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舊五代史

 

卷二十九(唐書) 莊宗紀三

天祐十六年春正月,李存審城德勝,夾河為柵。帝還魏州,命昭義軍節(jié)度使李嗣昭權(quán)知幽州軍府事。三月,帝兼領(lǐng)幽州,遣近臣李紹宏提舉府事。 夏四月,梁將賀瑰圍德勝南城,百道攻擊,復以艨艟扼斷津渡。帝馳而往,陣于北岸。南城守將氏延賞告急,且言矢石將盡。帝以重賄召募能破賊艦者,于是獻技者數(shù)十,或言能吐火焚舟,或言能禁咒兵刃,悉命試之,無驗。帝憂形于色,親從都將王建及進曰:“臣請效命!蹦艘跃匏鬟B舟十艘,選效節(jié)勇士三百人,持斧被鎧,鼓枻而進,至中流。梁樓船三層,蒙以牛革,懸板為楯。建及率持斧者入艨艟間,斬其竹笮,破其懸楯;又于上流取甕數(shù)百,用竹笮維之,積薪于上,灌以脂膏,火發(fā)亙空;又以巨艦載甲士,令乘煙鼓噪。梁之樓船斷紲而下,沈溺者殆半。軍既得渡,梁軍乃退。命騎軍追襲至濮陽,俘斬千計。賀瑰由此飲氣遘疾而卒。 秋七月,帝歸晉陽。八月,梁將王瓚帥眾數(shù)萬自黎陽渡河,營于楊村,造舟為梁,以通津路。冬十月,帝自晉陽至魏州,發(fā)徒數(shù)萬以廣德勝北城,自是,日與梁軍接戰(zhàn)。 十二月戊戌,帝軍于河南,夜伏步兵于潘張村梁軍寨下,以騎軍掠其餉運,擒其斥候。梁王瓚結(jié)陣以待,帝軍以鐵騎突之,諸軍繼進,梁軍大奔,赴水死者甚眾,瓚走保北城。 天祐十七年春,幽州民于田中得金印,文曰:“關(guān)中龜印”,李紹宏獻于行臺。 秋七月,梁將劉鄩、尹皓寇同州。先是,河中節(jié)度使朱友謙取同州,以其子令德主留務(wù),請梁主降節(jié)。梁主怒,不與,遂請旄節(jié)于帝。梁主乃遣劉鄩與華州節(jié)度使尹皓帥兵圍同州,友謙來告難,帝遣蕃漢總管李存審、昭義節(jié)度使李嗣昭、代州刺史王建及率師赴援。 九月,師至河中,朝至夕濟,梁人不意王師之至,望之大駭。明日約戰(zhàn),與朱友謙謀,遲明,進軍距梁壘;梁人悉眾以出,蒲人在南,王師在北。騎軍既接,蒲人小卻,李嗣昭以輕騎抗之,梁軍奔潰,追斬二千余級。是夜,劉鄩收余眾保營,自是閉壁不出。數(shù)日,鄩遂宵遁。王師追及于渭河,所棄兵仗輜重不可勝計,劉鄩、尹皓單騎獲免。未幾,鄩憂恚發(fā)病而卒。王師略地至奉先,嗣昭因謁唐帝諸陵而還。 天祐十八年春正月,魏州開元寺僧傳真獲傳國寶,獻于行臺。驗其文,即“受命于天,子孫寶之”八字也,群僚稱賀。傳真師于廣明中,遇京師喪亂得之,秘藏已四十年矣。篆文古體,人不之識,至是獻之。時淮南楊溥、四川王衍皆遣使致書,勸帝嗣唐帝位,帝不從。 二月,代州刺史王建及卒。是月,鎮(zhèn)州大將張文禮殺其帥王镕。時帝方與諸將宴,酒酣樂作,聞镕遇殺,遽投觶而泣曰:“趙王與吾把臂同盟,分如金石,何負于人,覆宗絕祀,冤哉!”先是,滹沱暴漲,漂關(guān)城之半,溺死者千計。是歲,天西北有赤昆如血,占者言趙分之災,至是果驗。時張文禮遣使請旄節(jié)于帝,帝曰:“文禮之罪,期于無赦,敢邀予旄節(jié)!”左右曰:“方今事繁,不欲與人生事!钡鄄坏靡讯鴱闹,乃承制授文禮鎮(zhèn)州兵馬留后。 三月,河中節(jié)度使朱友謙、昭義節(jié)度使李嗣昭、滄州節(jié)度使李存審、定州節(jié)度使王處直、邢州節(jié)度使李嗣源、成德軍兵馬留后張文禮、遙領(lǐng)天平軍節(jié)度使閻寶、大同軍節(jié)度使李存璋、新州節(jié)度使王郁、振武節(jié)度使李存進、同州節(jié)度使朱令德,各遣使勸進,請帝紹唐帝位,帝報書不允。自是,諸鎮(zhèn)凡三上章勸進,各獻貨幣數(shù)十萬,以助即位之費,帝左右亦勸帝早副人望,帝捴挹久之。(《九國志·趙季良傳》:季良嘗蘿手扶御座,自謂輔佐之象,由是頗述天時人事以諷,莊宗深納其言。)秋七月,河東節(jié)度副使盧汝弼卒。 八月庚申,令天平節(jié)度使閻寶、成德兵馬留后符習率兵討張文禮于鎮(zhèn)州。初,王镕令偏將符習以本部兵從帝屯于德勝。文禮既行弒逆,忌镕故將,多被誅戮,因遣使聞于帝,欲以他兵代習歸鎮(zhèn),習等懼,請留。帝令傳旨于習及別將趙仁貞、烏震等,明正文禮弒逆之罪,且言:“爾等荷戟從征,蓋君父之故,銜冤報恩,誰人無心。吾當給爾資糧,助爾兵甲,爾試思之!”于是習等率諸將三十余人,慟哭于牙門,請討文禮。帝因授習成德軍兵馬留后,以部下鎮(zhèn)、冀兵致討于文禮;又遣閻寶以助之,以史建瑭為前鋒。甲子,攻趙州,刺史王鋌送符印以迎,閻寶遂引軍至鎮(zhèn)州城下,營于西北隅。是月,張文禮病疽而卒,其子處瑾代掌軍事。九月,前鋒將史建瑭與鎮(zhèn)人戰(zhàn)于城下,為流矢所中而卒。 冬十月己未,梁將戴思遠攻德勝北城,帝命李嗣源設(shè)伏于戚城,令騎軍挑戰(zhàn)。梁軍大至,帝御中軍以御之。時李從珂?zhèn)螢榱簬,奔入梁壘,斧其眺樓,持級而還。梁軍愈恐,步兵漸至,李嗣源以鐵騎三千乘之,梁軍大敗,俘斬二萬計。辛酉,閻寶上言,定州節(jié)度使王處直為其子都幽于別室,都自稱留后。(《歐陽史》:王處直叛附于契丹,其子都幽處直以來附。) 十一月,帝至鎮(zhèn)州城下,張?zhí)庤驳芴庣鳌⒛豢妄R儉等候帝乞降,言猶不遜,帝命囚之。時王師筑土山以攻其壘,城中亦起土山以拒之,旬日之間,機巧百變。張?zhí)庤铐n正時以千騎夜突圍,將入定州與王處直議事,為我游軍追擊,破之;余眾保衡唐,賊將彭赟斬正時以降。 十二月辛未,王郁誘契丹安巴堅寇幽州,(《契丹國志》:王處直在定州,以鎮(zhèn)、定為唇齒,恐鎮(zhèn)亡而定孤,乃潛使人語其子王郁,使賂契丹,令犯塞以救鎮(zhèn)州之圍。王郁說太祖曰:“鎮(zhèn)州美女如云,金帛似山,天皇速往,則皆為己物也;不然,則為晉王所有矣。”太祖以為然,率眾而南。)遂引軍涿州,陷之。又寇定州,王都遣使告急,帝自鎮(zhèn)州率五千騎赴之。 天祐十九年春正月甲午,帝至新城,契丹前鋒三千騎至新樂。是時,梁將戴思遠乘虛以寇魏州,軍至魏店,李嗣源自領(lǐng)兵馳入魏州。梁人知其有備,乃西渡洹水,陷成安而去。時契丹渡沙河,而諸將相顧失色;又聞梁人內(nèi)侵,鄴城危急,皆請旋師,唯帝謂不可,乃率親騎至新城。契丹萬余騎,遽見帝軍,惶駭而退。帝分軍為二廣,追躡數(shù)十里,獲安巴堅之子。時沙河冰薄,橋梁隘狹,敵爭踐而過,陷溺者甚眾。安巴堅方在定州,聞前軍敗,退保望都。帝至定州,王都迎謁。是夜,宿于開元寺。翼日,引軍至望都,契丹逆戰(zhàn)。帝身先士伍,馳擊數(shù)四,敵退而結(jié)陣,帝之徒兵亦陣于水次。李嗣昭躍馬奮擊,敵眾大潰,俘斬數(shù)千,追擊至易州,獲氈裘、毳幕、羊馬不可勝紀。時歲且北至,大雪平地五尺,敵乏芻糧,人馬斃踣道路,累累不絕,帝乘勝追襲至幽州。(《契丹國志》:晉王趨望都,為契丹所圍,力戰(zhàn),出入數(shù)四,不解。李嗣昭引三百騎橫擊之,晉王始得出,因縱兵奮擊,太祖兵敗,遂北至易州。會大雪彌旬,平地數(shù)尺,人馬死者相屬,太祖乃歸。)是月,梁將戴思遠寇德勝北城,筑壘穿塹,地道云梯,晝夜攻擊;李存審極力拒守,城中危急。帝自幽州聞之,倍道兼行以赴,梁人聞帝至,燒營而遁。 三月丙午,王師敗于鎮(zhèn)州城下,閻寶退保趙州。時鎮(zhèn)州累月受圍,城中艱食,王師筑壘環(huán)之;又決滹沱水以絕城中出路。是日,城中軍出,攻其長圍,皆奮力死戰(zhàn),王師不能拒,引師而退。鎮(zhèn)人壞其營壘,取其芻糧者累日。帝聞失律,即以昭義節(jié)度使李嗣昭為北面招討使,進攻鎮(zhèn)州。夏四月,嗣昭為流矢所中,卒于師。己卯,天平節(jié)度使閻寶卒。以振武節(jié)度使李存進為北面招討使。是月,大同軍節(jié)度使李存璋卒。 五月乙酉,李存進圍鎮(zhèn)州,營于東渡。八月,梁將段凝陷衛(wèi)州,刺史李存儒被擒。存儒,本俳優(yōu)也,帝以其有膂力,故用為衛(wèi)州刺史。既而誅斂無度,人皆怨之,故為梁人所襲。(《九國志·趙季良傳》:莊宗入鄴,時兵革屢興,屬邑租賦逋久。一日,莊宗召季良切責之,季良對曰:“殿下何時平河南?”莊宗正色曰:“爾掌輿賦而稽緩,安問我勝負乎!”季良曰:“殿下方謀攻守,復務(wù)急征,一旦眾心有變,恐河南非殿下所有。”莊宗斂容前席曰:“微君之言,幾失吾大計!”)梁將戴思遠又陷共城、新鄉(xiāng)等邑。自是,澶淵之西,相州之南,皆為梁人所據(jù)。 九月戊寅朔,張?zhí)幥蛳こ侵斜僦翓|垣渡,急攻我之壘門。時騎軍已臨賊城,不覺其出,李存進惶駭,引十余人斗于橋上,賊退,我之騎軍前后夾擊之,賊眾大敗,步兵數(shù)千,殆無還者。是役也,李存進戰(zhàn)歿于師,以蕃漢馬步總管李存審為北面招討使,以攻鎮(zhèn)州。丙午夜,趙將李再豐之子沖投縋以接王師,諸軍登城,遲明畢入,鎮(zhèn)州平。獲處球、處瑾、處琪并其母,及同惡高濛李翥、齊儉等,皆折足送行臺,鎮(zhèn)人請醢而食之;發(fā)張文禮尸,磔于市。帝以符習為鎮(zhèn)州節(jié)度使,烏震為趙州刺史,趙仁貞為深州刺史,李再豐為冀州刺史。鎮(zhèn)人請帝兼領(lǐng)本鎮(zhèn),從之,乃以符習遙領(lǐng)天平軍節(jié)度使。 十一月,河東監(jiān)軍張承業(yè)卒。 十二月,以魏州觀察判官張憲權(quán)知鎮(zhèn)州軍州事。 同光元年春正月丙子,五臺山僧獻銅鼎三,言于山中石崖間得之。二月,新州團練使李嗣肱卒。是時,以諸藩鎮(zhèn)相繼上箋勸進,乃命有司制置百官省寺仗衛(wèi)法物,期以四月行即位之禮,以河東節(jié)度判官廬質(zhì)為大禮使。 三月己卯,以橫海軍節(jié)度使、內(nèi)外蕃漢馬步總管李存審為幽州節(jié)度使。潞州留后李繼韜叛,送款于梁。是月,筑即位壇于魏州牙城之南。 夏四月己巳,帝升壇,祭告昊天上帝,遂即皇帝位,文武臣僚稱賀。禮畢,御應(yīng)天門宣制:改天佑二十年為同光元年,大赦天下,自四月二十五日昧爽以前,除十惡五逆、放火行劫、持杖殺人、官典犯贓、屠牛鑄錢、合造毒藥外,罪無輕重,咸赦除之。應(yīng)蕃漢馬步將校并賜功臣名號,超授檢校官,已高者與一子六品正員官,兵士并賜等第優(yōu)給。其戰(zhàn)歿功臣各加追贈,仍賜謚號。民年八十已上,與免一子役。內(nèi)外文武職官,并可直言極諫,無有隱諱。貢、選二司,宜令有司速商量施行。云、應(yīng)、蔚、朔、易、定、幽、燕及山后八軍,秋夏稅率量與蠲減。民有三世已上不分居者,與免雜徭。諸道應(yīng)有祥瑞,不用聞奏。赦書有所未該,委所司條奏以聞云。是歲,自正月不雨,人心憂恐,宣赦之日,澍雨溥降。 初,唐咸通中,金、水、土、火四星聚于畢、昴,太史奏:“畢、昴,趙、魏之分,其下將有王者。”懿宗乃詔令鎮(zhèn)州王景崇被袞冕攝朝三日,遣臣下備儀注、軍府稱臣以厭之。其后四十九年,帝破梁軍于柏鄉(xiāng),平定趙、魏,至是即位于鄴宮。是月,以行臺左丞相豆盧革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清宮使;以行臺右丞相盧澄為中書侍郎平章事、監(jiān)修國史;以前定州掌書記李德休為御史中丞;以河東節(jié)度判官盧質(zhì)為兵部尚書,充翰林學士承旨;以河東掌書記馮道為戶部侍郎,充翰林學士;以魏博、鎮(zhèn)冀觀察判官張憲為工部侍郎,充租庸使;以中門使郭崇韜、昭義監(jiān)軍使張居翰并為樞密使;以權(quán)知幽州軍府事李紹宏為宣徽使;以魏博節(jié)度判官王正言為禮部尚書,行興唐尹;以河東軍城都虞候孟知祥為太原尹,充西京副留守;以澤潞節(jié)度判官任圓為工部尚書兼真定尹,充北京副留守。詔升魏州為東京興唐府,改元城縣為興唐縣,貴鄉(xiāng)縣為廣晉縣,以太原為西京,以鎮(zhèn)州為北都。是時,所管節(jié)度一十三,州五十。 閏月丁丑,以李嗣源為檢校侍中,依前橫海軍節(jié)度使、內(nèi)外蕃漢副總管;以幽州節(jié)度使李存審為檢校太師、兼中書令,依前蕃漢馬步總管;以河東節(jié)度使朱友謙為檢校太師、兼尚書令。安國軍節(jié)度使符習加同平章事,定州節(jié)度使王都加檢校侍中。是月,追尊曾祖蔚州太保為昭烈皇帝,廟號懿祖;夫人崔氏曰昭列皇后。追尊皇祖代州太保為文景皇帝,廟號獻祖;夫人秦氏曰文景皇后。追尊皇考河東節(jié)度使、太師、中書令、晉王為武皇帝,廟號太祖。詔于晉陽立宗廟,以高祖神堯皇帝、太宗文皇帝、懿宗昭圣皇帝、昭宗圣穆皇帝及懿祖以下為七廟。甲午,契丹寇幽州,至易、定而還。時有自鄆來者,言節(jié)度使戴思遠領(lǐng)兵在河上,州城無守兵,可襲而取之。帝召李嗣源謀曰:“昭義阻命,梁將董璋攻迫澤州,梁志在澤、潞,不虞別有事生,汶陽無備,不可失也。”嗣源以為然。壬寅,命嗣源率步騎五千,箝枚自河趨鄆。是夜陰雨,我?guī)熤脸窍,鄆人不覺,遂乘城而入,鄆州平。制以李嗣源為天平軍節(jié)度使。梁主聞鄆州陷,大恐,乃遣王彥章代戴思遠總兵以來拒。時朱守殷守德勝南城,帝懼彥章奔沖,遂幸澶州。 五月辛酉,彥章夜率舟師自楊村浮河而下,斷德勝之浮橋,攻南城,陷之。帝令中書焦彥賓馳至楊劉,固守其城;令朱守殷撤德勝北城屋木攻具,浮河而下,以助楊劉。是時,德勝軍食芻茭薪炭數(shù)十萬計,至是令人輦負入澶州,事既倉卒,耗失殆半。朱守殷以所毀屋木編筏,置步軍于其上。王彥章以舟師沿流而下,各行一岸,每遇轉(zhuǎn)灘水匯,即中流交斗,流矢雨集,或全舟覆沒,一彼一此,終日百戰(zhàn),比及楊劉,殆亡其半。己巳,王彥章、段凝率大軍攻楊劉南城,焦彥賓與守城將李周極力固守。梁軍晝夜攻擊,百道齊進,竟不能下,遂結(jié)營于楊劉之南,東西延袤十數(shù)柵。 六月己亥,帝親御軍至楊劉,登城望見梁軍,重壕復壘,以絕其路,帝乃選勇士持短兵出戰(zhàn)。梁軍于城門外,連延屈曲,穿掘小壕,伏甲士于中,候帝軍至,則弓弩齊發(fā),師人多傷矢,不得進。帝患之,問計于郭崇韜;崇韜請于下流據(jù)河筑壘,以救鄆州。又請帝日令勇士挑戰(zhàn),旬日之內(nèi),寇若不至,營壘必成。帝善之,即令崇韜與毛璋率數(shù)千人中夜往博州濟河東,晝夜督役,居六日,營壘將成。戊子,梁將王彥章、杜晏球領(lǐng)徒數(shù)萬,晨壓帝之新壘。時板筑雖畢,墻仞低庳,戰(zhàn)具未備,沙城散惡,王彥章列騎環(huán)城,虐用其人,使步軍堙壕登堞。又于上流下巨艦十余艘,扼斷濟路。自旦至午,攻擊百端,城中危急。帝自楊劉引軍陣于西岸,城中望之,大呼,帝艤舟將渡,梁軍遂解圍,退保鄒家口。 秋七月丁未,帝御軍沿河而南,梁軍棄鄒家口夜遁,委棄鍋甲芻糧千計。戊午,遣騎將李紹貽直抵梁軍壘,梁益恐。又聞李嗣源自鄆州引大軍將至,己未夜,梁軍拔營而遁,復保于楊村。帝軍屯于德勝。甲子,帝幸楊劉城,巡視梁軍故壘。 八月壬申朔,帝遣李紹斌以甲士五千援澤州。初,李繼韜之叛也,潞之舊將裴約以兵戍澤州,不徇韜之逆。既而梁遣董璋率眾攻其城,約拒守久之,告急于帝,故遣紹斌救之。未至而城已陷,裴約被害,帝聞之,嗟痛不已。甲戌,帝自楊劉歸鄴。梁以段凝代王彥章為帥。戊子,凝帥眾五萬結(jié)營于王村,自高陵渡河。帝軍遇之,生擒梁前鋒軍士二百人,戮于都市。庚寅,帝御軍至朝城。戊戌,梁左右先鋒指揮使康延孝領(lǐng)百騎來奔,帝虛懷引見,賜御衣玉帶,屏人問之。對曰:“臣竊觀汴人兵眾不少,論其君臣將校,則終見敗亡。趙巖、趙鵠、張漢杰居中專政,締結(jié)宮掖,賄賂公行。段凝素無武略,一朝便見大用;霍彥威、王彥章皆宿將有名,翻出其下。自彥章獲德勝南城,梁主亦稍獎使。彥章立性剛暴,不耐凌制,梁主每一發(fā)軍,即令近臣監(jiān)護,進止可否,悉取監(jiān)軍處分,彥章悒悒,形于顏色。自河津失利,段凝、彥章又獻謀,欲數(shù)道舉軍,合董璋以陜虢、澤潞之眾,趨石會關(guān)以寇太原;魪┩y(tǒng)關(guān)西、汝、洛之眾自相衛(wèi)以寇鎮(zhèn)定,段凝、杜晏球領(lǐng)大軍以當陛下,令王彥章、張漢杰統(tǒng)禁軍以攻鄆州,決取十月內(nèi)大舉。又自滑州南決破河堤,使水東注曹、濮之間,至于汶陽,彌漫不絕,以陷北軍。臣在軍側(cè)聞此議。臣惟汴人兵力,聚則不少,分則無余。陛下但待分兵,領(lǐng)鐵騎五千,自鄆州兼程直抵于汴,不旬日,天下事定矣!钡蹜粔阎 九月壬寅朔,帝在朝城,凝兵至臨河南,與帝之騎軍接戰(zhàn)。是時澤潞叛,衛(wèi)州、黎陽為梁人所據(jù),州以西、相以南,寇鈔日至,編戶流亡,計其軍賦,不支半年。又王郁、盧文進召契丹南侵瀛、涿。及聞梁人將圖大舉,帝深憂之,召將吏謀其大計,或曰:“自我得汶陽以來,須大將固守,城門之外,元是賊疆,細而料之,得不如失。今若馳檄告諭梁人,卻衛(wèi)州、黎陽以為鄆州,指河為界,約且休兵。我國力稍集,則議改圖!钡墼唬骸拔写酥\則無葬地矣!”時郭崇韜勸帝親御六軍,直趨汴州,半月之間,天下可定。帝曰:“正合朕意。大丈夫得則為王,失則為寇,予行計決矣!”又問司天監(jiān),對曰:“今歲時不利,深入必無成功。”帝弗聽。戊辰,梁將王彥章率眾至汶河,李嗣源遣騎軍偵視,至遞公鎮(zhèn),梁軍來挑戰(zhàn),嗣源以精騎擊而敗之,生擒梁將任釗、田章等三百人,俘斬二百級,彥章引眾保于中都。嗣源飛驛告捷,帝置酒大悅,曰:“是當決行渡河之策!奔核龋铝钴娭袑⑹考覍俨⒘顨w鄴。

 

舊五代史

  《舊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稱《梁唐晉漢周書》,是由宋太祖詔令編纂的官修史書。薛居正監(jiān)修,盧多遜、扈蒙、張澹、劉兼、李穆、李九齡等同修。書中可參考的史料相當齊備,五代各朝均有實錄。

卷九十九(漢書) 高祖紀上 卷一百(漢書) 高祖紀下
卷一百一(漢書) 隱帝紀上 卷一百二(漢書) 隱帝紀中
卷一百三(漢書) 隱帝紀下 卷一百四(漢書) 列傳一
卷一百五(漢書) 列傳二 卷一百六(漢書) 列傳三
卷一百七(漢書) 列傳四 卷一百八(漢書) 列傳五
卷一百九(漢書) 列傳六 卷一(梁書) 太祖紀一
卷二(梁書) 太祖紀二 卷三(梁書) 太祖紀三
卷四(梁書) 太祖紀四 卷五(梁書) 太祖紀五
卷六(梁書) 太祖紀六 卷七(梁書) 太祖紀七
卷八(梁書) 末帝紀上 卷九(梁書) 末帝紀中
卷十(梁書) 末帝紀下 卷十一(梁書) 列傳一
卷十二(梁書) 列傳二 卷十三(梁書) 列傳三
卷十四(梁書) 列傳四 卷十五(梁書) 列傳五
卷十六(梁書) 列傳六 卷十七(梁書) 列傳七
卷十八(梁書) 列傳八 卷十九(梁書) 列傳九
卷二十(梁書) 列傳十 卷二十一(梁書) 列傳十一
卷二十二(梁書) 列傳十二 卷二十三(梁書) 列傳十三
卷二十四(梁書) 列傳十四 卷二十五(唐書) 武皇紀上
卷二十六(唐書) 武皇紀下 卷二十七(唐書) 莊宗紀一
卷二十八(唐書) 莊宗紀二 卷二十九(唐書) 莊宗紀三
卷三十(唐書) 莊宗紀四 卷三十一(唐書) 莊宗紀五
卷三十二(唐書) 莊宗紀六 卷三十三(唐書) 莊宗紀七
卷三十四(唐書) 莊宗紀八 卷三十五(唐書) 明宗紀一
卷三十六(唐書) 明宗紀二 卷三十七(唐書) 明宗紀三
卷三十八(唐書) 明宗紀四 卷三十九(唐書) 明宗紀五
卷四十(唐書) 明宗紀六 卷四十一(唐書) 明宗紀七
卷四十二(唐書) 明宗紀八 卷四十三(唐書) 明宗紀九
卷四十四(唐書) 明宗紀十 卷四十五(唐書) 閔帝紀
卷四十六(唐書) 末帝紀上 卷四十七(唐書) 末帝紀中
卷四十八(唐書) 末帝紀下 卷四十九(唐書) 列傳一
卷五十(唐書) 列傳二 卷五十一(唐書) 列傳三
卷五十二(唐書) 列傳四 卷五十三(唐書) 列傳五
卷五十四(唐書) 列傳六 卷五十五(唐書) 列傳七
卷五十六(唐書) 列傳八 卷五十七(唐書) 列傳九
卷五十八(唐書) 列傳十 卷五十九(唐書) 列傳十一
卷六十(唐書) 列傳十二 卷六十一(唐書) 列傳十三
卷六十二(唐書) 列傳十四 卷六十三(唐書) 列傳十五
卷六十四(唐書) 列傳十六 卷六十五(唐書) 列傳十七
卷六十六(唐書) 列傳十八 卷六十七(唐書) 列傳十九
卷六十八(唐書) 列傳二十 卷六十九(唐書) 列傳二十一
卷七十(唐書) 列傳二十二 卷七十一(唐書) 列傳二十三
卷七十二(唐書) 列傳二十四 卷七十三(唐書) 列傳二十五
卷七十四(唐書) 列傳二十六 卷七十五(晉書) 高祖紀一
卷七十六(晉書) 高祖紀二 卷七十七(晉書) 高祖紀三
卷七十八(晉書) 高祖紀四 卷七十九(晉書) 高祖紀五
卷八十(晉書) 高祖紀六 卷八十一(晉書) 少帝紀一
卷八十二(晉書) 少帝紀二 卷八十三(晉書) 少帝紀三
卷八十四(晉書) 少帝紀四 卷八十五(晉書) 少帝紀五
卷八十六(晉書) 列傳一 卷八十七(晉書) 列傳二
卷八十八(晉書) 列傳三 卷八十九(晉書) 列傳四
卷九十(晉書) 列傳五 卷九十一(晉書) 列傳六
卷九十二(晉書) 列傳七 卷九十三(晉書) 列傳八
卷九十四(晉書) 列傳九 卷九十五(晉書) 列傳十
卷九十六(晉書) 列傳十一 卷九十七(晉書) 列傳十二
卷九十八(晉書) 列傳十三 卷一百一十(周書) 太祖紀一
卷一百一十一(周書) 太祖紀二 卷一百一十二(周書) 太祖紀三
卷一百一十三(周書) 太祖紀四 卷一百一十四(周書) 世宗紀一
卷一百一十五(周書) 世宗紀二 卷一百一十六(周書) 世宗紀三
卷一百一十七(周書) 世宗紀四 卷一百一十八(周書) 世宗紀五
卷一百一十九(周書) 世宗紀六 卷一百二十(周書) 恭帝紀
卷一百二十一(周書) 列傳一 卷一百二十二(周書) 列傳二
卷一百二十三(周書) 列傳三 卷一百二十四(周書) 列傳四
卷一百二十五(周書) 列傳五 卷一百二十六(周書) 列傳六
卷一百二十七(周書) 列傳七 卷一百二十八(周書) 列傳八
卷一百二十九(周書) 列傳九 卷一百三十(周書) 列傳十
卷一百三十一(周書) 列傳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世襲列傳一
卷一百三十三 世襲列傳二 卷一百三十四 僣偽列傳一
卷一百三十五 僣偽列傳二 卷一百三十六 僣偽列傳三
卷一百三十七 外國列傳一 卷一百三十八 外國列傳二
卷一百三十九 志一 卷一百四十 志二
卷一百四十一 志三 卷一百四十二 志四
卷一百四十三 志五 卷一百四十四 志六
卷一百四十五 志七 卷一百四十六 志八
卷一百四十七 志九 卷一百四十八 志十
卷一百四十九 志十一 卷一百五十 志十二
附錄 進舊五代史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