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舊五代史

 

卷一百四十六 志八

◎食貨志 (案:《薛史·食貨志序》,原本闕佚,卷中惟鹽法載之較詳,其田賦、雜稅諸門,僅存大略,疑明初是書已有殘闕也。今無可采補,姑存其舊。) 梁祖之開國也,屬黃巢大亂之后。以夷門一鎮(zhèn),外嚴烽堠,內(nèi)辟污萊,厲以耕桑,薄以租賦,士雖苦戰(zhàn),民則樂輸,二紀之間,俄成霸業(yè)。及末帝與莊宗對壘于河上,河南之民,雖困于輦運,亦未至流亡,其義無他,蓋賦斂輕而田園可戀故也。及莊宗平定梁室,任吏人孔謙為租庸使,峻法以剝下,厚斂以奉上,民產(chǎn)雖竭,軍食尚虧。加之以兵革,因之以饑饉,不三四年,以致顛隕,其義無他,蓋賦役重而寰區(qū)失望故也。(案:以上見《容齋三筆》所引《薛史》,繹其文義,當系《食貨志序》,今錄于卷首。) 唐同光三年二月,敕:“魏府小綠豆稅,每畝減放三升。城內(nèi)店肆園囿,比來無稅,頃因偽命,遂有配征。后來以所征物色,添助軍裝衣賜,將令通濟,宜示矜蠲。今據(jù)緊慢去處,于見輸稅絲上,每兩作三等,酌量納錢,收市軍裝衣賜,其絲仍與除放!逼淠觊c十二月,吏部尚書李琪上言:“請賦稅不以折納為事,一切以本色輸官,又不以紐配為名,止以正稅加納!彪吩唬骸氨境骺疲┡溆袃啥,至于折納,當不施為。宜依李琪所論,應逐稅合納錢物斛斗鹽錢等,宜令租庸司指揮,并準元征本色輸納,不得改更,若合有移改,即須具事由聞奏! 天成元年四月,敕:“應納夏秋稅,先有省耗,每斗一升,今后止納正稅數(shù),不量省耗!彼哪晡逶,戶部奏:“三京、鄴都、諸道州府,逐年所征夏秋稅租,兼鹽曲折征,諸般錢谷起征,各視其地節(jié)候早晚,分立期限!逼湓码罚骸鞍傩战衲晗拿,委人戶自通供手狀,具頃畝多少,五家為保,委無隱漏,攢連手狀送于本州,本州具狀送省,州縣不得迭差人檢括,如人戶隱欺,許令陳告,其田倍令并征。” 長興二年六月,敕:“委諸道觀察使,屬縣于每村定有力人戶充村長。與村人議,有力人戶出剩田苗,補貧下不迨,肯者即具狀征收,有詞者即排段檢括。自今年起為定額。有經(jīng)災沴及逐年逋處,不在此限。”三年十二月,三司奏請:“諸道上供稅物,充兵士衣賜不足。其天下所納斛斗及錢,除支贍外,請依時折納綾羅絹帛!睆闹 晉天福四年正月,敕:“應諸道節(jié)度刺史,不得擅加賦役及于縣邑別立監(jiān)征。所納田租,委人戶自量自既! 周顯德三年十月,宣三司指揮諸道州府,今后夏稅,以六月一日起征,秋稅至十月一日起征,永為定制。五年七月,賜諸道《均田圖》。十月,命左散騎常侍艾穎等三十四人,下諸州檢定民租。六年春,諸道使臣回,總計檢到戶二百三十萬九千八百一十二。 唐同光二年,度支奏請榜示府州縣鎮(zhèn),軍民商旅凡有買賣,并須使八十陌錢。 唐同光二年二月,詔曰:“錢者,即古之泉布,蓋取其流行天下,布散人間,無積滯則交易通,多貯藏則士農(nóng)困,故西漢興改幣之制,立告緡之條,所以權蓄賈而防大奸也。宜令所司散下州府,常須檢察,不得令富室分外收貯見錢,又工人銷鑄為銅器,兼沿邊州鎮(zhèn)設法鈐轄,勿令商人般載出境!比,知唐州晏駢安奏:“市肆間點檢錢帛,內(nèi)有錫镴小錢,揀得不少,皆是江南綱商挾帶而來。”詔曰:“帛布之幣,雜以鉛錫,惟是江湖之外,盜鑄尤多,市肆之間,公行無畏,因是綱商挾帶,舟楫往來,換易好錢,藏貯富室,實為蠹弊,須有條流。宜令京城、諸道,于坊市行使錢內(nèi),點檢雜惡鉛錫錢,并宜禁斷。沿江州縣,每有舟船到岸,嚴加覺察,不許將雜鉛錫惡錢往來換易好錢,如有私載,并行收納! 天成元年八月,中書門下奏:“訪聞近日諸道州府所賣銅器價貴,多是銷熔見錢,以邀厚利!蹦讼略t曰:“宜令遍行曉告,如原舊系銅器及碎銅,即許鑄造。仍令生銅器物每斤價定二百文,熟銅器物每斤四百文,如違省價,買賣之人依盜鑄錢律文科斷。” 清泰二年十二月,詔御史臺曉告中外,禁用鉛錢,如違犯,準條流處分。 晉天福二年,詔:“禁一切銅器,其銅鏡今后官鑄造,于東京置場貨賣,許人收買,于諸處興販去。” 周廣順元年三月,敕:“銅法,今后官中更不禁斷,一任興販,所在一色即不得瀉破為銅器貨賣,如有犯者,有人糾告捉獲,所犯人不計多少斤兩,并處死。其地分所由節(jié)級,決脊杖十七放,鄰保人決臀杖十七放,其告事人給與賞錢一百貫文! 江南因唐舊制,饒州置永平監(jiān),歲鑄錢,池州永寧監(jiān)、建州永豐監(jiān),并歲鑄錢,杭州置保興監(jiān)鑄錢。 唐同光二年二月,詔曰:“會計之重,咸鹺居先,矧彼兩池,實有豐利。頃自兵戈擾攘,民庶流離,既場務以隳殘,致程課之虧失。重茲葺理,須仗規(guī)模,將立事以成功,在從長而就便。宜令河中節(jié)度使冀王李繼麟兼充制置安邑、解縣兩池榷鹽使,仍委便制,一一條貫。”(《五代會要》:同光三年二月,敕:“魏府每年所征隨絲鹽錢,每兩與減放五文;逐年亻表賣蠶鹽、食鹽、大鹽、甜次冷鹽,每斗與減五十;欒鹽與減三十!碧斐稍晁脑,敕:“諸州府百姓合散蠶鹽,今后每年只二月內(nèi)一度亻表散,依夏稅限納錢!遍L興四年五月七日,諸道鹽錢轉(zhuǎn)運使奏:“諸道州府鹽法條流元末,一概定奪,謹具如后:應食顆鹽州府,省司各置榷糶折博場院。應是鄉(xiāng)村,并通私商興販。所有折博并每年人戶蠶鹽,并不許將帶一斤一兩入城,侵奪榷糶課利。如違犯者,一兩已上至一斤,買賣人各杖六十;一斤已上至三斤,買賣人各杖七十;三斤已上至五斤,買賣人各杖八十;五斤已上至十斤,買賣人各徒二年;十斤已上,不計多少,買賣人各決脊杖二十,處死。所有犯鹽人隨行錢物、驢畜等,并納入官。所有元本家業(yè)莊田,如是全家逃走者,即行點納。仍許般載腳戶、經(jīng)過店主并腳下人力等糾告,等第支與優(yōu)給。如知情不告,與賣鹽人同罪。其犯鹽人經(jīng)過處,地分門司、廂界巡檢、節(jié)級所由并諸色關連人等,不專覺察,委本州臨時斷訖報省。如是門司關津口鋪,捉獲私鹽,即依下項等第,支給一半賞錢:十斤以上至五十斤,支賞錢二十千;五十斤已上至一百斤,支賞錢三十千;一百斤已上,支賞錢五十千。應食末鹽地界,州府縣鎮(zhèn)并有榷糶場院久來內(nèi)外禁法,即未一概條流。應刮鹼煎鹽,不計多少斤兩,并處極法,兼許四鄰及諸色人等陳告,等第支給賞錢。欲指揮此后犯一兩已上至一斤,買賣人各杖六十;一斤已上至二斤,買賣人各杖七十;二斤以上至三斤,買賣人各徒一年;三斤以上至五斤,買賣人各徒二年;五斤已上,買賣人各決脊杖二十,處死。如是收到鹼土鹽水,即委本處煎煉鹽數(shù),準條科斷;蛴幸言`犯,不至死刑,經(jīng)斷后公然不懼條流再犯者,不記斤兩多少,所犯人并處極法。其有榷糶場院員僚節(jié)級人力、煎鹽池客灶戶、般鹽船綱、押綱軍將衙官梢工等,具知鹽法,如有公然偷盜官鹽,或?qū)⒇涃u,其買賣人及窩盤主人知情不告,并依前項刮鹼例,五斤已上處死。其諸色關連人等,并合支賞錢,即準洛京諸鎮(zhèn)條流事例指揮。顆、末、青、白等鹽,元不許界分參雜。其顆鹽先許通商之時指揮,不得將帶入末鹽地界。如有違犯,一斤一兩,并處極法,所有隨行物色,除鹽外,一半納官,一半與捉事人充賞。其余鹽色,未有畫一條流。其洛京并鎮(zhèn)、定、邢州管內(nèi),多北京末鹽入界,捉獲并依洛京條流科斷。欲指揮此后但是顆、末、青、白諸色鹽侵界參雜,捉獲并準洛京條流施行。”“一應諸道,今后若捉獲犯私鹽曲人,罪犯分明,正該條法,便仰斷遣訖奏。若稍涉疑誤,只須申奏取裁!保 晉天福中,河南、河北諸州,除俵散蠶鹽征錢外,每年末鹽界分場務,約糶一十七萬貫有余。言事者稱,雖得此錢,百姓多犯鹽法,請將上件食鹽錢于諸道州府計戶,每戶一貫至二百,為五等配之,然后任人逐便興販,既不虧官,又益百姓。朝廷行之,諸處場務亦且仍舊。俄而鹽貨頓賤,去出鹽遠處州縣,每斤不過二十文,近處不過一十文,掌事者又難驟改其法,奏請重制鹽場稅,蓋欲絕其興販,歸利于官也。 七年十二月,宣旨下三司:應有往來鹽貨悉稅之,過稅每斤七文,住稅每斤十文。其諸道州府,應有屬州鹽務,并令省司差人勾當。既而糶鹽雖多,而人戶鹽錢又不放免,至今民甚若干。(《五代會要》:晉天福元年十一月,赦節(jié)文:“洛京管內(nèi)逐年所配人戶食鹽,起來年每斗減放十文!保 周廣順元年九月,詔改鹽法,凡犯五斤已上者處死,煎鹼鹽犯一斤已上者處死。先是漢法不計斤兩多少,并處極刑,至是始革之。三年三月,詔曰:“青白池務,素有定規(guī),只自近年,頗乖循守。比來青鹽一石,抽稅錢八百文足陌、鹽一斗;白鹽一石,抽稅錢五百文、鹽五升。其后青鹽一石,抽錢一千、鹽一斗。訪聞更改已來,不便商販,蕃人漢戶,求利艱難,宜與優(yōu)饒,庶令存濟。今后每青鹽一石,依舊抽稅錢八百文,以八十五為陌,鹽一斗;白鹽一石,抽稅錢五百,鹽五升。此外更不得別有邀求。訪聞邊上鎮(zhèn)鋪,于蕃漢戶市易糶糴,衷私有抽稅,今后一切止絕!保ā段宕鷷罚褐軓V順二年九月十八日,敕:“條流禁私鹽曲法如后:一、諸色犯鹽曲,所犯一斤已下至一兩,杖八十,配役;五斤以下一斤以上,徒三年,配役;五斤以上,并決重杖一頓,處死。一、應所犯鹽曲,關津門司、廂巡門保,如有透漏,并行勘斷。一、刮鹼煎煉私鹽,所犯一斤已下,徒三年,配役;一斤以上,并決重杖一頓,處死。犯私鹽若捉到堿水,只煎成鹽,秤盤定罪,逐處凡有鹼鹵之地,所在官吏節(jié)級所由,常須巡檢,村坊鄰保,遞相覺察,若有所犯處彰露,并行勘斷。一、所犯私鹽,捉事、告事人各支賞錢,以系省錢充。至死刑者賞錢五十千,不及死刑者三十千。一、顆末鹽各有界分,若將本地分鹽侵越疆界,同諸色犯鹽例科斷。一、鄉(xiāng)村人戶,所請蠶鹽,只得將歸零繭供食,不得別將博易貨賣,投托與人。如違,并同諸色犯鹽例科斷。若是所請蠶鹽,道路津濟須經(jīng)過州府縣鎮(zhèn),委三司明行指揮。一、凡買鹽曲,并須于官場務內(nèi)買,若衷私投托興販,其買賣人并同諸色犯鹽曲例科斷。一、諸官場官務,如有羨余出剩鹽曲,并許盡底報官。如衷私貨賣者,買賣人并同諸色犯鹽曲例科斷。若鹽鋪酒店戶及諸色人與場院衷私貨賣者,并同罪科斷。一、所犯私鹽曲,有同情共犯者,若是骨肉卑幼奴婢同犯,只罪家長主首。如家長主首不知情,只罪造意者,余減等科斷。若是他人同犯,并同罪斷。若與他人同犯,據(jù)逐人腳下所犯斤兩,依輕重斷遣。一、州城縣鎮(zhèn)郭下人戶,系屋稅合請鹽者,若是州府,并于城內(nèi)請給,若是外縣鎮(zhèn)郭下人戶,亦許將鹽歸家供食。仰本縣預取逐戶合請鹽數(shù)目,攢定文賬,部領人戶請拔,勒本處官吏及所在場務,同點檢入城。若縣鎮(zhèn)郭下人戶,城外別有莊田,亦仰本縣預先分擘開坐,勿令一處分給供使!比晔拢罚骸爸T州府并外縣鎮(zhèn)城內(nèi),其居人屋稅鹽,今后不亻表,其鹽錢亦不征納。所有鄉(xiāng)村人戶合請蠶鹽,所在州城縣鎮(zhèn)嚴切檢校,不得放入城門。”) 顯德元年十二月,上謂侍臣曰:“朕覽食末鹽州郡,犯私鹽多于顆鹽界分,蓋卑濕之地,易為刮鹼煎造,豈惟違我榷法,兼又污我好鹽。況末鹽煎煉,般運費用倍于顆鹽。今宜分割十余州,令食顆鹽,不惟輦運省力,兼且少人犯禁!弊允遣、宋已西十余州,皆盡食顆鹽。(《五代會要》:顯德二年八月二十四日,宣頭節(jié)文:“改立鹽法如后:一、贍國軍堂場務、邢洺州鹽務,應有見垛貯鹽貨處,并煎鹽場灶及應是鹼地,并須四面修置墻塹。如是地里遙遠,難為修置墻塹,即作壕籬為規(guī)隔。如是人于壕籬內(nèi)偷盜,夾帶官鹽,兼于壕籬外煎造鹽貨,便仰收捉,及許諸色人陳告。所犯不計多少斤兩,并決重杖一頓,處死。其經(jīng)歷地分及門司節(jié)級人員,并當量罪勘斷。所有捉事、告事人賞錢,一兩以上至一斤,賞錢二十千;一斤已上至十斤,賞錢三十千;一十斤已上,賞錢五十千。一、應有不系官中煎鹽處鹼地,并須標識,委本州府差公干職員與巡檢節(jié)級、村保、地主、鄰人,同共巡檢。若諸色人偷刮鹵地,便仰收捉,及許人陳告。若勘逐不虛,捉事人每獲一人,賞絹一十匹;獲二人,賞絹二十匹;獲三人已上,不計人數(shù),賞絹五十匹。刮鹼煎鹽人并知情人,所犯不計多少斤兩,并決重杖一頓,處死。其刮鹼處地分,并刮鹼人住處巡檢、節(jié)級、所由、村保等,各徒二年半,令眾一月,依舊勾當。刮堿處地主,不切檢校,徒二年,令眾一月。一、顆鹽地分界內(nèi),有人刮鹼煎煉鹽貨,所犯并依前法。一、今緣改價賣鹽,慮有別界分鹽貨遞相侵犯,及諸鹽入城,諸色犯鹽人,令下三司,依下項條流科斷;其犯鹽人隨行物色,給與本家,其鹽沒納入官。所經(jīng)歷地分節(jié)級人員,并行勘斷。一兩至一斤,決臀杖十五,令眾半月,捉事、告事人賞錢五千;一斤已上至一十斤,徒一年半,令眾一月,捉事、告事人賞錢七千;十斤已上,不計多少,徒二年,配發(fā)運務役一年,捉事、告事人賞錢十千。一、諸州府人戶所請蠶鹽,不得于鄉(xiāng)村衷私貨賣,及信團頭、腳戶、縣司、請鹽節(jié)級、所由等克折糶賣,如有犯者,依諸色犯鹽例科斷。一、如有人于河東界將鹽過來,及自家界內(nèi)有人往彼興販鹽貨,所犯者并處斬。其犯鹽人隨行驢畜資財,并與捉事人充賞!薄皯c州青白榷稅院,元有透稅條流,所有隨行驢畜物色,一半支與捉事人充賞,其余一半并鹽,并納入官。欲并且依舊一斗已上至三斗杖七十,三斗已上至五斗徒一年,五斗已上處死。安邑、解縣兩池榷鹽院,河中節(jié)度兼判之時申到畫一事件條流等,準敕牒,兩池所出鹽,舊日苦無文榜,如擅將一斤一兩,準元敕條,并處極法。其犯鹽人應有錢物,并與捉事人充賞者。切以兩池禁棘峻阻,不通人行,四面各置場門弓射,分擘鹽池地分居住,并在棘圍里面,更不別有差遣,只令巡護鹽池。如此后有人偷盜官鹽一斤一兩出池,其犯鹽人并準元敕條流處分,應有隨行錢物并納入官,其捉事人依下項定支優(yōu)給。若是巡檢、弓射、池場門子,自不專切巡察,致有透漏到棘圍外,被別人捉獲,及有糾告,兼同行反告,官中更不坐罪,陳告人亦依捉事人支賞。應有知情偷盜官鹽之人,亦依犯鹽人一例處斷。其不知情關連人,臨時酌情定罪。所有透漏地分弓射及池場門子,如是透漏出鹽二十斤已下,徒一年半。一十斤已上至二十斤,支賞錢一十千;二十斤已上至五十斤,支賞錢二十千;五十斤已上至一百斤,支賞錢三十千;一百斤已上,支賞錢五十千。前項所定奪到鹽法條流,其應屬州府捉獲抵犯之人,便委本州府檢條流科斷訖申奏,別報省司。其屬省院捉到犯鹽之人,干死刑者,即勘情罪申上,候省司指揮。不至極刑者,便委務司準條流決放訖申報!保⿵闹。 三年十月,敕:“漳河已北州府管界,元是官場糶鹽,今后除城郭草市內(nèi),仍舊禁法,其鄉(xiāng)村并許鹽貨通商。逐處有鹼鹵之地,一任人戶煎煉,興販則不得逾越漳河,入不通商地界。”(《文獻通考》:五年,既取江北諸州,唐主奉表入貢,因白帝以江南無鹵田,愿得海陵鹽監(jiān)南屬以贍軍。帝曰:“海陵在江北難以交居,當別有處分。”乃詔歲支鹽二十萬斛以給江南,士卒稍稍歸之。) 周顯德二年正月,世宗謂侍臣曰:“轉(zhuǎn)輸之物,向來皆給斗耗,自晉、漢已來,不與支破。倉廩所納新物,尚除省耗,況水路所般,豈無損折?起今后每石宜與耗一斗! 唐天成三年七月,詔曰:“應三京、鄴都、諸道州府鄉(xiāng)村人戶,自今年七月后,于是秋田苗上,每畝納曲錢五文足陌,一任百姓自造私曲,醞酒供家,其錢隨夏秋征納。其京都及諸道州府縣鎮(zhèn)坊界內(nèi),應逐年買官曲酒戶,便許自造曲,醞酒貨賣。仍取天成二年正月至年終一年逐戶計算都買曲錢數(shù)內(nèi),十分只納二分,以充榷酒錢,便從今年七月后,管數(shù)征納。榷酒戶外,其余諸色人亦許私造酒曲供家,即不得衷私賣酒,如有故違,便即糾察,勒依中等酒戶納榷。其坊村一任沽賣,不在納榷之限!睍r孔循以曲法殺一家于洛陽,或獻此議,以為愛其人,便于國,故行之。 長興元年二月,赦書節(jié)文:“諸道州府人戶,每秋苗一畝上,元征曲錢五文,今后特放二文,只征三文!倍,詔曰:“酒醴所重,曲蘗是須,緣賣價太高,禁條頗峻,士庶因斯而抵犯,刑名由是以滋彰。爰行改革之文,庶息煩苛之政,各隨苗畝,量定稅錢。訪聞數(shù)年已來,雖犯法者稀,而傷民則甚。蓋以亂離日久,貧下戶多,才遇升平,便勤稼穡,各務耕田鑿井,孰能枕曲藉糟,既隨例以均攤,遂抱虛而輸納,漸成雕敝,深可憫傷。況欲致豐財,必除時病,有利之事,方切施行,無名之求,尤宜廢罷,但得日新之理,何辭夕改之嫌。應在京諸道苗畝上所征曲錢等,便從今年夏并放。其曲官中自造,委逐州減舊價一半,于在城撲斷貨賣。除在城居人不得私造外,鄉(xiāng)村人戶或要供家,一任私造!彪废轮,人甚悅之。 周顯德四年七月,詔曰:“諸道州府曲務,今后一依往例,官中禁法賣曲,逐處先置都務,候敕到日,并仰停罷。據(jù)見在曲數(shù),準備貨買,兼據(jù)年計合,使曲數(shù)依時蹋造,候人戶將到價錢,據(jù)數(shù)計曲,不得賒賣抑配與人。

 

舊五代史

  《舊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稱《梁唐晉漢周書》,是由宋太祖詔令編纂的官修史書。薛居正監(jiān)修,盧多遜、扈蒙、張澹、劉兼、李穆、李九齡等同修。書中可參考的史料相當齊備,五代各朝均有實錄。

卷九十九(漢書) 高祖紀上 卷一百(漢書) 高祖紀下
卷一百一(漢書) 隱帝紀上 卷一百二(漢書) 隱帝紀中
卷一百三(漢書) 隱帝紀下 卷一百四(漢書) 列傳一
卷一百五(漢書) 列傳二 卷一百六(漢書) 列傳三
卷一百七(漢書) 列傳四 卷一百八(漢書) 列傳五
卷一百九(漢書) 列傳六 卷一(梁書) 太祖紀一
卷二(梁書) 太祖紀二 卷三(梁書) 太祖紀三
卷四(梁書) 太祖紀四 卷五(梁書) 太祖紀五
卷六(梁書) 太祖紀六 卷七(梁書) 太祖紀七
卷八(梁書) 末帝紀上 卷九(梁書) 末帝紀中
卷十(梁書) 末帝紀下 卷十一(梁書) 列傳一
卷十二(梁書) 列傳二 卷十三(梁書) 列傳三
卷十四(梁書) 列傳四 卷十五(梁書) 列傳五
卷十六(梁書) 列傳六 卷十七(梁書) 列傳七
卷十八(梁書) 列傳八 卷十九(梁書) 列傳九
卷二十(梁書) 列傳十 卷二十一(梁書) 列傳十一
卷二十二(梁書) 列傳十二 卷二十三(梁書) 列傳十三
卷二十四(梁書) 列傳十四 卷二十五(唐書) 武皇紀上
卷二十六(唐書) 武皇紀下 卷二十七(唐書) 莊宗紀一
卷二十八(唐書) 莊宗紀二 卷二十九(唐書) 莊宗紀三
卷三十(唐書) 莊宗紀四 卷三十一(唐書) 莊宗紀五
卷三十二(唐書) 莊宗紀六 卷三十三(唐書) 莊宗紀七
卷三十四(唐書) 莊宗紀八 卷三十五(唐書) 明宗紀一
卷三十六(唐書) 明宗紀二 卷三十七(唐書) 明宗紀三
卷三十八(唐書) 明宗紀四 卷三十九(唐書) 明宗紀五
卷四十(唐書) 明宗紀六 卷四十一(唐書) 明宗紀七
卷四十二(唐書) 明宗紀八 卷四十三(唐書) 明宗紀九
卷四十四(唐書) 明宗紀十 卷四十五(唐書) 閔帝紀
卷四十六(唐書) 末帝紀上 卷四十七(唐書) 末帝紀中
卷四十八(唐書) 末帝紀下 卷四十九(唐書) 列傳一
卷五十(唐書) 列傳二 卷五十一(唐書) 列傳三
卷五十二(唐書) 列傳四 卷五十三(唐書) 列傳五
卷五十四(唐書) 列傳六 卷五十五(唐書) 列傳七
卷五十六(唐書) 列傳八 卷五十七(唐書) 列傳九
卷五十八(唐書) 列傳十 卷五十九(唐書) 列傳十一
卷六十(唐書) 列傳十二 卷六十一(唐書) 列傳十三
卷六十二(唐書) 列傳十四 卷六十三(唐書) 列傳十五
卷六十四(唐書) 列傳十六 卷六十五(唐書) 列傳十七
卷六十六(唐書) 列傳十八 卷六十七(唐書) 列傳十九
卷六十八(唐書) 列傳二十 卷六十九(唐書) 列傳二十一
卷七十(唐書) 列傳二十二 卷七十一(唐書) 列傳二十三
卷七十二(唐書) 列傳二十四 卷七十三(唐書) 列傳二十五
卷七十四(唐書) 列傳二十六 卷七十五(晉書) 高祖紀一
卷七十六(晉書) 高祖紀二 卷七十七(晉書) 高祖紀三
卷七十八(晉書) 高祖紀四 卷七十九(晉書) 高祖紀五
卷八十(晉書) 高祖紀六 卷八十一(晉書) 少帝紀一
卷八十二(晉書) 少帝紀二 卷八十三(晉書) 少帝紀三
卷八十四(晉書) 少帝紀四 卷八十五(晉書) 少帝紀五
卷八十六(晉書) 列傳一 卷八十七(晉書) 列傳二
卷八十八(晉書) 列傳三 卷八十九(晉書) 列傳四
卷九十(晉書) 列傳五 卷九十一(晉書) 列傳六
卷九十二(晉書) 列傳七 卷九十三(晉書) 列傳八
卷九十四(晉書) 列傳九 卷九十五(晉書) 列傳十
卷九十六(晉書) 列傳十一 卷九十七(晉書) 列傳十二
卷九十八(晉書) 列傳十三 卷一百一十(周書) 太祖紀一
卷一百一十一(周書) 太祖紀二 卷一百一十二(周書) 太祖紀三
卷一百一十三(周書) 太祖紀四 卷一百一十四(周書) 世宗紀一
卷一百一十五(周書) 世宗紀二 卷一百一十六(周書) 世宗紀三
卷一百一十七(周書) 世宗紀四 卷一百一十八(周書) 世宗紀五
卷一百一十九(周書) 世宗紀六 卷一百二十(周書) 恭帝紀
卷一百二十一(周書) 列傳一 卷一百二十二(周書) 列傳二
卷一百二十三(周書) 列傳三 卷一百二十四(周書) 列傳四
卷一百二十五(周書) 列傳五 卷一百二十六(周書) 列傳六
卷一百二十七(周書) 列傳七 卷一百二十八(周書) 列傳八
卷一百二十九(周書) 列傳九 卷一百三十(周書) 列傳十
卷一百三十一(周書) 列傳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世襲列傳一
卷一百三十三 世襲列傳二 卷一百三十四 僣偽列傳一
卷一百三十五 僣偽列傳二 卷一百三十六 僣偽列傳三
卷一百三十七 外國列傳一 卷一百三十八 外國列傳二
卷一百三十九 志一 卷一百四十 志二
卷一百四十一 志三 卷一百四十二 志四
卷一百四十三 志五 卷一百四十四 志六
卷一百四十五 志七 卷一百四十六 志八
卷一百四十七 志九 卷一百四十八 志十
卷一百四十九 志十一 卷一百五十 志十二
附錄 進舊五代史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