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舊五代史

 

卷一百一十四(周書) 世宗紀一

世宗睿武孝文皇帝,諱榮,太祖之養(yǎng)子,蓋圣穆皇后之侄也。本姓柴氏,父守禮,太子少保致仕。(《隆平集》:柴翁者,嘗獨居室,人以為司冥事。一日,笑不止,妻問其故,不答。翁嗜飲,妻醉之以酒,乃曰:“上帝有命,郭郎為天子!笨疾裎碳词囟Y之父,史佚其名。)帝以唐天祐十八年,歲在辛巳,九月二十四日丙午,生于邢州之別墅。年未童冠,因侍圣穆皇后,在太祖左右。時太祖無子,家道淪落,然以帝謹厚,故以庶事委之。帝悉心經(jīng)度,資用獲濟,太祖甚憐之,乃養(yǎng)為己子。漢初,太祖以佐命功為樞密副使,帝始授左監(jiān)門衛(wèi)將軍。(《國老談苑》云:周世宗在漢為諸衛(wèi)將軍,嘗游畿甸,謁縣令,忘其姓名,令方聚邑客蒱博,弗得見,世宗頗銜之。及即位,令因部夫犯贓數(shù)百匹,宰相范質以具獄上奏,世宗曰:“親民之官,贓狀狼籍,法當處死!辟|奏曰:“受所監(jiān)臨財物有罪,上贓雖多,法不至死。”世宗怒,厲聲曰:“法者自古帝王之所制,本以防奸,朕立法殺贓吏,非酷刑也!辟|曰:“陛下殺之則可,若付有司,臣不敢署敕!彼熨J其命。)二年,太祖鎮(zhèn)鄴,改天雄軍牙內都指揮使,領貴州刺史、檢校右仆射。三年冬,太祖入平內難,留帝守鄴城。 廣順元年正月,太祖踐祚,帝懇求入覲,忽夢至河而不得渡,尋授澶州節(jié)度使、檢校太保,封太原郡侯。帝在鎮(zhèn),為政清肅,盜不犯境。先是,澶之里巷湫隘,公署毀圯,帝即廣其街肆,增其廨宇,吏民賴之。(《宋史·王贊傳》:周世宗鎮(zhèn)澶淵,每旬決囚,贊引律令,辨析中理。問之,知其嘗事學問,即署右職。)二年正月,兗州慕容彥超反,帝累表請征行,太祖嘉之。及曹英等東討,數(shù)月無功,太祖欲親征,召群臣議其事,宰臣馮道奏以方當盛夏,車駕不宜沖冒。太祖曰:“寇不可玩。如朕不可行,當使澶州兒子擊賊,方辦吾事!睍r樞密王峻意不欲帝將兵,故太祖親征。六月,兗州平。十二月,加檢校太傅、同平章事。三年正月,帝入覲。三月,授開封尹兼功德使,封晉王。 顯德元年正月庚辰,加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兼侍中,依前開封尹兼功德使,判內外兵馬事。時太祖寢疾彌留,士庶憂沮,及聞帝總內外兵柄,咸以為愜。(《隆平集》:曹翰隸世宗幕下,世宗鎮(zhèn)澶淵,以為牙校。及尹開封,翰猶在澶淵,聞周祖寢疾,不俟召來見世宗,密言曰:“王為冢嗣,不侍醫(yī)藥,何以副天下望?”世宗悟,入侍禁中,以府事命翰總決。)壬辰,太祖崩,秘不發(fā)喪。丙申,內出太祖遺制:“晉王榮可于柩前即位!比撼挤畹奂椿实畚。庚子,宰臣馮道率百僚上表請聽政,凡三上。壬寅,帝見群臣于萬歲殿門之東廡下。 二月庚戌,潞州奏,河東劉崇與契丹大將軍楊袞,舉兵南指。壬戌,宰臣馮道率百僚上表請御殿,凡三上,允之。丁卯,以中書令馮道充山陵使,太常卿田敏充禮儀使,兵部尚書張昭充鹵簿使,御史中丞張煦充儀仗使,開封少尹、權判府事王敏充橋道使。河東賊將張暉率前鋒自團柏谷入寇,帝召群臣議親征。宰臣馮道等奏,以劉崇自平陽奔遁之后,勢弱氣奪,未有復振之理,竊慮聲言自來,以誤于我,陛下纂嗣之初,先帝山陵有日,人心易搖,不宜輕舉,命將御寇,深以為便。帝曰:“劉崇幸我大喪,聞我新立,自謂良便,必發(fā)狂謀,謂天下可取,謂神器可圖,此際必來,斷無疑耳!”馮道等以帝銳于親征,因固諍之。帝曰:“昔唐太宗之創(chuàng)業(yè),靡不親征,朕何憚焉!”道曰:“陛下未可便學太宗!钡塾衷唬骸皠⒊鐬鹾现,茍遇王師,必如山壓卵耳!钡涝唬骸安恢菹伦鞯蒙椒瘢俊钡鄄粣偠T。詔諸道募山林亡命之徒有勇力者送于闕下,仍目之為強人。帝以趫捷勇猛之士多出于群盜中,故令所在招納,有應命者,即貸其罪,以禁衛(wèi)處之。至有朝行殺奪,暮升軍籍,讎人遇之不敢仰視。帝意亦患之,其后頗有不獲宥者。 三月丁丑,潞州奏,河東劉崇入寇,兵馬監(jiān)押穆令均部下兵士為賊軍所襲,官軍不利。詔天雄軍節(jié)度使符彥卿領兵自磁州固鎮(zhèn)路赴潞州,以澶州節(jié)度使郭崇副之。詔河中節(jié)度使王彥超領兵取晉州路東向邀擊,以陜府節(jié)度使韓通為副。命宣徽使向訓、馬軍都指揮使樊愛能、步軍都指揮使何徽、滑州節(jié)度使白重贊、鄭州防御使史彥超、前耀州團練使符彥能等,領兵先赴澤州。辛巳,制:“大赦天下,常赦所不原者,咸赦除之。諸貶降責授官,量與升陟敘用,應配流徒役人,并放逐便。諸道州府所欠去年夏秋租稅并放。內外見任、前文武職官并與加恩,父母在者并與恩澤,亡沒者與封贈,其母妻未敘者,特與敘封”云。前涇州節(jié)度使史匡懿卒。 癸未,詔以劉崇入寇,車駕取今月十一日親征。甲申,以樞密使鄭仁誨為東京留守。乙酉,車駕發(fā)京師。壬辰,至澤州。癸巳,王師與河東劉崇、契丹楊袞大戰(zhàn)于高平,賊軍敗績。初,車駕行次河陽,聞劉崇自潞而南,即倍程而進。是月十八日至澤州,既晡,帝御戎服,觀兵于東北郊,距州十五里,夜宿于村舍。十九日,先鋒與賊軍相遇,賊陣于高平縣南之高原。有賊中來者,云:“劉崇自將騎三萬,并契丹萬余騎,嚴陣以待官軍!钡鄞俦該糁,崇東西列陣,頗亦嚴整。乃令侍衛(wèi)馬步軍都虞候李重進、滑州節(jié)度使白重贊將左,居陣之西廂;侍衛(wèi)馬軍都指揮使樊愛能、步軍都指揮使何徽將右,居陣之東廂;宣徽使向訓、鄭州防御使史彥超,以精騎當其中;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以禁兵衛(wèi)蹕。帝介馬觀戰(zhàn)。兩軍交鋒,未幾,樊愛能、何徽望賊而遁,東廂騎軍亂,步軍解甲投賊,帝乃自率親騎,臨陣督戰(zhàn)。(《隆平集·馬仁瑀傳》:從世宗親征劉崇,王師不利,仁瑀謂眾曰:“主辱臣死!”因躍馬大呼,引弓連斃將卒數(shù)十,士氣始振。)今上馳騎于陣前,先犯其鋒,戰(zhàn)士皆奮命爭先,賊軍大敗。日暮,賊萬余人阻澗而陣,會劉詞領兵至,與大軍迫之,賊軍又潰,臨陣斬賊大將張暉及偽樞密使王延嗣。諸將分兵追襲,僵尸棄甲填滿山谷。初夜,官軍至高平,降賊軍數(shù)千人,所獲輜重、兵器、駝馬、偽乘輿器服等不可勝紀。其夕,殺降軍二千余人,我軍之降敵者亦皆就戮。初,兩軍之未整也,風自東北起,不便于我,及與賊軍相遇,風勢陡回,人情相悅。戰(zhàn)之前夕,有大星如日,流行數(shù)丈,墜于賊營之上。及戰(zhàn),北人望見官軍之上,有云氣如龍虎之狀,則天之助順,亶其然乎!是日,危急之勢頃刻莫保,賴帝英武果敢,親臨寇敵,不然則社稷幾若綴旒矣。是夕,帝宿于野次。甲午,次高平縣。詔賜河東降軍二千余人各絹二匹,并給其衣裝,鄉(xiāng)兵各給絹一匹,放還本部。是日大雨。戊戌,車駕至潞州。訶南府上言,前青州節(jié)度使常思卒。己亥,侍衛(wèi)馬軍都指揮使、夔州節(jié)度使樊愛能,侍衛(wèi)步軍都指揮使、壽州節(jié)度使何徽等并諸將校七十余人,并伏誅。高平之役,兩軍既成列,賊騎來挑戰(zhàn),愛能望風而退,何徽以徒兵陣于后,為奔騎所突,即時潰亂,二將南走。帝遣近臣宣諭止遏,莫肯從命,皆揚言曰:“官軍大敗,余眾已解甲矣!敝聊,以官軍克捷,方稍稍而回。帝至潞州,錄其奔遁者,自軍使以上及監(jiān)押使臣并斬之,由是驕將墮兵,無不知懼。帝以何徽有平陽守御之功,欲貸其罪,竟不可,與愛能俱殺之,皆給槥車歸葬。(《東都事略》:世宗謂張永德曰:“樊愛能及偏裨七十余人,吾欲盡按軍法,何如?”對曰:“必欲開拓疆宇,威加四海,安可已也!”世宗善其言,悉誅愛能等以徇,軍聲始振。) 庚子,以侍衛(wèi)馬步都虞候李重進為許州節(jié)度使,以宣徽南院使向訓為滑州節(jié)度使,以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為武信軍節(jié)度使,職并如故。以滑州節(jié)度使白重贊為鄜州節(jié)度使,以鄭州防御使史彥超為華州節(jié)度使,賞高平之功也。以晉州節(jié)度使藥元福為同州節(jié)度使,以宣徽北院使楊廷璋為晉州節(jié)度使,以同州節(jié)度使張鐸為彰義軍節(jié)度使,以客省使吳延祚為宣徽北院使,以龍捷左廂都指揮使李千為蔡州防御使,以龍捷右?guī)贾笓]使田中為密州防御使,以虎捷右?guī)贾笓]使張順為登州防御使,以龍捷左第二軍都指揮使孫延進為鄭州防御使,以前耀州團練使符彥能為澤州防御使,以散員都指揮使李繼勛為殿前都虞候,以殿前都虞候韓令坤為龍捷左廂都指揮使,以鐵騎第一軍都指揮使趙宏殷為龍捷右?guī)贾笓]使,以散員都指揮使慕容延釗為虎捷左廂都指揮使,以控鶴第一軍都指揮使趙鼎為虎捷右?guī)贾笓]使,并遙授團練使,其余改轉有差。壬寅,以天雄軍節(jié)度使、衛(wèi)王符彥卿為河東行營都部署,知太原行府事;以澶州節(jié)度使郭崇為行營副部署;以宣徽南院使向訓為行營兵馬都監(jiān);以侍衛(wèi)都虞候李重進為行營都虞候。以華州節(jié)度使史彥超為先鋒都指揮使,領步騎二萬,進討河東。詔河中節(jié)度使王彥超、陜府節(jié)度使韓通,率兵自陰地關討賊。以河陽節(jié)度使劉詞為隨駕都部署,以鄜州節(jié)度使白重贊為隨駕副部署。 夏四月乙巳,太祖靈駕發(fā)東京。乙卯,葬于嵩陵。河中節(jié)度使王彥超奏,偽汾州防御使董希顏以城歸順。(《宋史·王彥超傳》:彥超自陰地關與符彥卿會兵圍汾州,諸將請急攻,彥超曰:“城已危矣,旦暮將降,我士卒精銳,驅以先登,必死傷者眾,少待之!币砣,州將董希顏果降。)丙辰,偽遼州刺史張漢超以城歸順。丁巳,幸柏谷寺。遣右仆射、平章事、判三司李穀赴河東城下,計度軍儲。詔河東城下諸將,招撫戶口,禁止侵掠,只令征納當年租稅,及募民入粟五百斛、草五百圍者賜出身,千斛、千圍者授州縣官。辛酉,符彥卿奏,嵐、憲二州歸順。壬戌,制立衛(wèi)國夫人符氏為皇后,仍令有司擇日備禮冊命。王彥超奏,收下石州,獲偽刺史安彥進。(《宋史·王彥超傳》:引兵趣石州,彥超親鼓士乘城,躬冒矢石,數(shù)日下之,擒其守將安彥進獻行在。)癸亥,偽沁州刺史李廷誨以城歸順。甲子,皇妹壽安公主張氏進封晉國長公主。乙丑,東京奏,太師、中書令馮道薨。丙寅,太祖皇帝神主祔于太廟。庚午,曲赦潞州見禁罪人,除死罪外并釋放。是日,車駕發(fā)潞州,親征劉崇。癸酉,忻州偽監(jiān)軍李勍殺其刺史趙皋及契丹所遣大將楊努瑚,以州城歸順。詔授李勍忻州刺史。 五月乙亥,以尚書右丞邊歸讜守本官,充樞密直學士;以尚書戶部侍郎陶穀守本官,充翰林學士。(《宋史·陶穀傳》:從征太原,時魚崇諒迎母后至,穀乘間言曰:“崇諒宿留不來,有顧望意!笔雷陬H疑之。崇諒又表陳母病,詔許歸陜州就養(yǎng),以穀為翰林學士。)丙子,車駕至太原城下。是日,偽代州防御使鄭處謙以城歸順。丁丑,觀兵于太原城下,帝親自慰勉,錫賚有差。升代州為節(jié)鎮(zhèn),以靜塞軍為額,以鄭處謙為節(jié)度使。戊寅,斬偽命石州刺史安彥進于太原城下,以其拒王師也。庚辰,以前忠武軍節(jié)度使郭從義為天平軍節(jié)度使。遣符彥卿、郭從義、向訓、白重贊、史彥超等,率步騎萬余赴忻州。(《宋史·符彥卿傳》:彥卿之行也,世宗以并人雖敗,朝廷饋運不繼,未議攻擊,且令觀兵城下,徐圖進取。及周師入境,汾、晉吏民望風款接,皆以久罹虐政,愿輸軍需以資兵力。世宗從之,而連下數(shù)州。彥卿等皆以芻糧未備,欲旋軍,世宗不之省,乃調山東近郡輓軍食濟之。)是夜大風,發(fā)屋拔樹。壬午,以宰臣李穀判太原行府事。辛丑,升府州為節(jié)鎮(zhèn),以永安軍為軍額,以本州防御使折德扆為節(jié)度使。 六月癸卯朔,詔班師,車駕發(fā)離太原。時大集兵賦,及征山東、懷、孟、蒲、陜丁夫數(shù)萬,急攻其城,旦夕之間,期于必取。會大雨時行,軍士勞苦,復以忻口之師不振,帝遂決旋師之意。指麾之間,頗傷匆遽,部伍紛亂,無復嚴整,不逞之徒訛言相恐,隨軍資用頗有遺失者,賊城之下,糧草數(shù)十萬,悉焚棄之。(《通鑒考異》引《晉陽見聞錄》:六月旦,周師南轅返騑,惟數(shù)百騎,間之以步卒千人,長槍赤甲,衒趫捷跳梁于城隅,晡晚殺行而抽退!端问贰に幵鳌罚涸t令班師,元福上言曰:“進軍甚易,退軍甚難!笔雷谠唬骸耙灰晕!彼觳糠肿湮闉榉疥嚩,元福以麾下為后殿。崇果出兵來追,元福擊走之。)乙巳,車駕至潞州。癸丑,帝發(fā)潞州。乙丑,幸新鄭縣。丙寅,帝親拜嵩陵,祭奠而退。賜守陵將吏及近陵戶帛有差。(《五代會要》:顯德元年二月,車駕征太原回,親拜嵩陵,望陵號慟。至陵所,俯伏哀泣,感于左右,再拜訖,祭奠而退。)庚午,帝至自河東。 秋七月癸酉朔,前河西軍節(jié)度使申師厚責授右監(jiān)門衛(wèi)率府副率。師厚在涼州歲余,以所部艱食,蕃情反覆,奏乞入朝,尋留其子為留后,不俟詔離任,故責之。乙亥,天雄軍節(jié)度使、衛(wèi)王府彥卿進位守太傅,改封魏王;鄆州郭從義加兼中書令;河陽劉詞移鎮(zhèn)永興軍,加兼侍中;潞州李筠加兼侍中;河中王彥超移鎮(zhèn)許州,加兼侍中;許州節(jié)度、侍衛(wèi)都虞候李重進移鎮(zhèn)宋州,加同平章事兼侍衛(wèi)親軍都指揮使;以武信軍節(jié)度使兼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為滑州節(jié)度使,加檢校太傅,典軍如故;同州藥元福移鎮(zhèn)陜州,加檢校太尉;鄜州白重贊移鎮(zhèn)河陽,加檢校太尉;陜州韓通移鎮(zhèn)曹州,加檢校太傅。帝即位之初,覃慶于諸侯,是賞從征之功也。丙子,以前禮部侍郎邊光范為刑部侍郎,權判開封府事。丁丑,天下兵馬元帥、吳越國王錢俶加天下兵馬都元帥;襄州節(jié)度使、陳王安審琦加守太尉。戊寅,右散騎常侍張可復卒。以前亳州防御使李萬金為鄜州留后。庚辰,幸南莊。辛巳,荊南節(jié)度使、南平王高保融加守中書令,夏州節(jié)度使、西平王李彝興加守太保,西京留守武行德、徐州王晏、鄧州侯章并加兼中書令。癸未,湖南王進逵加兼中書令;天德軍節(jié)度使郭勛、邠州折從阮、安州李洪義并加兼侍中;以前華州節(jié)度使孫方諫為同州節(jié)度使,加兼中書令;以前永興軍節(jié)度使王仁鎬為河中節(jié)度使,加檢校太尉。乙酉,滄州李暉、貝州王饒、鎮(zhèn)州曹英并加兼侍中,涇州張鐸、相州王進、延州袁鳷并加檢校太尉。壬辰,百僚上表,請以九月二十四日誕圣日為天清節(jié),從之。癸巳,以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平章事、監(jiān)修國史范質為守司徒兼門下侍郎、平章事、宏文館大學士;(《國老談苑》云:周太祖嘗令世宗詣范質,時為親王,軒車高大,門不能容,世宗即下馬步入。及嗣位,從容語質曰:“卿所居舊宅耶,門樓一何小哉!币驗橹蔚。)以左仆射兼中書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判三司李穀為守司徒兼門下侍朗、平章事,監(jiān)修國史;以中書侍郎、平章事王溥為中書侍郎兼禮部尚書、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以樞密院學士、工部侍郎景范為中書侍郎、平章事,判三司;樞密使、檢校太保、同平章事鄭仁誨加兼侍中;靈武馮繼業(yè)、定州孫行友、邢州田景咸并加檢校太傅;晉州楊廷璋加檢校太保;以太子詹事趙上交為太子賓客。乙未,以樞密副使、右監(jiān)門衛(wèi)大將軍魏仁浦為樞密使、檢校太保。(《東都事略》云:議者以仁浦不由科第進,世宗曰:“顧才何如耳!”遂用之。)丙申,以中書舍人史館修撰、判館事劉溫叟為禮部侍郎,判館如故。丁酉,相州節(jié)度使王進卒。 八月壬申朔,以宣徽北院使吳延祚為右監(jiān)門衛(wèi)大將軍充職,以樞密院直學士、尚書右丞邊歸讜為尚書左丞充職。甲辰,幸南莊,賜從臣射。乙巳,以吏部侍郎顏衎為工部尚書致仕。丙午,同州節(jié)度使孫方諫卒。己酉,前澤州刺史李彥崇責授右司御副率。高平之役,帝與賊軍相遇,即令彥崇領兵守江豬嶺,以遏寇之歸路,彥崇初見王師已卻,即時而退,及劉崇兵敗,果由茲嶺而遁,故有是責。壬子,以金州防御使王暉為同州留后。癸丑,以吳越國內外都指揮使吳延福為寧國軍節(jié)度使、檢校太尉,從錢俶之請也。以太子少師宋彥筠為太子太師致仕。甲寅,以兵部郎中兼太常博士尹拙為國子祭酒。丙辰,皇姑故福慶長公主追封燕國大長公主,李重進之母也。丁巳,以戶部郎中致仕景初為太仆卿致仕,宰臣范之父也。己巳,詔停華州鎮(zhèn)國軍,依舊為郡。庚午,以給事中劉悅、康澄并為右散騎常侍。辛未,以左散騎常侍裴巽為御史中丞,以御史中丞張煦為兵部侍郎,集賢殿學士、判院事司徒詡為吏部侍郎,以左散騎常侍薛沖乂為工部侍郎。 九月壬申朔,以東京舊宅為皇建禪院。甲戌,以武安軍節(jié)度副使、知潭州軍府事周行逢為鄂州節(jié)度使,知潭州軍府事,加檢校太尉。丙戌,右屯衛(wèi)將軍薛訓除名,流沙門島,坐監(jiān)雍兵倉,縱吏卒掊斂也。己亥,以右仆射致仕韓昭允、左仆射致仕楊凝式并為太子太保致仕,以太子太傅致仕李肅為太子太師致仕。辛丑,斬宋州巡檢供奉官、副都知竹奉璘于寧陵縣,坐盜掠商船不捕獲也。 冬十月甲辰,左羽林大將軍孟漢卿賜死,坐監(jiān)納厚取耗余也。丙午,以安州節(jié)度使李洪義為青州節(jié)度使,以貝州節(jié)度使王饒為相州節(jié)度使,以徐州節(jié)度使王晏為西京留守,以西京留守武行德為徐州節(jié)度使。戊申,以龍捷左廂都指揮使、泗州防御使韓令坤為洋州節(jié)度使,充侍衛(wèi)馬軍都指揮使;以虎捷右?guī)贾笓]使、永州防御使李繼勛為利州節(jié)度使,充侍衛(wèi)步軍都指揮使。己酉,太子太保致仕楊凝式卒。詔安、貝二州依舊為防御州,其軍額并停。壬子,以今上為永州防御使,依前殿前都虞候。戊午,監(jiān)修國史李穀等上言曰:“竊以自古王者咸建史官,君臣獻替之謀皆須備載,家國安危之道得以直書。歷代已來,其名不一。人君言動,則起居注創(chuàng)于累朝;輔相經(jīng)綸,則時政記興于前代。然后采其事實,編作史書。蓋緣聞見之間須有來處,記錄之際得以審詳。今之左右起居郎,即古之左右史也。唐文宗朝,命其官執(zhí)筆,立于殿階螭頭之下,以紀政事。后則明宗朝,命端明殿及樞密直學士,皆輪修日歷,旋送史官,以備纂修。及近朝,此事皆廢,史官惟憑百司報狀,館司但取兩省制書,此外雖有訪聞,例非端的。伏自先皇帝創(chuàng)開昌運,及皇帝陛下纘嗣丕基,其圣德武功、神謀睿略,而皆萬幾宥密,丹禁深嚴,非外臣之所知,豈庶僚之可訪。此后欲望以諮詢之事、裁制之規(guī),別命近臣旋具抄錄,每當修撰日歷,即令封付史臣,庶國事無漏略之文,職業(yè)免疏遺之咎!睆闹。因命樞密直學士,起今后于樞密使處,逐月抄錄事件,送付史館。己未,供奉官郝光庭棄市,坐在葉縣巡檢日,挾私斷殺平人也。是日大閱,帝親臨之。帝自高平之役,睹諸軍未甚嚴整,遂有退卻,至是命今上一概簡閱,選武藝超絕者,署為殿前諸班,因是有散員、散指揮使、內殿直、散都頭、鐵騎、控鶴之號。復命總戎者,自龍捷、虎捷以降,一一選之,老弱羸小者去之,諸軍士伍,無不精當。由是兵甲之盛,近代無比,且減冗食之費焉。(《五代會要》:顯德元年,上謂侍臣曰:“侍衛(wèi)兵士老少相半,強懦不分,蓋徇人情,不能選練。今春朕在高平,與劉崇及蕃軍相遇,臨敵有指使不前者,茍非朕親當堅陣,幾至喪敗。況百戶農(nóng)夫,未能贍一甲士,且兵在精不在眾,宜令一一點選,精銳者升在上軍,怯懦者任從安便,庶期可用,又不虛費!毕仁,上按于高平,觀其退縮,慨然有懲革之志。又以驍勇之士,多為外諸侯所占,如是召募天下豪杰,不以草澤為阻,在于闕下,躬親試閱,選武藝超絕及有身首者,分署為殿前諸班。) 十一月戊寅,以太子賓客石光贊為兵部尚書致仕。壬午,鎮(zhèn)州節(jié)度使曹英卒。乙酉,以澶州節(jié)度使郭崇為鎮(zhèn)州節(jié)度使。乙未,以荊南節(jié)度副使、歸州刺史高保勖為寧江軍節(jié)度使、檢校太尉,充荊南節(jié)度行軍司馬。戊戌,詔宰臣李穀監(jiān)筑河堤。先是,鄆州界河決,數(shù)州之地洪流為患,故命穀治之。役丁夫六萬人,三十日而罷。 十二月己酉,太子太師侯益以本官致仕。

 

舊五代史

  《舊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稱《梁唐晉漢周書》,是由宋太祖詔令編纂的官修史書。薛居正監(jiān)修,盧多遜、扈蒙、張澹、劉兼、李穆、李九齡等同修。書中可參考的史料相當齊備,五代各朝均有實錄。

卷九十九(漢書) 高祖紀上 卷一百(漢書) 高祖紀下
卷一百一(漢書) 隱帝紀上 卷一百二(漢書) 隱帝紀中
卷一百三(漢書) 隱帝紀下 卷一百四(漢書) 列傳一
卷一百五(漢書) 列傳二 卷一百六(漢書) 列傳三
卷一百七(漢書) 列傳四 卷一百八(漢書) 列傳五
卷一百九(漢書) 列傳六 卷一(梁書) 太祖紀一
卷二(梁書) 太祖紀二 卷三(梁書) 太祖紀三
卷四(梁書) 太祖紀四 卷五(梁書) 太祖紀五
卷六(梁書) 太祖紀六 卷七(梁書) 太祖紀七
卷八(梁書) 末帝紀上 卷九(梁書) 末帝紀中
卷十(梁書) 末帝紀下 卷十一(梁書) 列傳一
卷十二(梁書) 列傳二 卷十三(梁書) 列傳三
卷十四(梁書) 列傳四 卷十五(梁書) 列傳五
卷十六(梁書) 列傳六 卷十七(梁書) 列傳七
卷十八(梁書) 列傳八 卷十九(梁書) 列傳九
卷二十(梁書) 列傳十 卷二十一(梁書) 列傳十一
卷二十二(梁書) 列傳十二 卷二十三(梁書) 列傳十三
卷二十四(梁書) 列傳十四 卷二十五(唐書) 武皇紀上
卷二十六(唐書) 武皇紀下 卷二十七(唐書) 莊宗紀一
卷二十八(唐書) 莊宗紀二 卷二十九(唐書) 莊宗紀三
卷三十(唐書) 莊宗紀四 卷三十一(唐書) 莊宗紀五
卷三十二(唐書) 莊宗紀六 卷三十三(唐書) 莊宗紀七
卷三十四(唐書) 莊宗紀八 卷三十五(唐書) 明宗紀一
卷三十六(唐書) 明宗紀二 卷三十七(唐書) 明宗紀三
卷三十八(唐書) 明宗紀四 卷三十九(唐書) 明宗紀五
卷四十(唐書) 明宗紀六 卷四十一(唐書) 明宗紀七
卷四十二(唐書) 明宗紀八 卷四十三(唐書) 明宗紀九
卷四十四(唐書) 明宗紀十 卷四十五(唐書) 閔帝紀
卷四十六(唐書) 末帝紀上 卷四十七(唐書) 末帝紀中
卷四十八(唐書) 末帝紀下 卷四十九(唐書) 列傳一
卷五十(唐書) 列傳二 卷五十一(唐書) 列傳三
卷五十二(唐書) 列傳四 卷五十三(唐書) 列傳五
卷五十四(唐書) 列傳六 卷五十五(唐書) 列傳七
卷五十六(唐書) 列傳八 卷五十七(唐書) 列傳九
卷五十八(唐書) 列傳十 卷五十九(唐書) 列傳十一
卷六十(唐書) 列傳十二 卷六十一(唐書) 列傳十三
卷六十二(唐書) 列傳十四 卷六十三(唐書) 列傳十五
卷六十四(唐書) 列傳十六 卷六十五(唐書) 列傳十七
卷六十六(唐書) 列傳十八 卷六十七(唐書) 列傳十九
卷六十八(唐書) 列傳二十 卷六十九(唐書) 列傳二十一
卷七十(唐書) 列傳二十二 卷七十一(唐書) 列傳二十三
卷七十二(唐書) 列傳二十四 卷七十三(唐書) 列傳二十五
卷七十四(唐書) 列傳二十六 卷七十五(晉書) 高祖紀一
卷七十六(晉書) 高祖紀二 卷七十七(晉書) 高祖紀三
卷七十八(晉書) 高祖紀四 卷七十九(晉書) 高祖紀五
卷八十(晉書) 高祖紀六 卷八十一(晉書) 少帝紀一
卷八十二(晉書) 少帝紀二 卷八十三(晉書) 少帝紀三
卷八十四(晉書) 少帝紀四 卷八十五(晉書) 少帝紀五
卷八十六(晉書) 列傳一 卷八十七(晉書) 列傳二
卷八十八(晉書) 列傳三 卷八十九(晉書) 列傳四
卷九十(晉書) 列傳五 卷九十一(晉書) 列傳六
卷九十二(晉書) 列傳七 卷九十三(晉書) 列傳八
卷九十四(晉書) 列傳九 卷九十五(晉書) 列傳十
卷九十六(晉書) 列傳十一 卷九十七(晉書) 列傳十二
卷九十八(晉書) 列傳十三 卷一百一十(周書) 太祖紀一
卷一百一十一(周書) 太祖紀二 卷一百一十二(周書) 太祖紀三
卷一百一十三(周書) 太祖紀四 卷一百一十四(周書) 世宗紀一
卷一百一十五(周書) 世宗紀二 卷一百一十六(周書) 世宗紀三
卷一百一十七(周書) 世宗紀四 卷一百一十八(周書) 世宗紀五
卷一百一十九(周書) 世宗紀六 卷一百二十(周書) 恭帝紀
卷一百二十一(周書) 列傳一 卷一百二十二(周書) 列傳二
卷一百二十三(周書) 列傳三 卷一百二十四(周書) 列傳四
卷一百二十五(周書) 列傳五 卷一百二十六(周書) 列傳六
卷一百二十七(周書) 列傳七 卷一百二十八(周書) 列傳八
卷一百二十九(周書) 列傳九 卷一百三十(周書) 列傳十
卷一百三十一(周書) 列傳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世襲列傳一
卷一百三十三 世襲列傳二 卷一百三十四 僣偽列傳一
卷一百三十五 僣偽列傳二 卷一百三十六 僣偽列傳三
卷一百三十七 外國列傳一 卷一百三十八 外國列傳二
卷一百三十九 志一 卷一百四十 志二
卷一百四十一 志三 卷一百四十二 志四
卷一百四十三 志五 卷一百四十四 志六
卷一百四十五 志七 卷一百四十六 志八
卷一百四十七 志九 卷一百四十八 志十
卷一百四十九 志十一 卷一百五十 志十二
附錄 進舊五代史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