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系列 昆侖之子 (第一季)
泱泱中國 巍巍華夏
民族文脈 代代賡續(xù)
青海衛(wèi)視《昆侖之子》
每晚21:30誠意奉獻
踏上這片非遺的沃土
讓靈魂與歷史對話
共赴一場文化之旅
第二集
《鎏金歲月滿人生》
01:00
(《鎏金歲月滿人生》先導片)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銀銅器制作及鎏金技藝在青海省西寧市湟中區(qū)有著300多年的歷史,已經成為了湟中地區(qū)最為興盛的手工業(yè)。湟中鎏金銀銅器素以形薄、光亮、輕柔、質純等特點著稱,加工精美、工序繁復、用料考究。將地方特色完美融入技藝之中,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湟中區(qū)魯沙爾鎮(zhèn),曾經是河湟地區(qū)的歷史重鎮(zhèn),中原和邊陲藏漢文化的交匯之地,始建于明洪武時期的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塔爾寺,影響和帶動了當地的宗教文化與藝術的繁榮發(fā)展。
昆侖之子· 無悔傳承
每天早上八點,魯沙爾鎮(zhèn)的金塔街上定會響起一陣叮叮當當的敲擊聲,熟悉的人都知道那個聲音來自何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爐火開始升溫,銀片逐漸融化、重塑,空氣中彌漫著炭火的味道,一手用長鉗夾緊銀塊,一手掄錘猛敲,這就是何滿每天工作最重要的內容。
擇一事終一生,何滿錘柄上的痕跡,以及他雙手上的“印記”,都見證著他的恒心與毅力。四十多年不斷的打磨和鍛造,全部都體現在一觴,一盞,紋理之間。何滿的多件作品曾被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
記者手記
在拍攝過程中,我不僅被銀銅器的精美華麗而深深吸引,還看到了何滿老師身上的工匠精神。每一件作品極高的審美價值和收藏價值的背后,是何滿老師和匠人們日復一日地不斷鉆研,以及在這一藝術領域當中的砥礪深耕。
何滿老師不僅堅持傳統(tǒng)銀銅器的設計與制作,同時也不斷努力推陳出新,讓具有青海特色的銀銅器作品真正走了出去,讓更多人感受到了屬于青海的地域魅力。
——分集導演趙梓含
非遺小課堂
湟中銀銅器制作及鎏金技藝于2011年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它可分為銀器和銅器兩種加工工藝。由于受佛教文化影響,藝人們常用“八吉祥徽”(寶傘、金魚、寶瓶、勝利幢、法輪、吉祥結、右旋海螺、妙蓮)和曼陀羅、妙翅鳥、龍、鳳、雄獅、怪獸、祥云、寶焰等作為裝飾圖案。
鎏金是一種金屬加工工藝,是把金和水銀合成的金汞劑,涂在銀、銅器表層,加熱使水銀蒸發(fā),使金牢固地附在銀、銅器表面不脫落的技術。銀銅器鎏金技術一般是家傳技術,帶有保密性。
敬請關注青海衛(wèi)視
每晚21:30
全新文化類季播節(jié)目
《昆侖之子》
帶您一起領略青海大地上
那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