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條件比較艱苦的年代,有肉吃是很多人的理想。有一種估計大家都吃過,叫東坡肉,就是一小塊一小塊方形的,色澤紅潤,吃起來酥而不膩。今天的嘉興滋味,我們來說說海鹽東坡肉。
東坡肉是江南地區(qū)的傳統(tǒng)名菜,各地做法也不盡相同,有的先煮后燒,有的先煮后蒸,海鹽的做法是燜煮再收汁。先把五花肉,切成大的方塊,用稻草扎好。
架大鍋,放水,放草墊,再放肉。
鄉(xiāng)村廚師 方金良:以前不是墊子,以前是稻草,鋪了以后,不會粘鍋子。
倒黃酒,生抽,老抽。大火燒。
鄉(xiāng)村廚師 方金良:把火燒的越旺越好,最起碼兩個半小時后,再小火。
放糖,再燉一個半鐘頭就好了。正宗的東坡肉要燒四個鐘頭。
鄉(xiāng)村廚師 方金良:四個小時,里面的骨頭脫了,骨頭和肉脫開了,筷子夾了就分開了,要燒到這樣酥。
對嘉興人來說,東坡肉都不陌生,為什么叫東坡肉?因為這個菜跟蘇東坡有關(guān)。蘇東坡是北宋大文豪。同時也是一個美食家,他在江蘇徐州和湖北黃州做官的時候,做的紅燒肉已經(jīng)很出名。蘇東坡第二次到杭州當官的時候,名氣擴大到全國。
北宋元祐五年,也就是900多年前,杭嘉湖地區(qū)下大雨,大片莊稼被淹,蘇東坡組織民眾疏浚西湖,筑堤壩,造橋梁,老百姓很感謝他。聽說他喜歡吃紅燒肉,就抬著豬,擔(dān)著酒,到他家去拜年。蘇東坡推辭不掉,叫手下在門前支起幾口大鍋,把肉切成方塊,燒得又紅又酥,分給抗洪的民工吃。
海鹽縣石泉廣播電視站退休干部 嚴金祥:這個肉很好吃,因為這個菜是蘇東坡想出來的,所以叫東坡肉。
于是這道菜在江南民間流傳開來。海鹽靠近杭州,很快海鹽人也學(xué)會了,不過叫法和燒法有些不同。在海鹽,東坡肉又叫墩脯肉,因為東坡肉的形狀像方方的墩頭,海鹽話,東坡和墩脯的發(fā)音很接近,所以成了墩脯肉。至今在辦喜事的時候,還會用這個菜。
方金良已經(jīng)做了35年鄉(xiāng)村廚師,這個菜閉著眼睛都會燒,他說,墩脯肉越多越好燒,燒起來也簡單,主要是要眼睛看牢,不要粘鍋,而大鍋里水要少放點,這樣到后面容易起膏。
鄉(xiāng)村廚師 方金良:解放以前,大戶人家用墩脯肉的,小戶人家,窮人家不用的,現(xiàn)在普遍用的。
海鹽美食顧問 朱新培:它主要的特點是酥而不膩,香,肉香,濃香,醬香,都存在,整體的口味是不錯的。
在海鹽,墩脯肉是以前酒席上的主菜,又叫件頭,相當于現(xiàn)在的龍蝦,檔次是很高的。
海鹽縣石泉廣播電視站退休干部 嚴金祥:過年的時候,不吃,吃不起,只有擺酒席,結(jié)婚,上梁酒,結(jié)婚酒,這個才用,平常不用,這個挺高貴的,這個墩脯肉不得了,人家看得挺重挺重的。
以前吃肉要票子,墩脯肉的塊頭比現(xiàn)在要小一些,海鹽南片和北片也有點不一樣,像通元、六里、澉浦等南片地區(qū),墩脯肉的塊頭相對要大一些。燒的時候,在大鐵鍋上,還接木桶,再蓋蓋子。里面可以燒好多墩脯肉。東家辦酒席,一般都要多準備一點。
海鹽縣石泉廣播電視站退休干部 嚴金祥:比方今天有三十桌,就要準備三十幾個墩脯肉,一般要加點余地,我辦三十桌,要準備三十四或三十五個,要有余地。有的人禮送了,但沒來吃酒,這個墩脯肉就是回訪的,沒來的人家,墩脯肉送過去。
過去條件差,大家肚子里油水少,上桌就會被一搶而空。
海鹽縣石泉廣播電視站退休干部 嚴金祥:相幫還在剪開,有的人就動手吃了。
辦喜事用墩脯肉,這個傳統(tǒng)一直流傳到今天。
賓客:味道不錯,挺好吃的。
賓客:我們海鹽辦酒席都要這個肉,這是傳統(tǒng)啊。
東家 何文新:不用這個墩脯肉,就不算辦酒席。
肉吃光了,湯也是好東西,辦喜事的人家,以前還會送給隔壁鄰居一碗鹵,當年,沒人會笑話東家太小氣,有的只是感激。
海鹽縣石泉廣播電視站退休干部 嚴金祥:你拿去人家挺高興的,這個鹵都好吃,香得不得了。
老嚴說,過去農(nóng)民養(yǎng)豬一般要養(yǎng)一年,所以燒墩脯肉的時候,老遠就能聞到香味。但是現(xiàn)在的豬養(yǎng)的時間太短,所以味道跟以前比還是有差距的。
更多>>熱門排行
更多>>長沙常用電話
長沙社區(qū)排行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luò)道德,并承擔(dān)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zé)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quán)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