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穿巷子”
長大的地道武漢伢,
老曹對這座城市的日新月異
是打心底里高興的。
但也更能感受到一些不經意間的失去,
比方說,
過早。
看過很多關于
“在武漢吃早點每天不重樣”的推文,
依然過不了心里對老味道的懷念。
衣不如新,人不如舊,
武漢的過早又何嘗不是如此。
上個周末有一位發(fā)小從遠方歸來,
最先嚷著的就是要去吃糯米雞。
他說,
香港、深圳和廣州那邊的糯米雞,
是真的糯米里面包著雞,
這讓他在感到奇妙之余,
更想回武漢吃一口滿嘴香菇肉丁,
外焦里嫩的糯米雞。
然后還有酥餃、歡喜坨和糯米包油條。
這些在他看來可以隨處吃到的地道過早,
結果怎么找也找不到記憶中的味道。
用他吃過之后的話說,
這哪里是糯米雞,
那就是糯米飯,還是Pia淡的那種!
老曹不得不承認,這話說得還真到位。
兒時糯米雞里的
香菇、肉丁、小蔥醬料都不見,
就是糯米加胡椒,
連油都舍不得放,
一個還要3塊錢,
確實有點不地道。
然而那又如何咧,
老曹走街串巷
希望能打聽到地道的過早,
最后得到更多的是
“難吃到正宗味道”的吐槽。
在漢口的銅人像、統(tǒng)一街周邊,
寶豐路、仁壽路周邊,
以及武昌司門口、
中華路周邊等武漢老城區(qū),
老曹只找到
四家賣糯米雞的早點攤、
兩家炸歡喜坨的小吃店,
兩家糯米包油條和一家炸酥餃的小攤,
以及一家賣米粑的小推車夫妻檔。
至于剁饃,目前還沒找到。
一位賣糯米雞的60歲老師傅跟老曹講
這可能也是其他武漢地道過早品類
慢慢失去老味道的原因所在。
在漢口民族路
做了將近30年過早生意的
魏姓師傅跟老曹是這么說的
老曹讓魏師傅粗略地算了一筆賬
可是,
這種過早小吃畢竟不是主食,
誰愿意花三四塊錢
買一個1兩的糯米雞咧?
除了糯米雞,
其他傳統(tǒng)過早小吃要做出地道老味道,
也同樣面臨成本高的問題。
而且有的品類制作流程更繁雜,
費力也更多。
比方說,
酥餃、歡喜坨還要碾糯米,
年輕人肯定是不會做了,
小吃店也不會靠這個掙錢,
賣的人就越來越少,
倒是大酒樓里會請老師傅去做,
他們賣得出價錢來。
盡管不愿意接受,
但不得不承認的是,
有地道老味道的傳統(tǒng)過早小吃,
可能真的只能靠運氣,
以及到酒樓里才能吃到了。
對此,餐飲專家就建議說↓
魏師傅也稱↓
最后,業(yè)內人士這樣總結↓
基本上,
用料做法更正宗的歡喜坨
都只能在老牌酒樓里吃到,
糯米雞幾乎都只有自己在家里做。
武漢的過早文化全國聞名,
傳承經典小吃的做法和口味,
只能走“精小”路線,
讓其真正成為早點中的地道“小點”,
既保證利潤,更保證口味,
在街頭和酒樓里重現(xiàn)。
最后問題來了:
你是否吃到過地道的武漢過早小吃?
在哪里吃到的?
味道如何?
拿出來跟老曹的朋友們一起分享,
讓更多人吃到真正好吃的武漢老過早。
來源:楚天都市報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