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阿媽”掌廚的破舊大排檔 開了20年卻還要排隊吃
大噶猴,我是靚過港姐的最姐
很多人都會說:“廣東人真的很甜”
不論年紀多大,靚仔靚女脫口而出
廣東人嘴不僅甜,而且還愛吃“甜”!
藏在廣州云臺里牌坊小巷里的大排檔,被無數(shù)廣東人認證是“正宗的老廣味”。光看名字,以為是其貌不揚的糖水鋪,不曾想竟然是一家深藏不露的廣式大排檔。豉汁蒸鉗魚、醬爆生腸、咸蛋黃炒小瓜......均價不過30蚊,味道卻好像廚藝超群的媽媽做出來的,難怪不到飯點就有街坊排隊。來這里的基本都是附近的上班族,有不少看起來和老板娘很熟絡(luò)的客人,隱隱能聽到他們閑話家常。最姐拿到菜單掃了一眼,發(fā)現(xiàn)比幾年前的價格稍貴了幾塊錢,但也在接受范圍之內(nèi)。
上菜很快,吃完之后發(fā)現(xiàn)能理解為什么這里這么多人排隊,也明白了廣東人有多愛吃“甜”。
最姐媽媽在家也很喜歡豉汁蒸鉗魚,這么大一盤30蚊(19年只要22蚊),來晚了可就吃不到了。裹滿豉汁的鉗魚,夾起一塊吸進嘴里,魚肉似乎就化開了,只剩軟糯的魚皮等著米飯的光臨。一碟會開花的醬爆生腸,只要吃上一口,就會被它的濃汁爽口征服,調(diào)味咸中帶甜,是廣東人喜歡的味道。被炒融的咸蛋黃緊緊地黏在爽脆的小瓜上,醇香中帶點沙感的咸蛋黃,若隱若現(xiàn)著小瓜的清甜,越吃越上頭。五柳炸蛋,可謂是廣東人愛吃甜的最高境界,高酸高甜的滋味,加上炸蛋的油香,能下三碗飯!甜甜屋的前身就是一間糖水鋪,后來轉(zhuǎn)型做大排檔,老板娘說懶得改名字了,這一轉(zhuǎn)就是20多年。最姐3個人4個菜,埋單120元,人均40元吃到廣東人正宗的家里味道,你覺得值嗎?在甜甜屋里,最姐吃的每個菜幾乎都是帶著一點“甜”味的。
魚肉的鮮甜、醬爆的咸甜、小瓜的清甜、炸蛋的酸甜......甜,在廣東有著各式各樣的演繹。
除了菜品,廣東人愛吃甜最集中的體現(xiàn),莫過于糖水。
廣東人愛吃甜食。昆明金碧路有一家廣東人開的甜品店,賣芝麻糊、綠豆沙,廣東同學趨之若鶩。“番薯糖水”即用白薯切塊熬的湯,這有什么好喝的呢?廣東同學說:“好!”那些看上去普普通通,甚至毫不起眼的食材,經(jīng)過廣東人一系列交叉排列組合,可以演變出數(shù)百種不一樣的甜品。除了味道、口感不一,“功效”不一才是廣東甜品最讓人稱道的地方。廣東人吃“甜”的歷史悠久、淵源頗深。嶺南地區(qū)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高溫多雨,非常適合栽培甘蔗。根據(jù)歷史文獻記載,百越人很早就用甘蔗制糖,春秋時期中原的糖多來自于嶺南。
圖源:攝圖網(wǎng)古代時期,嶺南地區(qū)的蔗糖不僅用作貢品,也會在市場上售賣。南方人早在很早之前,就開始使用蔗糖來調(diào)味菜品了。蔗糖的加入能為菜品帶來一股鮮甜的味道,這也成為了粵菜崇尚清鮮的一部分。蔗糖的加入,讓粵菜更加注重食材本身的口感與味道,也讓大家更有食欲和享受感。
*咕嚕肉 圖源:攝圖網(wǎng)廣東人在烹飪中,也擅長尋找自帶“甜”味的食材,海鮮、蔬菜,乃至禽類,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廣東人吃不到的“甜”。同時也善用蠔油、紅糖、白糖等調(diào)味料,讓菜品提鮮,誰家冰箱里沒有一瓶蠔油呢?吃青菜能說甜,喝碗湯也說甜,連豬腳也能做成甜的,糖水還要分流派:廣式糖水、化州糖水、潮汕甜湯......
*化州糖水身為廣東人的你,愛吃甜嗎?歡迎下方留言一道你最愛吃的“甜菜”。
發(fā)表評論
相關(guān)文章
精品導讀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luò)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quán)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