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心上_孟子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曰:「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墻之下。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梏桎死者,非正命也!
孟子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曰:「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習(xí)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
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孟子曰:「恥之于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孟子曰:「古之賢王好善而忘勢;古之賢士何獨不然?樂其道而忘人之勢,故王公不致敬盡禮,則不得亟見之。見且由不得亟,而況得而臣之乎!」
孟子謂宋勾踐曰:「子好游乎?吾語子游。人知之,亦囂囂;人不知,亦囂囂!
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
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子失義,達(dá)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dá)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dá)則兼善天下。」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興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雖無文王猶興!
孟子曰:「附之以韓魏之家,如其自視僉然,則過人遠(yuǎn)矣!
孟子曰:「以佚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民,雖死不怨殺者!
孟子曰:「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cè)缫。殺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遷善而不知為之者。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豈曰小補之哉?」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孟子曰:「人之所不學(xué)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dá)之天下也!
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豕游,其所以異于深山之野人者幾希;及其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孟子曰:「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術(shù)、知者,恒存乎疢疾。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dá)!
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則為容悅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為悅者也;有天民者,達(dá)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孟子曰:「廣土眾民,君子欲之,所樂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樂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雖大行不加焉,雖窮居不損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見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孟子曰:「伯夷辟紂,居北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yǎng)老者!惶偌q,居?xùn)|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yǎng)老者。』天下有善養(yǎng)老,則仁人以為己歸矣。五畝之宅,樹墻下以桑,匹婦蠶之,則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雞,二母彘,無失其時,老者足以無失肉矣。百畝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無饑矣。所謂西伯善養(yǎng)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樹畜,導(dǎo)其妻子使養(yǎng)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飽。不暖不飽,謂之凍餒。文王之民無凍餒之老者,此之謂也!
孟子曰:「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時,用之以禮,財不可勝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門戶求水火,無弗與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觀水有術(shù),必觀其瀾。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達(dá)!
孟子曰:「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與跖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
孟子曰:「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子莫執(zhí)中。執(zhí)中為近之。執(zhí)中無權(quán),猶執(zhí)一也。所惡執(zhí)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
孟子曰:「饑者甘食,渴者甘飲,是未得飲食之正也,饑渴害之也。豈惟口腹有饑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無以饑渴之害為心害,則不及人不為憂矣!
孟子曰:「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
孟子曰:「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孟子曰:「堯舜,性之也;湯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歸,惡知其非有也。」
公孫丑曰:「伊尹曰:『予不狎于不順,放太甲于桐,民大悅。太甲賢,又反之,民大悅。』賢者之為人臣也,其君不賢,則固可放與?」
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則可;無伊尹之志,則篡也!
公孫丑曰:「《詩》曰:『不素餐兮。』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
孟子曰:「君子居是國也,其君用之,則安富尊榮;其子弟從之,則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是?」
王子墊問曰:「士何事?」
孟子曰:「尚志!
曰:「何謂尚志?」
曰:「仁義而已矣。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居惡在?仁是也;路惡在?義是也。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
孟子曰:「仲子,不義與之齊國而弗受,人皆信之,是舍簞食豆羹之義也。人莫大焉亡親戚君臣上下。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
桃應(yīng)問曰:「舜為天子,皋陶為士,瞽瞍殺人,則如之何!
孟子曰:「執(zhí)之而已矣!
「然則舜不禁與。」
曰:「夫舜惡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然則舜如之何?」
曰:「舜視棄天下猶棄敝屣也。竊負(fù)而逃,遵海濱而處,終身言斤然,樂而忘天下。」孟子自范之齊,望見齊王之子,喟然嘆曰:「居移氣,養(yǎng)移體,大哉居乎!夫非盡人之子與?」
孟子曰:「王子宮室、車馬、衣服多與人同,而王子若彼者,其居使之然也;況居天下之廣居者乎?魯君之宋,呼于垤澤之門。守者曰:『此非吾君也,何其聲之似我君也?』此無他,居相似也!
孟子曰:「食而弗愛,豕交之也;愛而不敬,獸畜之也。恭敬者,幣之未將者也。恭敬而無實,君子不可虛拘!
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踐形!
齊宣王欲短喪。公孫丑曰:「為期之喪,猶愈于已乎?」
孟子曰:「是猶或絲□其兄之臂,子謂之姑徐徐云爾,亦教之孝悌而已矣!雇踝佑衅淠杆勒,其傅為之請數(shù)月之喪。公孫丑曰:「若此者何如也?」
曰:「是欲終之而不可得也。雖加一日愈于已,謂夫莫之禁而弗為者也!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dá)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公孫丑曰:「道則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為可幾及而日孳孳也?」
孟子曰:「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君子引而不發(fā),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未聞以道殉乎人者也!
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門也,若在所禮,而不答,何也?」
孟子曰:「挾貴而問,挾賢而問,挾長而問,挾有勛勞而問,挾故而問,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孟子曰:「于不可已而已者,無所不已。于所厚者薄,無所不薄也。其進(jìn)銳者,其退速!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孟子曰:「知者無不知也,當(dāng)務(wù)之為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wù)。堯、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務(wù)也;堯、舜之仁不遍愛人,急親賢也。不能三年之喪,而緦小功之察;放飯流歠,而問無齒決,是之謂不知務(wù)!
孟子
《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xué)說出發(fā)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xué)》、《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nèi)容。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dá),氣勢充沛并長于論辯。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