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南史

 

卷七十五 列傳第六十五

◎隱逸上 ○陶潛 宗少文(孫測 從弟彧之) 沈道虔 孔淳之 周續(xù)之 戴颙 翟法賜 雷次宗 郭希林 劉凝之 龔祈 朱百年 關康之( 辛普明樓惠明 )漁父 褚伯玉 顧歡(盧度 )杜京產(chǎn)(孔道徽 京產(chǎn)子棲 剡縣小兒) 《易》有君子之道四焉,語默之謂也。故有入廟堂而不出,徇江湖而永歸。隱避紛紜,情跡萬品。若道義內(nèi)足,希微兩亡,藏景窮巖,蔽名愚谷,解桎梏于仁義,示形神于天壤,則名教之外,別有風猷。故堯封有非圣之人,孔門謬雞黍之客。次則揚獨往之高節(jié),重去就之虛名。或慮全后悔,事歸知殆;或道有不申,行吟山澤,皆用宇宙而成心,借風云以為氣。求志達道,未或非然,故須含貞?zhàn)B素,文以藝業(yè)。不爾,則與夫樵者在山,何殊異也!若夫陶潛之徒,或仕不求聞,退不譏俗;或全身幽履,服道儒門;或遁跡江湖之上,或藏名巖石之下,斯并向時隱淪之徒歟!今并綴緝,以備《隱逸篇》焉。又齊、梁之際,有釋寶志者,雖處非顯晦,而道合希夷。求其行事,蓋亦俗外之徒也。故附之云。 陶潛,字淵明,或云字深明,名元亮。尋陽柴桑人,晉大司馬侃之曾孫也。少有高趣,宅邊有五柳樹,故常著《五柳先生傳》云: 先生不知何許人,不詳姓字。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貧不能恒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其自序如此。蓋以自況,時人謂之實錄。 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而歸。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資,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濟往候之,偃臥瘠餒有日矣,道濟謂曰:“夫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對曰:“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道濟饋以粱肉,麾而去之。后為鎮(zhèn)軍、建威參軍,謂親朋曰:“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執(zhí)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不以家累自隨,送一力給其子,書曰:“汝旦夕之費,自給為難,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勞。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惫锵ち罾舴N秫稻,妻子固請種粳,乃使二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粳。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嘆曰:“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人!奔慈战庥【R去職,賦《歸去來》以遂其志,曰: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兮,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揚,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弱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而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而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而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其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遺,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或命巾車,或棹扁舟。既窈窕以窮壑,亦崎嶇而經(jīng)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nèi)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蕓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義熙末,征為著作佐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識之,不能致也。潛嘗往廬山,弘令潛故人龐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潛有腳疾,使一門生二兒舉籃輿。及至,欣然便共飲酌,俄頃弘至,亦無忤也。 先是,顏延之為劉柳后軍功曹,在尋陽與潛情款。后為始安郡,經(jīng)過潛,每往必酣飲致醉。弘欲要延之一坐,彌日不得。延之臨去。留二萬錢與潛,潛悉送酒家稍就取酒。嘗九月九日無酒,出宅邊菊叢中坐久之。逢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歸。 潛不解音聲,而畜素琴一張。每有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貴賤造之者,有酒輒設。潛若先醉,便語客:“我醉欲眠,卿可去!逼湔媛嗜绱恕?⒑驖摚昶渚剖,取頭上葛巾漉酒,畢,還復著之。潛弱年薄宦,不潔去就之跡。自以曾祖晉世宰輔,恥復屈身后代,自宋武帝王業(yè)漸隆,不復肯仕。所著文章,皆題其年月。義熙以前,明書晉氏年號,自永初以來,唯云甲子而已。與子書以言其志,并為訓戒曰: 吾年過五十,而窮苦荼毒。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自量為己,必貽俗患。黽勉辭事,使汝幼而饑寒耳。常感孺仲賢妻之言,敗絮自擁,何慚兒子。此既一事矣。但恨鄰靡二仲,室無萊婦,抱茲苦心,良獨罔罔。少來好書,偶愛閑情,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歡爾有喜。嘗言五六月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意淺識陋,日月遂往,疾患以來,漸就衰損。親舊不遺,每有藥石見救,自恐大分將有限也。汝輩幼小,家貧無役,柴水之勞,何時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雖不同生,當思四海皆兄弟之義。鮑叔、敬仲,分財無猜;歸生、伍舉,班荊道舊,遂能以敗為成,因喪立功。佗人尚爾,況共父之人哉!潁川韓元長,漢末名士,身處卿佐,八十而終,兄弟同居,至于沒齒。濟北氾幼春,晉時操行人也,七世同財,家人無怨色!对姟吩啤案呱骄靶小,汝其慎哉! 又為《命子詩》貽之。元嘉四年,將復征命,會卒。世號靖節(jié)先生。其妻翟氏,志趣亦同,能安苦節(jié),夫耕于前,妻鋤于后云。 宗少文,南陽涅陽人也。祖承,宜都太守。父繇之,湘鄉(xiāng)令。母同郡師氏,聰辯有學義,教授諸子。 少文善居喪,為鄉(xiāng)閭所稱。宋武帝既誅劉毅,領荊州,問毅府諮議參軍申永曰:“今日何施而可?”永曰:“除其宿釁,倍其惠澤,貫敘門次,顯擢才能,如此而已!蔽涞奂{之,乃辟少文為主簿,不起,問其故。答曰:“棲丘飲谷,三十余年!蔽涞凵破鋵Χ埂I傥拿钌魄贂鴪D畫,精于言理,每游山水,往輒忘歸。征西長史王敬弘每從之,未嘗不彌日也。乃下入廬山,就釋慧遠考尋文義。兄臧為南平太守,逼與俱還,乃于江陵三湖立宅,閑居無事。武帝召為太尉行參軍,驃騎道憐命為記室參軍,并不就。 二兄早卒,孤累甚多,家貧無以相贍,頗營稼穡。人有餉遺,并受之。武帝敕南郡長給吏役,又數(shù)致餼賚。后子弟從祿,乃悉不復受。武帝開府辟召,下書召少文與雁門周續(xù)之并為太尉掾,皆不起。宋受禪及元嘉中頻征,并不應。妻羅氏亦有高情,與少文協(xié)趣。羅氏沒,少文哀之過甚,既乃悲情頓釋,謂沙門釋慧堅曰:“死生之分,未易可達,三復至教,方能遣哀! 衡陽王義季為荊州,親至其室,與之歡宴,命為諮議參軍,不起。好山水,愛遠游,西陟荊、巫,南登衡岳,因結宇衡山,欲懷尚平之志。有疾還江陵,嘆曰:“老疾俱至,名山恐難遍睹,唯澄懷觀道,臥以游之。”凡所游履,皆圖之于室,謂之“撫琴動操,欲令眾山皆響”。古有《金石弄》,為諸桓所重,桓氏亡,其聲遂絕,唯少文傳焉。文帝遣樂師楊觀就受之。少文孫測,亦有祖風。 測,字敬微,一字茂深,家居江陵。少靜退,不樂人間。嘆曰:“家貧親老,不擇官而仕,先哲以為美談,余竊有惑。誠不能潛感地金,冥致江鯉,但當用天之道,分地之利。孰能食人厚祿,憂人重事乎?”齊驃騎豫章王嶷征為參軍,不起,測答府云:“何為謬傷海鳥,橫斤山木?”母喪,身自負土,植松柏。嶷復遣書請之,辟為參軍。測答曰:“性同鱗羽,愛止山壑,眷戀松云,輕迷人路?v宕巖流,有若狂者,忽不知老至。而今鬢已白,豈容課虛責有限魚鳥慕哉?”永明三年,詔征太子舍人,不就。欲游名山,乃寫祖少文所作《尚子平圖》于壁上。測長子賓,宦在都,知父此旨,便求祿還,為南郡丞,付以家事。刺史安陸王子敬、長史劉寅以下皆贈送之,測無所受,赍《老子》,《莊子》二書自隨。子孫拜辭悲泣,測長嘯不視,遂往廬山,止祖少文舊宅。 魚復侯子響為江州,厚遣贈遺。測曰:“少有狂疾,尋山采藥,遠來至此,量腹而進松木,度形而衣薜蘿,淡然已足,豈容當此橫施?”子響命駕造之,測不見。后子響不告而來,奄至所住,測不得已,巾褐對之,竟不交言。子響不悅而退。侍中王秀之彌所欽慕,乃令陸探微畫其形與己相對,又貽書曰:“昔人有圖畫僑、札,輕以自方耳。”王儉亦雅重之,贈以蒲褥筍席。 頃之,測送弟喪還西,仍留舊宅永業(yè)寺,絕賓友,唯與同志庾易、劉虬、宗人尚之等往來講說。荊州刺史隨王子隆至,遣別駕宗忻口致勞問。測笑曰:“貴賤理隔,何以及此?”竟不答。建武二年,征為司徒主簿,不就,卒。測善畫,自圖阮籍遇蘇門于行鄣上,坐臥對之。又畫永業(yè)佛影臺,皆為妙作。好音律,善《易》《老》,續(xù)皇甫謐《高士傳》三卷。嘗游衡山七嶺,著《衡山、廬山記》。 尚之,字敬之,亦好山澤,征辟一無所就,以壽終。 彧之,字叔粲,少文從父弟也。早孤,事兄恭謹。家貧好學,雖文義不逮少文,而真澹過之。征辟一無所就。宋元嘉初,大使陸子真觀采風俗,三詣彧之。每辭疾不見,告人曰:“我布衣草萊之人,少長壟畝,何宜枉軒冕之客!”子真還,表薦之,又不就征。卒于家。 沈道虔,吳興武康人也。少仁愛,好《老》、《易》,居縣北石山下。孫恩亂后饑荒,縣令庚肅之迎出縣南廢頭里,為立宅臨溪,有山水之玩。時復還石山精廬,與諸孤兄子共釜庾之資,困不改節(jié)。受琴于戴逵,王敬弘深貴重之?ぶ莞彩圆痪。 有人竊其園菜者,外還見之,乃自逃隱,待竊者去后乃出。人又拔其屋后大筍,令人止之,曰:“惜此筍欲令成林,更有佳者相與!蹦肆钊速I大筍送與之,盜者慚不取,道虔使置其門內(nèi)而還。常以捃拾自資,同捃者或爭穟,道虔諫之不止,悉以其所得與之。爭者愧恧,后每事輒云“勿令居士知”。冬月無復衣,戴颙聞而迎之,為作衣服,并與錢一萬。及還,分身上衣及錢悉供諸兄弟子無衣者。鄉(xiāng)里少年相率受學,道虔常無食以立學徒。武康令孔欣之厚相資給,受業(yè)者咸得有成。宋文帝聞之,遣使存問,賜錢三萬,米二百斛,悉供孤兄子嫁娶。征員外散騎侍郎,不就。累世事佛,推父祖舊宅為寺。至四月八日每請像,請像之日,輒舉家感慟焉。道虔年老菜食,恒無經(jīng)日之資,而琴書為樂,孜孜不倦。文帝敕郡縣使隨時資給。卒。子慧鋒,修父業(yè),不就州辟。 孔淳之,字彥深,魯人也。祖惔,尚書祠部郎。父粲,秘書監(jiān)征,不就。 淳之少有高尚,愛好墳籍,為太原王恭所稱。居會稽剡縣。性好山水,每有所游,必窮其幽峻;蜓胀鼩w。嘗游山,遇沙門釋法崇,因留共止,遂停三載。法崇嘆曰:“緬息人外三十年矣,今乃傾蓋于茲,不覺老之將至也。”及淳之還,乃不告以姓。除著作佐郎、太尉參軍,并不就。居喪至孝,廬于墓側。服闋,與征士戴颙、王弘之及王敬弘等共為人外之游,又申以婚姻。敬弘以女適淳之子尚,遂以烏羊系所乘車轅,提壺為禮。至則盡歡共飲,迄暮而歸。或怪其如此,答曰:“固亦農(nóng)夫田父之禮也! 會稽太守謝方明苦要之,不能致,使謂曰:“茍不入吾郡,何為入吾郭?”淳之笑曰:“潛游者不識其水,巢棲者非辯其林,飛沉所至,何問其主?”終不肯往。茅室蓬戶,庭草蕪徑,唯床上有數(shù)帙書。元嘉初,復征為散騎侍郎,乃逃于上虞縣界,家人莫知所在。弟默之,為廣州刺史,出都與別,司徒王弘要淳之集冶城,即日命駕東歸,遂不顧也。元嘉七年卒。默之儒學,注《谷梁春秋》。默之子熙先,事在《范曄傳》。 周續(xù)之,字道祖,雁門廣武人也。其先過江,居豫章建昌縣。續(xù)之八歲喪母,哀戚過于成人,奉兄如事父。豫章太守范寧于郡立學,招集生徒,遠方至者甚眾。續(xù)之年十二,詣寧受業(yè)。居學數(shù)年,通《五經(jīng)》、《五緯》,號曰十經(jīng),名冠同門,稱為顏子。既而閑居讀《老》、《易》,入廬山事沙門釋慧遠。時彭城劉遺人遁跡廬山,陶深明亦不應征命,謂之尋陽三隱。劉毅鎮(zhèn)姑孰,命為撫軍參軍,征太學博士,并不就。江州刺史每相招請,續(xù)之不尚峻節(jié),頗從之游。常以嵇康《高士傳》得出處之美,因為之注。 武帝北討,世子居守,迎續(xù)之館于安樂寺,延入講禮,月余復還山。江州刺史劉柳薦之武帝,俄辟太尉掾,不就。武帝北伐,還鎮(zhèn)彭城,遣使迎之,禮賜甚厚,每曰“真高士也”。尋復南還。武帝踐阼,復召之。上為開館東郭外,招集生徒,乘輿降幸,并見諸生,問續(xù)之《禮記》“慠不可長”、“與我九齡”、“射于矍圃”之義,辯析精奧,稱為名通。續(xù)之素患風痹,不復堪講,乃移病鐘山。景平元年卒。通《毛詩》六義及禮論,注《公羊傳》于世。無子,兄子景遠,有續(xù)之風。 戴颙,字仲若,譙郡铚人也。父逵,兄勃,并隱遁有高名。颙十六遭父憂,幾于毀滅,因此長抱羸患。以父不仕,復修其業(yè)。父善琴、書,颙并傳之。凡諸音律,皆能揮手。會稽剡縣多名山,故世居剡下。颙及兄勃并受琴于父,父沒,所傳之聲不忍復奏,各造新弄。勃制五部,颙制十五部,颙又制長弄一部,并傳于世。中書令王綏嘗攜客造之,勃等方進豆粥,綏曰:“聞卿善琴,試欲一聽!辈淮穑椇薅。桐廬縣又多名山,兄弟復共游之,因留居止。勃疾,患醫(yī)藥不給。颙謂勃曰:“颙隨兄得閑,非有心于語默,兄令疾篤,無可營療。颙當干祿以自濟耳!蹦饲蠛S萘睿麓剐卸,乃止。 桐廬僻遠,難以養(yǎng)疾,乃出居吳下。吳下士人共為筑室,聚石引水,植林開澗,少時繁密,有若自然。乃述莊周大旨,著《逍遙論》、注《禮記》《中庸》篇。三吳將守及郡內(nèi)衣冠,要其同游野澤,堪行便去,不為矯介,眾論以此多之。 宋國初建、元嘉中征,并不就。衡陽王義季鎮(zhèn)京口,長史張邵與颙姻通,迎來止黃鵠山,山北有竹林精舍,林澗甚美,颙憩于此澗。義季亟從之游,颙服其野服,不改常度。為義季鼓琴,并新聲變曲;其三調(diào)《游弦》、《廣陵》、《止息》之流,皆與世異。文帝每欲見之,嘗謂黃門侍郎張敷曰:“吾東巡之日,當宴戴公山下也!币云浜靡簦L給正聲伎一部。颙合《何嘗》、《白鵠》二聲以為一調(diào),號為清曠。 自漢世始有佛像,形制未工,逵特善其事,颙亦參焉。宋世子鑄丈六銅像于瓦官寺,既成,面恨瘦,工人不能改,乃迎颙看之。颙曰:“非面瘦,乃臂胛肥耳!奔皽p臂胛,瘦患即除,無不嘆服。十八年卒,無子。景陽山成,颙已亡矣。上嘆曰:“恨不得使戴颙觀之。” 翟法賜,尋陽柴桑人也。曾祖湯、祖莊、父矯,并高尚不仕,逃避征辟。法賜少守家業(yè),立室廬山頂。喪親后,便不復還家,不食五谷,以獸皮及結草為衣,雖鄉(xiāng)親中表,莫得見焉。征辟一無所就。后家人至石室尋求,因復遠徙,違避征聘,遁跡幽深,卒于巖石間。 雷次宗,字仲倫,豫章南昌人也。少入廬山,事沙門釋慧遠,篤志好學,尤明《三禮》、《毛詩》。隱退不受征辟。宋元嘉十五年,征至都,開館于雞籠山,聚徒教授,置生百余人。會稽朱膺之、潁川庾蔚之并以儒學總監(jiān)諸生。時國子學未立,上留意藝文,使丹陽尹何尚之立玄學,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學,司徒參軍謝元立文學,凡四學并建。車駕數(shù)至次宗館,資給甚厚。久之,還廬山,公卿以下并設祖道。后又征詣都,為筑室于鐘山西巖下,謂之招隱館,使為皇太子、諸王講《喪服經(jīng)》。次宗不入公門,乃使自華林東門入延賢堂就業(yè)。二十五年,卒于鐘山。子肅之,頗傳其業(yè)。 郭希林,武昌人也。曾祖翻,晉世高尚不仕。希林少守家業(yè),征召一無所就,卒。子蒙,亦隱居不仕。 劉凝之,字隱安,小名長生,南郡枝江人也。父期公,衡陽太守。兄盛公,高尚不仕。凝之慕老萊、嚴子陵為人,推家財與弟及兄子,立屋于野外,非其力不食。州里重其行,辟召一無所就。妻梁州刺史郭銓女也,遣送豐麗,凝之悉散之屬親。妻亦能不慕榮華,與凝之共居儉苦。夫妻共乘蒲笨車,出市買易,周用之外,輒以施人。為村里所誣,一年三輸公調(diào),求輒與之。又嘗認其所著屐,笑曰:“仆著已敗,今家中覓新者備君!贝巳撕筇镏械盟у欤瓦不肯復取。臨川王義慶、衡陽王義季鎮(zhèn)江陵,并遣使存問。凝之答書曰,頓首,稱仆,不為百姓禮,人或譏焉。凝之曰:“昔老萊向楚王稱仆,嚴陵亦抗禮光武,未聞巢、許稱臣堯、舜!睍r戴颙與衡陽王義季書,亦稱仆。荊州年饑,義季慮凝之餒斃,餉錢十萬。凝之大喜,將錢至市門,觀有饑色者,悉分與之,俄頃立盡。性好山水,一旦攜妻子泛江湖,隱居衡山之陽,登高嶺,絕人跡,為小屋居之。采藥服食,妻子皆從其志。卒年五十九。 龔祈,字蓋道,武陵漢壽人也。從祖玄之,父黎人,并不應征辟。祈風姿端雅,容止可觀。中書郎范述,見之嘆曰:“此荊楚之仙人也。”自少及長,征辟一無所就。時或賦詩,而言不及世事。卒年四十二。 朱百年,會稽山陰人也。祖凱之,晉左衛(wèi)將軍。父濤,揚州主簿。 百年少有高情,親亡服闋,攜妻孔氏入會稽南山,伐樵采若為業(yè)。以樵若置道頭,輒為行人所取,明旦已復如此,人稍怪之,積久方知是朱隱士所賣,須者隨其所堪多少,留錢取樵若而去;蛴龊,樵箬不售,無以自資,輒自榜船送妻還孔氏,天晴迎之。有時出山陰,為妻買繒采五三尺,好飲酒,遇醉或失之。頗言玄理,時為詩詠,往往有高勝之言。隱跡避人,唯與同縣孔顗友善。顗亦嗜酒,相得輒酣對盡歡。 百年室家素貧,母以冬月亡,衣并無絮,自此不衣綿帛。嘗寒時就顗宿,衣悉裌布,飲酒醉眠,顗以臥具覆之,百年不覺也。既覺,引臥具去體,謂顗曰:“綿定奇溫!币蛄魈楸瘧Q,顗亦為之傷感。除太子舍人,不就。顏竣為東揚州,發(fā)教餉百年谷五百斛,不受。時山陰又有寒人姚吟,亦有高趣,為衣冠所重?A吟米二百斛,吟亦辭之。百年卒山中。蔡興宗為會稽太守,餉百年妻米百斛。百年妻遣婢詣郡門奉辭固讓,時人美之,以比梁鴻妻。 關康之,字伯愉,河東楊人也。世居京口,寓居南平昌。少而篤學,姿狀豐偉。下邳趙繹以文義見稱,康之與友善。特進顏延之等當時名士十許人,入山候之,見其散發(fā)被黃布帊,席松葉,枕一塊白石而臥,了不相眄。延之等咨嗟而退,不敢干也。晉陵顧悅之難王弼《易》義四十余條,康之申王難顧,遠有情理。又為《毛詩》義,經(jīng)籍疑滯,多所論釋。嘗就沙門支僧納學算,妙盡其能。征辟一無所就。棄絕人事,守志閑居。弟雙之,為臧質車騎參軍,與質俱下,至赭圻,病卒,瘞于水濱。康之時得病小差,牽以迎喪,因得虛勞病,寢頓二十余年。時有閑日,輒臥論文義。宋孝武即位,遣大使巡行天下。使反,薦康之宜加征聘,不見省?抵郧寮s,獨處一室,希與妻子相見,不通賓客。弟子以業(yè)傳受,尤善《左氏春秋》。齊高帝為領軍時,素好此學,送本與康之,康之手自點定。又造《禮論》十卷,高帝絕賞愛之,及崩,遺詔以入玄宮?抵运蚊鞯厶┦汲,與平原明僧紹俱征,辭以病。時又有河南辛普明、東陽樓惠明皆以篤行聞。 普明,字文達,少就康之受業(yè),至性過人。居貧,與兄共處一帳,兄亡,仍帳施靈。蚊甚多,通夕不得寢,而終不道侵螫。僑居會稽,會稽士子高其行,當葬兄,皆送金為贈,后至者不復受。人問其故,答曰:“本以兄墓不周,故不逆親友之意。今實已足,豈可利亡者余贈邪?”齊豫章王嶷為揚州,征為議曹從事,不就。 惠明,字智遠,立性貞固,有道術。居金華山,舊多毒害,自惠明居之,無復辛螫之苦。藏名匿跡,人莫之知。宋明帝召,不至;齊高帝征,又不至。文惠太子在東宮,苦延方至,仍又辭歸。俄自金華輕棹西下,及就路,回之豐安。旬日之間,唐宇之祆賊入城涂地,唯豐安獨全,時人以為有先覺。齊武帝敕為立館。 漁父者,不知姓名,亦不知何許人也。太康孫緬為尋陽太守,落日逍遙渚際,見一輕舟陵波隱顯。俄而,漁父至,神韻蕭灑,垂綸長嘯。緬甚異之,乃問:“有魚賣乎?”漁父笑而答曰:“其釣非釣,寧賣魚者邪?”緬益怪焉。遂褰裳涉水,謂曰:“竊觀先生有道者也,終朝鼓枻,良亦勞止。吾聞黃金白璧,重利也;駟馬高蓋,榮勢也。今方王道文明,守在海外,隱鱗之士,靡然向風。子胡不贊緝熙之美,何晦用其若是也?”漁父曰:“仆山?袢,不達世務,未辨賤貧,無論榮貴!蹦烁柙唬骸爸窀突G々,河水浟々。相忘為樂,貪餌吞鉤。非夷非惠,聊以忘憂!庇谑怯迫还蔫ァ>,字伯緒,太子仆興曾之子也。有學義,宋明帝甚知之。位尚書左丞,東中郎司馬。 褚伯玉,字元璩,吳郡錢唐人也。高祖含,始平太守。父逖,征虜參軍。 伯玉少有隱操,寡欲。年十八,父為之昏。婦入前門,伯玉從后門出。遂往剡,居瀑布山。性耐寒暑,時人比之王仲都。在山三十余年,隔絕人物。王僧達為吳郡,苦禮致之。伯玉不得已,?ば潘,才交數(shù)言而退。寧朔將軍丘珍孫,與僧達書曰:“聞褚先生出居貴館,此子滅景云棲,不事王侯,抗高木食,有年載矣。自非折節(jié)好賢,何以致之?昔文舉棲冶城,安道入昌門,于茲而三焉。卻粒之士,餐霞之人,乃可暫致,不宜久羈。君當思遂其高步,成其羽化。望其還策之日,暫紆清塵,亦愿助為譬說!鄙_答曰:“褚先生從白云游舊矣。古之逸人,或留慮兒女,或使華陰成市,而此子索然,唯朋松石,介于孤峰絕嶺者,積數(shù)十載。近故要其來此,冀慰日夜,比談討芝桂,借訪荔蘿,若已窺煙液,臨滄洲矣。知君欲見之,輒當申譬! 宋孝建二年,散騎常侍樂詢行風俗,表薦伯玉,加征聘本州議曹從事,不就。齊高帝即位,手詔吳、會二郡以禮迎遣,又辭疾。上不欲違其志,敕于剡白石山立太平館居之。建元元年卒,年八十六。伯玉常居一樓上,仍葬樓所。孔珪從其受道法,為于館側立碑。 顧歡,字景怡,一字玄平,吳興鹽官人也。家世寒賤,父祖并為農(nóng)夫,歡獨好學。年六七歲,知推六甲。家貧,父使田中驅雀,歡作《黃雀賦》而歸,雀食稻過半。父怒欲撻之,見賦乃止。鄉(xiāng)中有學舍,歡貧,無以受業(yè),于舍壁后倚聽,無遺忘者。夕則然松節(jié)讀書,或然糠自照。及長,篤志不倦。聞吳興東遷邵玄之能傳《五經(jīng)》文句,假為書師,從之受業(yè)。同郡顧顗之臨縣,見而異之,遣諸子與游,及孫憲之并受經(jīng)焉。年二十余,更從豫章雷次宗諮玄儒諸義。 母亡,水漿不入口六七日,廬于墓次,遂隱不仕。于剡天臺山開館聚徒,受業(yè)者常近百人。歡早孤,讀《詩》至“哀哀父母”,輒執(zhí)書慟泣,由是受學者廢《蓼莪篇》,不復講焉。晚節(jié)服食,不與人通。每旦出戶,山鳥集其掌取食。好黃、老,通解陰陽書,為數(shù)術多效驗。初以元嘉中出都,寄住東府。忽題柱云“三十年二月二十一日”,因東歸。后元兇弒逆,是其年月日也。弟子鮑靈綬,門前有一株樹,大十余圍,上有精魅,數(shù)見影。歡印樹,樹即枯死。山陰白石村多邪病,村人告訴求哀,歡往村中為講《老子》,規(guī)地作獄。有頃,見狐貍黿鼉自入獄中者甚多,即命殺之。病者皆愈。又有病邪者問歡,歡曰:“家有何書?”答曰:“唯有《孝經(jīng)》而已!睔g曰:“可取《仲尼居》置病人枕邊恭敬之,自差也!倍蟛≌吖。后人問其故,答曰:“善禳惡,正勝邪,此病者所以差也! 齊高帝輔政,征為揚州主簿。及踐阼乃至,稱“山谷臣顧歡上表”,進《政綱》一卷。時員外郎劉思效表陳讜言,優(yōu)詔并稱美之。歡東歸,上賜麈尾、素琴。永明元年,詔征為太學博士,同郡顧黯為散騎侍郎。黯,字長孺,有隱操,與歡不就征。會稽孔珪嘗登嶺尋歡,共談《四本》。歡曰:“蘭石危而密,宣國安而疏,士季似而非,公深謬而是?偠灾,其失則同;曲而辯之,其途則異。何者?同昧其本而競談其末,猶未識辰緯而意斷南北。群迷暗爭,失得無準,情長則申,意短則屈。所以《四本》并通,莫能相塞。夫中理唯一,豈容有二?《四本》無正,失中故也!庇谑侵度摗芬哉I袝鴦⒊、臨川王常侍朱廣之,并立論難,與之往復;而廣之才理尤精詣也。廣之,字處深,吳郡錢唐人也,善清言。 初,歡以佛道二家教異,學者互相非毀,乃著《夷夏論》曰: 夫辯是與非,宜據(jù)圣典。道經(jīng)云:“老子入關之天竺維衛(wèi)國,國王夫人名曰凈妙,老子因其晝寢,乘日精入凈妙口中,后年四月八日夜半時,剖右腋而生。墜地即行七步,于是佛道道興焉!贝顺觥缎睢穬(nèi)篇。佛經(jīng)云“釋迦成佛,有塵劫之數(shù)”,出《法華無量壽》;颉盀閲鴰煹朗浚辶种凇。出《瑞應本起》。 歡論之曰:五帝三皇,不聞有佛;國師道士,無過老、莊;儒林之宗,孰出周、孔?若孔、老非圣,誰則當之?然二經(jīng)所說,如合符契。道則佛也,佛則道也,其圣則符,其跡則反;蚝凸庖悦鹘蜿嘴`以示遠。道濟天下,故無方而不入;智周萬物,故無物而不為。其入不同,其為必異,各成其性,不易其事。是以端委搢紳,諸華之容;剪發(fā)曠衣,群夷之服。擎跽罄折,侯甸之恭;狐蹲狗踞,荒流之肅。棺殯槨葬,中夏之風;火焚水沉,西戎之俗。全形守禮,繼善之教;毀貌易性,絕惡之學。豈伊同人,爰及異物,鳥王獸長,往往是佛。無窮世界,圣人代興;蛘盐宓,或布三乘。在鳥而鳥鳴,在獸而獸吼,教華而華言,化夷而夷語耳。雖舟車均于致遠,而有川陸之節(jié);佛道齊乎達化,而有夷夏之別。若謂其致既均,其法可換者,而車可涉川,舟可行陸乎?今以中夏之性,效西戎之法,既不全同,又不全異。下育妻孥,上絕宗祀。嗜欲之物,皆以禮伸;孝敬之典,獨以法屈。悖禮犯順,曾莫之覺,弱喪亡歸,孰識其舊?且理之可貴者,道也;事之可賤者,俗也。舍華效夷,義將安?若以道邪?道固符合矣。若以俗邪?俗則大乖矣。屢見刻舷沙門,守株道士,交諍小大,互相彈射。或域道以為兩,或混俗以為一,是牽異以為同,破同以為異,則乖爭之由,淆亂之本也。 尋圣道雖同,而法有左右,始乎無端,終乎無末,泥洹仙化,各是一術。佛號正真,道稱正一,一歸無死,真會無生。在名則反,在實則合。但無生之教賒,無死之化切。切法可以進謙弱,賒法可以退夸強。佛教文而博,道教質而精;精非粗人所信,博非精人所能。佛言華而引,道言實而抑;抑則明者獨進,引則昧者競前。佛經(jīng)繁而顯,道經(jīng)簡而幽;幽則妙門難見,顯則正路易遵。此二法之辨也。圣匠無心,方圓有體,器既殊用,教亦易施。佛是破惡之方,道是興善之術。興善則自然為高,破惡則勇猛為貴。佛跡光大,宜以化物。道跡密微,利用為己。優(yōu)劣之分,大略在茲。夫蹲夷之儀,婁羅之辯,各出彼俗,自相聆解。猶蟲躍鳥聒,何足述效。 歡雖同二法,而意黨道教。宋司徒袁粲讬為道人通公駁之。其略曰: 白日停光,恒星隱照,誕降之應,事在老先,似非入關,方昭斯瑞。又西域之記,佛經(jīng)之說,俗以膝行為禮,不慕蹲坐為恭。道以三繞為虔,不尚踞傲為肅。豈專戎土,爰亦茲方。襄童謁帝,膝行而進;趙王見周,三環(huán)而止。今佛法垂化,或因或革。清信之士,容衣不改;息心之人,服貌必變。變本從道,不遵彼俗,俗風自殊,無患其亂?、老、釋迦,其人或同,觀方設教,其道必異?、老教俗為本,釋氏出世為宗,發(fā)軫既殊,其歸亦異。又仙化以變形為上,泥洹以陶神為先。變形者白首還緇,而未能無死;陶神者使塵惑日損,湛然常存。泥洹之道,無死之地,乖詭若此,何謂其同? 歡答曰: 案道經(jīng)之作,著自西周;佛經(jīng)之來,始乎東漢。年逾八百,代懸數(shù)十。若謂黃、老雖久而濫在釋前,是呂尚盜陳恒之齊,劉季竊王莽之漢也。又夷俗長跽,法與華異,翹左跂右,全是蹲踞。故周公禁之于前,仲尼誡之于后。又佛起于戎,豈非戎俗素惡邪?道出于華,豈非華風本善邪?今華風既變,惡同戎狄,佛來破之,良有以矣。佛道實貴,故戒業(yè)可遵;戎俗實賤,故言貌可棄。今諸華士女,氏族弗革,而露首偏踞,濫用夷禮。又若觀風流教,其道必異。佛非東華之道,道非西夷之法,魚鳥異川,永不相關。安得老、釋二教,交行八表?今佛既東流,道亦西邁,故知俗有精粗,教有文質。然則道教執(zhí)本以領末,佛教救末以存本。請問所歸,異在何許?若以翦落為異,則胥靡翦落矣;若以立像為異,則俗巫立像矣。此非所歸,歸在常住,常住之象,常道孰異。神仙有死,權便之說。神仙是大化之總稱,非窮妙之至名。至名無名,其有者二十七品。仙變成真,真變成神,或謂之圣,各有九品。品極則入空寂,無為無名。若服食茹芝,延壽萬億,壽盡則死,藥極則枯,此修考之士,非神仙之流也。 明僧紹《正二教論》以為,“佛明其宗,老全其生。守生者蔽,明宗者通。今道家稱長生不死,名補天曹,大乖老、莊立言本理”。文惠太子、竟陵王子良并好釋法,吳興孟景翼為道士,太子召入玄圃,眾僧大會。子良使景翼禮佛,景翼不肯。子良送《十地經(jīng)》與之,景翼造《正一論》,大略曰:“《寶積》云‘佛以一音廣說法’。《老子》云,‘圣人抱一以為天下式’。一之為妙,空玄絕于有境,神化贍于無窮。為萬物而無為,處一數(shù)而無數(shù)。莫之能名,強號為一。在佛曰‘實相’,在道曰‘玄牝’。道之大象,即佛之法身。以不守之守守法身,以不執(zhí)之執(zhí)執(zhí)大象。但物有八萬四千行,說有八萬四千法。法乃至于無數(shù),行亦達于無央。等級隨緣,須導歸一。歸一曰回向,向正即無邪。邪觀既遣,億善日新。三五四六,隨用而施。獨立不改,絕學無憂。曠劫諸圣,共遵斯一。老、釋未始于嘗分,迷者分之而未合。億善遍修,修遍成圣。雖十號千稱,終不能盡。終不能盡。豈可思議?”司徒從事中郎張融作《門律》云:“道之與佛,遙極無二。吾見道士與道人戰(zhàn)儒墨,道人與道士辨是非。昔有鴻飛天首,積遠難亮,越人以為鳧,楚人以為乙。人自楚、越,鴻常一耳!币允咎悠椭茱J。颙難之曰:“虛無法性,其寂雖同,位寂之方,其旨則別。論所謂‘逗極無二’者,為逗極于虛無,當無二于法性邪。足下所宗之本,一物為鴻乙耳,驅馳佛道,無免二末,未知高鑒,緣何識本?輕而宗之,其有旨乎?”往復文多不載。 歡口不辯,善于著論。又注王弼《易》二《系》,學者傳之。知將終,賦詩言志曰:“五途無恒宅,三清有常舍。精氣因天行,游魂隨物化。鵬鹍適大海,蜩鳩之桑柘。達生任去留,善死均日夜。委命安所乘,何方不可駕?翹心企前覺,融然從此謝!弊钥怂廊眨該裨釙r,卒于剡山,時年六十四。身體香軟,道家謂之尸解仙化焉。還葬舊墓,木連理生墓側?h令江山圖表狀,武帝詔歡諸子撰歡文議三十卷。 又始興人盧度,字孝章,亦有道術。少隨張永北侵魏。永敗,魏人追急,阻淮水不得過。度心誓曰:“若得免死,從今不復殺生。”須臾見兩楯流來,接之得過。然后隱居廬陵西昌三顧山,鳥獸隨之。夜有鹿觸其壁,度曰:“汝壞我壁。”鹿應聲去。屋前有池養(yǎng)魚,皆名呼之,次第來取食乃去。逆知死年月,與親友別。永明末,以壽終。 杜京產(chǎn),字景齊,吳郡錢唐人也。祖運,劉毅衛(wèi)軍參軍。父道鞠,州從事,善彈棋。京產(chǎn)少恬靜,閉意榮宦,頗涉文義,專修黃、老。會稽孔顗,清剛有峻節(jié),一見而為款交?っ鞑荆荼購氖,稱疾去。與同郡顧歡同契。始寧東山開舍授學。齊建元中,武陵王曄為會稽,齊高帝遣儒士劉瓛入東為曄講,瓛故往與之游,曰:“杜生,當今之臺、尚也!本┊a(chǎn)請瓛至山舍講書,傾資供待。子棲躬自屣履,為瓛生徒下食?撰暋⒅茱J、謝瀹并致書以通殷勤。永明十年,珪及光祿大夫陸澄、祠部尚書虞忭、太子右率沈約、司徒右長史張融表薦京產(chǎn),征為奉朝請,不至。于會稽日門山聚徒教授。建武初,征員外散騎侍郎。京產(chǎn)曰:“莊生持釣,豈為白璧所回?”辭疾不就,卒。 會稽山陰人孔道徽,守志業(yè)不仕,與京產(chǎn)友善。道徽父祐,至行通神,隱于四明山,嘗見山谷中有數(shù)百斛錢,視之如瓦石不異。采樵者競取,入手即成沙礫。曾有鹿中箭來投祐,祐為之養(yǎng)創(chuàng),愈然后去。太守王僧虔與張緒書曰:“孔祐,敬康曾孫也。行動幽祗,德標松桂,引為主簿,遂不可屈。此古之遺德也!钡阑丈賲柛咝校苁榔浼绎L。隱居南山,終身不窺都邑。豫章王嶷為揚州,辟西曹書佐,不至。鄉(xiāng)里宗慕之。道徽兄子總,有操行,遇饑寒不可得衣食,縣令吳興丘仲孚薦之,除竟陵王侍郎,竟不至。 永明中,會稽鐘山有人姓蔡,不知名,隱山中,養(yǎng)鼠數(shù)千頭,呼來即來,遣去即去。言語狂易,時謂之謫仙,不知所終。 京產(chǎn)高祖子恭以來及子棲,世傳五斗米道不替。棲,字孟山,善清言,能彈琴。刺史齊豫章王嶷聞其名,辟議曹從事,仍轉西曹書佐。竟陵王子良數(shù)致禮接。國子祭酒何胤掌禮,又重棲,以為學士,掌昏冠儀。以父老歸養(yǎng)。棲肥白長壯,及京產(chǎn)病,旬日間便皮骨自支。京產(chǎn)亡,水漿不入口七日,晨夜不罷哭,不食鹽菜。每營買祭奠,身自看視,號泣不自持。朔望節(jié)歲,絕而復續(xù),嘔血數(shù)升。時何胤、謝朏并隱東山,遺書敦譬,誡以毀滅。至祥禫,暮夢見其父,慟哭而絕。初,胤兄點見棲嘆曰:“卿風韻如此,雖獲嘉譽,不永年矣!弊鋾r年三十六,當時咸嗟惜焉。 建武二年,剡縣有小兒,年八歲,與母俱得赤班病。母死,家人以小兒猶惡,不令其知。小兒疑之,問云:“母嘗數(shù)問我病,昨來覺聲羸,今不復問,何也?”因自投下床,撫匐至母尸側,頓絕而死。鄉(xiāng)鄰告之縣令宗善才,求表廬,事竟不行。

 

南史

  《南史》,唐朝李延壽撰,中國歷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紀傳體,共八十卷,含本紀十卷,列傳七十卷,上起宋武帝劉裕永初元年(420年),下迄陳后主陳叔寶禎明三年(589年)。記載南朝宋、齊、梁、陳四國一百七十年史事。《南史》與《北史》為姊妹篇,是由李大師及其子李延壽兩代人編撰完成的。

卷一 宋本紀上第一 卷二 宋本紀中第二
卷三 宋本紀下第三 卷四 齊本紀上第四
卷五 齊本紀下第五 卷六 梁本紀上第六
卷七 梁本紀中第七 卷八 梁本紀下第八
卷九 陳本紀上第九 卷十 陳本紀下第十
卷十一 列傳第一 卷十二 列傳第二
卷十三 列傳第三 卷十四 列傳第四
卷十五 列傳第五 卷十六 列傳第六
卷十七 列傳第七 卷十八 列傳第八
卷十九 列傳第九 卷二十 列傳第十
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卷二十二 列傳第十二
卷二十三 列傳第十三 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四
卷二十五 列傳第十五 卷二十六 列傳第十六
卷二十七 列傳第十七 卷二十八 列傳第十八
卷二十九 列傳第十九 卷三十 列傳第二十
卷三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三十二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三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三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三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卷三十九 列傳第二十九 卷四十 列傳第三十
卷四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卷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卷四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卷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卷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卷四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卷四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卷四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
卷四十九 列傳第三十九 卷五十 列傳第四十
卷五十一 列傳第四十一 卷五十二 列傳第四十二
卷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卷五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卷五十五 列傳第四十五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六
卷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 卷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八
卷五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卷六十 列傳第五十
卷六十一 列傳第五十一 卷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二
卷六十三 列傳第五十三 卷六十四 列傳第五十四
卷六十五 列傳第五十五 卷六十六 列傳第五十六
卷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七 卷六十八 列傳第五十八
卷六十九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七十 列傳第六十
卷七十一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七十二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七十三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七十四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七十五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七十六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七十七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七十八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七十九 列傳第六十九 卷八十 列傳第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