龍輴未殯;承華掩曜,梓宮莫測。并即隨由備辦,禮具兇荒,四海同哀,六軍袒哭。圣情孝友,理當(dāng)感慟。 日者,百司岳牧,仰祈宸鑒。以錫珪之功,既歸有道;當(dāng)璧之禮,允屬圣明。而優(yōu)詔謙沖,杳然凝邈,飛龍可躋,而《乾》爻在四,帝閽云叫,而閶闔未開。謳歌再馳,是用翹首。所以越人固執(zhí),熏丹穴以求君;周人樂推,逾岐山而事主。漢王不即位,無以貴功臣,光武止蕭王,豈謂紹宗廟?黃帝迷于襄城,尚訪御人之道;放勛寂于姑射,猶使鐏俎有歸。 伊此儻來,豈圣人所欲?帝王所應(yīng),不獲已而然。伏讀璽書,尋諷制旨,領(lǐng)懷物外,未奉慈衷。陛下日角龍顏之姿,表于徇齊之日;彤云素靈之瑞,基于應(yīng)物之初。博學(xué)則大哉無所與名,深言則曄乎文章之觀。忠為令德,孝實(shí)動天。加以英威茂略,雄圖武算,指麾則丹浦不戰(zhàn),顧眄則阪泉自蕩。地維絕而重紐,天柱傾而更植。鑿河津于孟門,百川復(fù)啟,補(bǔ)穹儀以五石,萬物再生?v陛下拂袗衣而游廣城,登幹山而去東土,群臣安得仰訴,兆庶何所歸仁?況郊祀配天,罍篚禮曠,齋宮清廟,匏竹不陳。仰望鸞輿,匪朝伊夕,瞻言法駕,載渴且饑。豈可久稽眾議,有曠彝則?舊邦凱復(fù),函、洛已平。高奴、櫟陽,宮館雖毀;濁河清渭,佳氣猶存。皋門有亢,甘泉四敞,土圭測景,仙人承露。斯蓋九州之赤縣,六合之樞機(jī)。博士捧圖書而稍還,太常定禮儀其已立,豈得不揚(yáng)清警而赴名都,具玉鑾而旋正寢!昔東周既遷,鎬京遂其不復(fù),長安一亂,郟、洛永以為居。夏后以萬國朝諸侯,文王以六州匡天下。方之跡基百里,劍杖三尺,以殘楚之地,抗拒六戎,一旅之卒,剪夷三叛,坦然大定,御辯東歸。解五牛于冀州,秣六馬于譙郡,緬求前古,其可得歟?對揚(yáng)天命,無所讓德,有理存焉,敢重祈奏。 帝尚未從。辛卯,宣猛將軍朱買臣奉帝密旨,害豫章王棟及其二弟橋、樛,四月乙巳,益州刺史、新除假黃鉞、太尉武陵王紀(jì)僣位于蜀,年號天正。帝遣兼司空蕭泰、祠部尚書樂子云拜謁塋陵,修復(fù)社廟。丁巳,下令解嚴(yán)。 五月庚午,司空南平王恪及宗室王侯、大都督王僧辯等,復(fù)拜表上尊號。帝猶固讓。甲申,以開府儀同三司、江州刺史王僧辯為司徒。乙酉,斬賊左仆射王偉、尚書呂季略、少府卿周石珍、舍人嚴(yán)亶于江陵市,乃下令赦境內(nèi)。齊將潘樂、辛術(shù)等攻秦郡,王僧辯遣將杜崱帥眾拒之。以陳霸先為征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徐州刺史。齊人賀平侯景。 八月,武陵王紀(jì)率巴、蜀之眾東下,遣護(hù)軍將軍陸法和屯巴峽以拒之。 九月甲戌,司空南平王恪薨。 十月乙未,前梁州刺史蕭循自魏至江陵,以為平北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戊申,執(zhí)湘州刺史王琳于殿內(nèi)。庚戌,琳長史陸納及其將潘烏累等舉兵反,攻陷湘州。是月,四方征鎮(zhèn)王公卿士復(fù)勸進(jìn),表三上,乃許之。 冬十一月丙子,皇帝即位于江陵,改太清六年為承圣元年。逋租宿責(zé),并許弘宥。孝子順孫,悉皆賜爵。長徒鎖士,特加原宥。禁錮奪勞,一皆曠蕩。是日,帝不升正殿,公卿陪列而已。時(shí)有兩日俱見。己卯,立王太子方矩為皇太子,改名元良。立皇子方智為晉安郡王,方略為始安郡王。追尊所生妣阮修容為文宣太后。改謚忠壯太子為武烈太子,封武烈子莊為永嘉王。是月,陸納遣將軍潘烏累等破衡州刺史丁道貴于淥口,道貴走零陵。 十二月,陸納分兵襲巴陵,湘州刺史蕭循擊走之。天門山獲野人,出山三日而死。星隕吳郡。淮南有野象數(shù)百,壞人室廬。宣城郡猛獸暴食人。是歲,魏廢帝元年。 二年春正月乙丑,詔王僧辯討陸納。戊寅,以吏部尚書王褒為尚書仆射。己卯,江夏宮南門鑰牡飛。 三月庚寅,有兩龍見湘州西江。 夏五月甲申,魏大將尉遲迥進(jìn)兵逼巴西,潼州刺史楊乾運(yùn)以城納迥。己丑,武陵王紀(jì)軍至西陵。 六月乙卯,王僧辯平湘州。 秋七月,武陵王紀(jì)眾大潰,見殺。 八月戊戌,尉遲迥平蜀。 九月,齊遣郭元建及將邢杲遠(yuǎn)、步大汗薩、東方老,帥眾頓合肥。 冬十一月辛酉,僧辯留鎮(zhèn)姑孰,豫州刺史侯瑱據(jù)東關(guān)壘,征吳興太守裴之橫帥眾繼之。戊戌,以尚書左仆射王褒為左仆射,湘東太守張綰為右仆射。 十二月,宿豫土人東方光據(jù)城歸北,齊江西州郡皆起兵應(yīng)之。 三年春正月,魏帝為相安定公所廢,而立齊王廓,是為恭帝元年。 三月,主衣庫見黑蛇長丈許,數(shù)十小蛇隨之,舉頭高丈余南望,俄失所在。帝又與宮人幸玄洲苑,復(fù)見大蛇盤屈于前,群小蛇繞之,并黑色。帝惡之,宮人曰:“此非怪也,恐是錢龍!钡垭匪炯慈杖(shù)千萬錢鎮(zhèn)于蛇處以厭之。因設(shè)法會,赦囚徒,振窮乏,退居棲心省。又有蛇從屋墮落帝帽上,忽然便失。又龍光殿上所御肩輿復(fù)見小蛇縈屈輿中,以頭駕夾膝前金龍頭上,見人走去,逐之不及。城濠中龍騰出,煥爛五色,竦躍入云,六七小龍相隨飛去。群魚騰躍,墜死于陸道。龍?zhí)帪榭呷魯?shù)百斛圖。舊大城上常有紫氣,至?xí)r稍復(fù)消歇。甲辰,以司徒王僧辯為太尉、車騎大將軍。戊申,以護(hù)軍將軍、郢州刺史陸法和為司徒。 夏四月癸酉,以征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陳霸先為司空。 六月癸未,有黑氣如龍見于殿內(nèi)。 秋九月辛卯,帝于龍光殿述《老子》義。先是,魏使宇文仁恕來聘,齊使又至江陵,帝接仁恕有闕,魏相安定公憾焉。乙巳,使柱國萬紐于謹(jǐn)來攻。 冬十月丙寅,魏軍至襄陽,梁王蕭詧率眾會之。丁卯,停講,內(nèi)外戒嚴(yán),輿駕出行城柵,大風(fēng)拔木。丙子,續(xù)講,百僚戎服以聽。詔征王僧辯。 十一月甲申,幸津陽門講武,置南北兩城主。帝親觀閱,風(fēng)雨總集,部分未交,旗幟飄亂,帝趣駕而回,無復(fù)次序。風(fēng)雨隨息,眾竊驚焉。乙酉,以領(lǐng)軍胡僧祐為都督城東城北諸軍事,右仆射張綰為副;左仆射王褒都督城西城南諸軍事,直殿省元景亮為副。丁亥,魏軍至柵下。丙申,征廣州刺史王琳入援。丁酉,大風(fēng),城內(nèi)火燒居人數(shù)千家。以為失在婦人,斬首尸之。 是日,帝猶賦詩無廢。以胡僧祐為開府儀同三司。庚子,信州刺史徐世譜、晉安王司馬任約軍次馬頭岸。是夜,有流星墜城中。帝援蓍筮之,卦成,取龜式驗(yàn)之,因抵于地曰:“吾若死此下,豈非命乎?”因裂帛為書催僧辯曰:“吾忍死待公,可以至矣!蔽焐辏v、朱買臣等出戰(zhàn),買臣敗績。辛亥,魏軍大攻,帝出枇杷門親臨陣督戰(zhàn)。僧祐中流矢薨,軍敗,反者斬西門守卒以納魏軍。帝見執(zhí),如梁王蕭詧營,甚見詰辱。他日,乃見魏仆射長孫儉,譎儉云:“埋金千斤于城內(nèi),欲以相贈!眱乃將帝入城,帝因述詧相辱狀,謂儉曰:“向聊相譎,欲言耳;豈有天子自埋金乎?”儉乃留帝于主衣庫。 十二月丙辰,徐世譜、任約退戍巴陵。辛未,魏人戕帝。明年四月,梁王方智承制,追尊為元皇帝,廟號世祖。 帝聰悟俊朗,天才英發(fā),出言為論,音響若鐘。年五六歲,武帝嘗問所讀書,對曰:“能誦《曲禮》!蔽涞凼拐b之,即誦上篇。左右莫不驚嘆。初生患眼,醫(yī)療必增,武帝自下意療之,遂盲一目。乃憶先夢,彌加愍愛。及長好學(xué),博極群書。武帝嘗問曰:“孫策在江東,于時(shí)年幾?”答曰:“十七。”武帝曰:“正是汝年!钡坌圆缓寐暽,頗慕高名,為荊州刺史,起州學(xué)宣尼廟。嘗置儒林參軍一人,勸學(xué)從事二人,生三十人,加稟餼。帝工書善畫,自圖宣尼像,為之贊而書之,時(shí)人謂之“三絕”。 與裴子野、劉顯、蕭子云、張纘及當(dāng)時(shí)才秀為布衣交。常自比諸葛亮、桓溫,惟纘許焉。 性好矯飾,多猜忌,于名無所假人。微有勝己者,必加毀害。帝姑義興昭長公主子王銓兄弟八九人有盛名。帝妒害其美,遂改寵姬王氏兄王珩名琳,以同其父名。忌劉之遴學(xué),使人鴆之。如此者甚眾,雖骨肉亦遍被其禍。始居文宣太后憂,依丁蘭作木母。及武帝崩,秘喪逾年,乃發(fā)兇問。方刻檀為像,置于百福殿內(nèi),事之甚謹(jǐn)。朝夕進(jìn)蔬食,動靜必啟聞,跡其虛矯如此。 性愛書籍,既患目,多不自執(zhí)卷。置讀書左右,番次上直,晝夜為常,略無休已,雖睡,卷猶不釋。五人各伺一更,恒致達(dá)曉。常眠熟大鼾,左右有睡,讀失次第,或偷卷度紙。 帝必驚覺,更令追讀,加以槚楚。雖戎略殷湊,機(jī)務(wù)繁多,軍書羽檄,文章詔誥,點(diǎn)毫便就,殆不游手。常曰:“我韜于文士,愧于武夫!闭撜咭詾榈醚浴 始在尋陽,夢人曰:“天下將亂,王必維之。”又背生黑子,巫媼見曰:“此大貴不可言!背,武帝敕賀革為帝府諮議,使講《三禮》。革西上,意甚不悅,過別御史中丞江革。 江革告之曰:“吾嘗夢主上遍見諸子,至湘東王,脫帽授之。此人后必當(dāng)璧,卿其行乎。”革頷之。及太清之禍,遂膺歸運(yùn)。自侯景之難,州郡太半入魏,自巴陵以下至建康,緣以長江為限。荊州界北盡武寧。西拒峽口;自嶺以南,復(fù)為蕭勃所據(jù)。文軌所同,千里而近,人戶著籍,不盈三萬。中興之盛,盡于是矣。武陵之平,議者欲因其舟艦遷都建鄴,宗懔、黃羅漢皆楚人,不愿移,帝及胡僧祐亦俱未欲動。仆射王褒、左戶尚書周弘正驟言即楚非便。宗懔及御史大夫劉懿以為建鄴王氣已盡,且渚宮洲已滿百,于是乃留。尋而歲星在井,熒惑守心。帝觀之慨然而謂朝臣文武曰:“吾觀玄象,將恐有賊。但吉兇在我,運(yùn)數(shù)由天,避之何益?”及魏軍逼,閽人朱買臣按劍進(jìn)曰:“惟有斬宗懔、黃羅漢,可以謝天下!钡墼唬骸瓣賹(shí)吾意,宗、黃何罪?”二人退入于人中。 及魏人燒柵,買臣、謝答仁勸帝乘暗潰圍出就任約。帝素不便馳馬,曰:“事必?zé)o成,徒增辱耳!贝鹑视智笞詫ⅲ垡詥柶蜕渫醢。褒曰:“答仁,侯景之黨,豈是可信?成彼之勛,不如降也!蹦司蹐D書十余萬卷盡燒之。答仁又請守子城,收兵可得五千人。帝然之,即授城內(nèi)大都督,以帝鼓吹給之,配以公主。既而又召王褒謀之,答仁請入不得,歐血而去。遂使皇太子、王褒出質(zhì)請降。有頃,黃門郎裴政犯門而出。帝乘白馬素衣出東門,抽劍擊闔曰:“蕭世誠一至此乎!”魏師至凡二十八日,征兵四方,未至而城見克。 在幽逼,求酒飲之,制詩四絕。其一曰:“南風(fēng)且絕唱,西陵最可悲,今日還蒿里,終非封禪時(shí)!逼涠唬骸叭耸婪臧倭,天道異貞恒,何言異螻蟻,一旦損鹍鵬。”其三曰:“松風(fēng)侵曉哀,霜霧當(dāng)夜來,寂寥千載后,誰畏軒轅臺?”其四曰:“夜長無歲月,安知秋與春?原陵五樹杏,空得動耕人!绷和踉埱采袝禍(zhǔn)監(jiān)行刑,帝謂之曰:“卿幸為我宣行!睖(zhǔn)捧詩,流淚不能禁,進(jìn)土囊而殞之。梁王詧使以布帊纏尸,斂以蒲席,束以白茅,以車一乘,葬于津陽門外。愍懷太子元良及始安王方略等,皆見害。徐世譜、任約自馬頭走巴陵。約后降于齊。將軍裴畿、畿弟機(jī)并被害。謝答仁三人相抱,俱見屠。汝南王大封、尚書左仆射王褒以下,并為俘以歸長安。乃選百姓男女?dāng)?shù)萬口,分為奴婢,小弱者皆殺之。 帝于伎術(shù)無所不該,嘗不得南信,筮之,遇《剝》之《艮》。曰“南信已至,今當(dāng)遣左右季心往看”。果如所說,賓客咸驚其妙。凡所占決皆然。初從劉景受相術(shù)。因訊以年,答曰:“未至五十,當(dāng)有小厄,禳之可免!钡圩悦阍唬骸捌堄衅跁我?”及是四十七矣。特多禁忌,墻壁崩倒,屋宇傾頹,年月不便,終不修改。庭草蕪沒,令鞭去之,其慎護(hù)如此。著《孝德傳》、《忠臣傳》各三十卷,《丹陽尹傳》十卷,注《漢書》一百十五卷,《周易講疏》十卷,《內(nèi)典博要》百卷,《連山》三十卷、《詞林》三卷,《玉韜》、《金樓子》、《補(bǔ)闕子》各十卷,《老子講疏》四卷,《懷舊傳》二卷,《古今全德志》、《荊南地記》、《貢職圖》、《古今同姓名錄》一卷,《筮經(jīng)》十二卷,《式贊》三卷,文集五十卷。 初,承圣二年三月,有二龍自南郡城西升天,百姓聚觀,五采分明。江陵故老竊相泣曰:“昔年龍出建康淮,而天下大亂,今復(fù)有焉,禍至無日矣!钡勐劧鴲褐,逾年而遘禍。又江陵先有九十九洲,古老相承云:“洲滿百,當(dāng)出天子!被感疄榍G州刺史,內(nèi)懷篡逆之心,乃遣鑿破一洲,以應(yīng)百數(shù)。隨而崩散,竟無所成。宋文帝為宜都王,在藩,一洲自立,俄而文帝纂統(tǒng)。后遇元兇之禍,此洲還沒。太清末,枝江楊之閣浦復(fù)生一洲,群公上疏稱慶,明年而帝即位。承圣末,其洲與大岸相通,惟九十九云。 敬皇帝,諱方智,字慧相,小字法真,元帝第九子也。太清三年,封興梁侯。承圣元年,封晉安郡王。二年,出為江州刺史。三年十一月,魏克江陵,太尉王僧辯、司空陳霸先定議,以帝為梁王、太宰、承制。 四年二月癸丑,于江州奉迎至建鄴,入居朝堂。以太尉王僧辯為中書監(jiān)、錄尚書、驃騎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加司空陳霸先班劍二十人。以湘州刺史蕭循為太尉,廣州刺史蕭勃為司徒。 三月,齊遣其上黨王高渙送貞陽侯蕭明來主梁嗣,至東關(guān),遣吳興太守裴之橫拒之。 與戰(zhàn),敗績,死之。 四月,司徒陸法和以郢州附齊,遣江州刺史侯瑱討之。 七月辛丑,僧辯納貞陽侯蕭明,自采石濟(jì)江。甲辰,入建鄴。丙午,即偽位。年號天成,以帝為皇太子。司空陳霸先襲殺王僧辯,黜蕭明而奉帝焉。 紹泰元年秋九月丙午,皇帝即位。冬十月己巳,大赦,改元。以貞陽侯蕭明為司徒,封建安郡公。壬子,加司空陳霸先尚書令、都督中外諸軍事。震州刺史杜龕舉兵,攻信武將軍陳蒨于長城,義興太守韋載應(yīng)之。癸丑,以太尉蕭循為太保,以司徒蕭明為太傅,司徒蕭勃為太尉,以鎮(zhèn)南將軍王琳為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戊午,尊所生夏貴妃為皇太后,立妃王氏為皇后。辛未,司空陳霸先東討韋載,降之。丙子,南豫州刺史任約、譙、秦二州刺史徐嗣徽舉兵據(jù)石頭反。 十一月庚辰,齊安州刺史翟子崇、楚州刺史柳達(dá)摩率眾赴任約,入石頭。 十二月庚戌,任約、徐嗣徽等至采石迎齊援。丙辰,遣猛烈將軍侯安都于江寧邀擊,敗之,約、嗣徽等奔江西。庚申,翟子崇等降,并放還北。 太平元年春正月戊寅,大赦。追贈謚簡文帝諸子。封故永安侯確子后為邵陵王,奉攜王后。癸未,震州刺史杜龕降,詔賜死,赦吳興都。己亥,以太保宜豐侯蕭循襲封鄱陽王。 東揚(yáng)州刺史張彪圍臨海太守王懷振于剡巖。 二月庚戌,遣周文育、陳蒨襲會稽討彪,彪敗走。以中衛(wèi)將軍臨川王大款即本號開府儀同三司。丙辰,若邪村人斬張彪,傳首建鄴,赦東揚(yáng)州。甲子,以東土經(jīng)杜龕、張彪之亂,遣大使巡省。是月,齊人來聘,使侍中王廓報(bào)聘。 三月壬午,班下遠(yuǎn)近,并雜用今古錢。戊戌,齊將蕭軌出柵口,向梁山,陳霸先大敗之。夏四月壬申,侯安都輕兵襲齊行臺司馬恭于歷陽,大破之。 五月癸未,太傅建安公蕭明薨。庚寅,齊軍水步入丹陽縣,內(nèi)外纂嚴(yán)。 六月壬子,齊軍至玄武湖西北。乙卯,陳霸先大破齊軍。戊午,大赦。辛酉,解嚴(yán)。 秋七月丙子,司空陳霸先進(jìn)位司徒。丁亥,以開府儀同三司侯瑱為司空。八月己酉,太保鄱陽王循薨。 九月壬寅,大赦改元。司徒陳霸先進(jìn)位丞相、錄尚書事,改封義興郡公。加中權(quán)將軍王沖開府儀同三司,以吏部尚書王通為尚書右仆射。 冬十月乙亥,魏相安定公薨。 十一月,起云龍、神武門。 十二月壬申,進(jìn)太尉蕭勃為太保。甲午,封前壽昌令劉睿為汝陰王,前鎮(zhèn)西法曹行參軍蕭沇為巴陵王,奉宋、齊二代后。庚子,魏恭帝遜位于周。 二年春正月壬寅,詔求魯國孔氏族為奉圣侯,并繕廟堂,供備祀典。又詔諸州各置中正。舊放舉選,不得輒承單狀序官,皆須中正押上,然后量授。其選中正,每求耆德該悉,以他官領(lǐng)之。以開府儀同三司王琳為司空,以尚書右仆射王通為左仆射。 二月庚午,遣領(lǐng)軍將軍徐度入東關(guān)。太保、廣州刺史蕭勃舉兵反,詔平西將軍周文育、平南將軍侯安都等南討。戊子,徐度至合肥,燒齊船舶三千艘。癸巳,周文育軍于巴山。獲蕭勃偽帥歐陽頠。 三月甲寅,德州刺史陳法武、前衡州刺史譚遠(yuǎn)于始興攻殺蕭勃。 夏四月癸酉,曲赦江、廣、衡三州,并督內(nèi)為賊所拘逼者。己卯,鑄四柱錢,一當(dāng)二十。齊遣使通和。壬辰,改四柱錢,一當(dāng)十。丙申,復(fù)用細(xì)錢。 五月乙巳,平西將軍周文育進(jìn)號鎮(zhèn)南將軍,平南將軍侯安都進(jìn)號鎮(zhèn)北將軍,并開府儀同三司。戊辰,余孝頃遣使詣丞相府求降。 秋八月,加丞相陳霸先殊禮。 九月,周冢宰宇文護(hù)殺閔帝。丞相陳霸先改授相國。封陳國公。 冬十月戊辰,進(jìn)陳國公爵為王。辛未,帝遜位于陳。陳受命,奉帝為江陰王,薨于外邸,時(shí)年十六,追謚敬皇帝。 論曰:帝王之位,天下之重職,文武之道,守國所常遵。其于行用,義均水火,相資則可,專任成亂。觀夫有梁諸帝,皆一之而已。簡文文明之姿,稟乎天授,粵自支庶,入居明兩,經(jīng)國之算,其道弗聞!秾m體》所傳,且變朝野,雖主虛號,何救滅亡?元帝居勢勝之地,啟中興之業(yè)。既雪仇恥,且應(yīng)天人。而內(nèi)積猜忍,外崇矯飾,攀號之節(jié),忍酷于逾年;定省之制,申情于木偶。竟而雍州引寇,釁起河?xùn)|之戮;益部親尋,事習(xí)邵陵之窘。悖辭屈于僧辯,殘虐極于圓正,不義不昵,若斯之甚。而復(fù)謀無經(jīng)遠(yuǎn),心勞志大,近舍宗國,遠(yuǎn)迫強(qiáng)鄰;外弛藩籬,內(nèi)崇講肆,卒于溘至戕隕,方追始皇之跡。雖復(fù)文籍滿腹,何救社廟之墟?歷觀書契以來,蓋亦廢興代有,未見三葉遘愍,頓若蕭宗之酷。敬皇以此沖年,當(dāng)斯頹運(yùn),將不高揖,其可得乎?初,武帝末年,都下用錢,每百皆除其九,謂為九佰,竟而有侯景之亂。及江陵將覆,每百復(fù)除六文,稱為六佰。識者以為九者陽九,六者百六,蓋符歷數(shù),非人事也。 善乎,鄭文貞公論之曰:高祖固天攸縱,聰明稽古,道亞生知,學(xué)為博物,允文允武,多藝多才。爰自諸生,有不羈之度,屬昏兇肆虐,天倫及禍,糾合義旅,將雪家冤。曰紂可伐,不期而會,龍躍樊、漢,電擊湘、郢。剪離德如振槁,取獨(dú)夫如拾遺,其雄才大略,固無得而稱矣。既縣白旗之首,方應(yīng)皇天之眷,布德施惠,悅近來遠(yuǎn)。開蕩蕩之王道,革靡靡之商俗。大修文教,盛飾禮容。鼓扇玄風(fēng),闡揚(yáng)儒業(yè)。介胄仁義,折沖尊俎,聲振寰宇,澤流遐裔,干戈載戢,凡數(shù)十年,濟(jì)濟(jì)焉,洋洋焉,魏、晉以來,未有若斯之成也。然不能息末敦本,斫雕為樸,慕名好事,崇尚浮華,抑揚(yáng)孔、墨,流連釋、老;蚪K夜不寢,或日旰不食,非弘道以利物,惟飾智以驚愚。且心未遺榮,虛廁蒼頭之伍,高談脫屣,終戀黃屋之尊。夫人之大欲,在乎飲食男女,至于軒冕殿堂,非有切身之急。高祖屏除嗜欲,眷戀軒冕,得其所難,而滯于所易,可謂神有所不達(dá),智有所不通矣。逮夫精華稍竭,鳳德已衰,惑于聽受,權(quán)在奸佞,儲后百辟,莫能盡言。險(xiǎn)躁之心,暮年逾甚,見利而動,愎諫違卜。開門揖盜,棄好即仇,釁起蕭墻,禍成戎、羯,身殞非命,災(zāi)被億兆。衣冠斃鋒鏑之下,老幼粉戎馬之足。瞻彼黍離,痛深周廟;永言麥秀,悲甚殷墟。自古以安為危,既成而敗,顛覆之速,書契所未聞也。易曰:“天之所助者順,人之所助者信!备咦嬷鏊雇蛣儯坏闷渌,蓋動而之險(xiǎn),不由信順,失天人之助,其能免于此乎?太宗敏睿過人,神采秀發(fā),多聞博達(dá),富贍詞藻。然文艷用寡,華而不實(shí),體窮淫麗,義罕疏通,哀思之音,遂移風(fēng)俗,以此而貞萬國,異乎周誦、漢莊矣!我生不辰,載離多難,桀逆構(gòu)扇,巨猾滔天,始同牖里之拘,終類望夷之禍。悠悠蒼昊,其可問哉!昔國步初屯,兵纏魏闕,群后釋位,投袂勤王。元帝以盤石之宗,受分陜之任,屬君親之難,居連率之長。不能撫劍嘗膽,枕戈泣血,躬先士卒,致命前驅(qū),遂乃擁眾逡巡,內(nèi)懷觖望,坐觀國變,以為身幸。不急莽、卓之誅,先行昆弟之戮。 又沉猜忍酷,多行無禮,騁智辯以飾非,肆忿戾以害物。爪牙重將,心膂謀臣,或顧眄以就拘囚,或一言而反菹醢,朝之君子,相顧懔然。自謂安若泰山,算無遺策,怵于邪說,即安荊楚。雖元惡克翦,社稷未寧,而西鄰責(zé)言,禍敗旋及。斯乃上靈降鑒,此焉假乎,天道人事,其可誣乎?其篤志藝文,采浮華而棄忠信;戎昭果毅,先骨肉而后寇仇?谡b《六經(jīng)》,心通百氏,有仲尼之學(xué),有公旦之才,適足以益其驕矜,增其禍患,何補(bǔ)金陵之覆沒,何救江陵之滅亡哉!敬帝遭家不造,紹茲屯運(yùn),征伐有所自出,政刑不由于己。時(shí)無伊、霍之輔,焉得不為高讓歟!

 

南史

  《南史》,唐朝李延壽撰,中國歷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紀(jì)傳體,共八十卷,含本紀(jì)十卷,列傳七十卷,上起宋武帝劉裕永初元年(420年),下迄陳后主陳叔寶禎明三年(589年)。記載南朝宋、齊、梁、陳四國一百七十年史事。《南史》與《北史》為姊妹篇,是由李大師及其子李延壽兩代人編撰完成的。

卷一 宋本紀(jì)上第一 卷二 宋本紀(jì)中第二
卷三 宋本紀(jì)下第三 卷四 齊本紀(jì)上第四
卷五 齊本紀(jì)下第五 卷六 梁本紀(jì)上第六
卷七 梁本紀(jì)中第七 卷八 梁本紀(jì)下第八
卷九 陳本紀(jì)上第九 卷十 陳本紀(jì)下第十
卷十一 列傳第一 卷十二 列傳第二
卷十三 列傳第三 卷十四 列傳第四
卷十五 列傳第五 卷十六 列傳第六
卷十七 列傳第七 卷十八 列傳第八
卷十九 列傳第九 卷二十 列傳第十
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卷二十二 列傳第十二
卷二十三 列傳第十三 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四
卷二十五 列傳第十五 卷二十六 列傳第十六
卷二十七 列傳第十七 卷二十八 列傳第十八
卷二十九 列傳第十九 卷三十 列傳第二十
卷三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三十二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三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三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三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卷三十九 列傳第二十九 卷四十 列傳第三十
卷四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卷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卷四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卷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卷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卷四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卷四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卷四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
卷四十九 列傳第三十九 卷五十 列傳第四十
卷五十一 列傳第四十一 卷五十二 列傳第四十二
卷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卷五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卷五十五 列傳第四十五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六
卷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 卷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八
卷五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卷六十 列傳第五十
卷六十一 列傳第五十一 卷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二
卷六十三 列傳第五十三 卷六十四 列傳第五十四
卷六十五 列傳第五十五 卷六十六 列傳第五十六
卷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七 卷六十八 列傳第五十八
卷六十九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七十 列傳第六十
卷七十一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七十二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七十三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七十四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七十五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七十六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七十七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七十八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七十九 列傳第六十九 卷八十 列傳第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