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
直播帶貨與短視頻營銷
作為新興消費模式
受到不少消費者追捧
但你知道其中的營銷“套路”嗎?
近日
廣東省消費者委員會
揭示當前直播帶貨和
短視頻營銷中的五大套路
視覺魔術
濾鏡下的“賣家秀”
有些直播間或短視頻通過強光、濾鏡、特定角度等手段對一些特殊商品(如生鮮食品、珠寶首飾、服裝面料等)進行“美化”,使其色澤、質感、尺寸等展示效果更好,以此欺騙消費者的眼睛。
廣大消費者通過直播間、短視頻購物,特別是購買貴重物品時,不可輕信商品展示效果,可要求主播或商家提供自然光線下、無美顏效果的商品實拍圖,全面查看商品詳細信息,并提前與商家協(xié)商確定實物與展示不一致的售后處理方案。
有些主播在介紹時
會拿商品原價來進行比較
以突出優(yōu)惠力度
宣稱“原價399元,直播間僅需99元”等,而所謂的“原價”可能是虛構出來的無實際成交的價格;
有些主播在直播間封面或口播中以“1元秒殺”“粉絲福利”等為噱頭吸引消費者進入觀看,實際是為了推銷其他高價商品,而低價或福利商品數量極少,消費者一般很難搶到;
有些主播在直播間或短視頻中會上演與“廠家代表”現場砍價的戲碼,并反復強調參與活動數量有限、庫存告急、馬上漲價等,營造稀缺氛圍刺激沖動下單,實際上此類劇情多為預設劇本。
消費提示
消費者在面對低價誘惑時,要保持冷靜,建議通過多渠道進行比較,了解同類商品真實價格后再考慮是否購買。
有些主播精心打造試用測評的中立人設,博取消費者信任,實際上是以“開箱測評”之名行推薦商品之實,對推薦的商品只展示優(yōu)點、刻意回避缺陷;
有些主播以“支持農民”“助力公益”打造公益人設,過度渲染商品的情感價值;
有些明星、知名人士,或是偽裝成業(yè)內資深人士的主播,主要是利用消費者的信任進行帶貨,營銷過程中往往重利益輕品質,容易出現侵害消費者權益的情況。
消費者在面對上述帶貨行為時,應避免陷入主播打造的人設情境,不能單純憑信任或同情作出購買決策,而應該基于自身真實需求和商品性價比來決定是否購買。
部分不良商家會將知名主播直播推薦商品的畫面切片剪輯后作為自家商品的宣傳視頻,或在商品信息中冠以“某某主播專供”“某某主播推薦”等進行宣傳,而實際上其商品與主播推薦的并非同一商品。
消費者在面對此類宣傳時要注意辨別真?zhèn)危榭磳Ρ壬唐吠庥^及規(guī)格型號等是否與直播畫面展示及主播描述一致,還可要求客服提供主播授權證明,避免上當受騙。
有些主播以加入粉絲群領取優(yōu)惠為名誘導消費者點擊進入非法鏈接、自建網站或小程序等進行交易。此舉脫離平臺監(jiān)管,資金安全與售后維權風險極高。
消費提示
消費者在參與相關優(yōu)惠活動時,要時刻保持警惕,注意最終下單的鏈接是否仍在正規(guī)平臺或渠道內,如跳轉到其他非正規(guī)渠道,則應慎重考慮,切莫掉入私下交易的陷阱。
特別提醒
消費者在通過直播間或短視頻購物時,特別是貴重物品,應通過錄屏、截圖等方式收集證據,包括商品無濾鏡展示畫面、主頁展示低價與實際購買頁價格差異、主播價格承諾、砍價/庫存緊張話術、抽獎規(guī)則等,同時保存好訂單明細、付款憑據、聊天記錄等證據。當發(fā)現權益受損時,應依法理性維權。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