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舊五代史

 

卷八十四(晉書) 少帝紀四

開運二年夏五月丙申朔,帝御崇元殿受朝,大赦天下。丁酉,以右衛(wèi)上將軍馬萬為左金吾上將軍致仕。戊戌,陜州節(jié)度使宋彥筠移鎮(zhèn)鄧州,澶州節(jié)度使何建移鎮(zhèn)河陽。以左神武統(tǒng)軍潘環(huán)為澶州節(jié)度使,以宣徽北院使李彥韜遙領壽州節(jié)度使兼侍衛(wèi)馬軍都指揮使,以滄州節(jié)度使田武遙領夔州節(jié)度使兼侍衛(wèi)步軍都指揮使。辛亥,白虹貫日。壬子,宰臣桑維翰、劉昫、李崧、和凝并加階爵。禮部尚書竇貞固改刑部尚書,太常寺卿王松改工部尚書。以尚書左丞龍敏為太常卿;以翰林學士承旨、兵部侍郎李慎儀為尚書左丞;以御史中丞張允為兵部侍郎、知制誥,充翰林學士承旨;以左諫議大夫顏衎為御史中丞;(《宋史·顏衎傳》:喪亂之后,朝綱不振,衎執(zhí)憲頗有風采,嘗上言:“才除御史者旋授外藩賓佐,復有以私故細事求假外拜,州郡無參謁之儀,出入失風憲之體,漸恐四方得以輕易,百辟無所準繩。請自今藩鎮(zhèn)幕僚,勿得任臺官;雖親王宰相出鎮(zhèn),亦不得奏充賓佐;非奉制勘事,勿得出京;自余不令厘雜務!痹t惟辟召入幕,余從其請。)以兵部侍郎、宏文館學士、判館事田敏為國子祭酒;以戶部侍郎段希堯為兵部侍郎;以工部侍郎邊蔚為戶部侍郎,依前權知開封府事;以左散騎常侍李式為工部侍郎;以給事中王仁裕為左散騎常侍。甲寅,以華州節(jié)度使趙瑩為開封尹,以皇弟開封尹重睿為秦州節(jié)度使,以宣徽南院使劉繼勛為華州節(jié)度使,以前鄆州節(jié)度使張從恩為晉州節(jié)度使。丙辰,杜威來朝。定州奏,大風雹,北岳廟殿宇樹木悉摧敗之。 六月乙丑朔,帝御崇元殿,百官入閣。監(jiān)修國史劉昫、史官張昭遠等以新修《唐書》紀、志、列傳并目錄凡二百三卷上之。賜器帛有差。癸酉,以恒州節(jié)度使杜威為天雄軍節(jié)度使,充鄴都留守;以鄴都留守馬全節(jié)為恒州節(jié)度使;以翰林學士、金部郎中、知制誥徐臺符為中書舍人;以翰林學士、禮部郎中、知制誥李浣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都官郎中劉溫叟加知制誥;翰林學士、主客員外郎范質改比部郎中、知制誥,并依舊充職;祠部員外郎、知制誥張沆本官充學士;以太常少卿陶穀為中書舍人。(《宋史·陶穀傳》:穀性急率,嘗與兗帥安審信集會,杯酒相失,為審信所奏,時方姑息武臣,穀坐責授太常少卿。嘗上言:“頃蒞西臺,每見臺司詳斷刑獄,少有即時決者。至于閭閻夫婦,小有爭訟,淹滯即時;坊市死亡喪葬,必候臺司判狀;奴婢病亡,亦須檢驗。吏因緣為奸,而邀求不已,經(jīng)旬不獲埋瘞。望申條約,以革其弊!睆闹。俄拜中書舍人。)己亥,以邠州節(jié)度使劉景巖為陜州節(jié)度使。己卯,新授恒州節(jié)度使馬全節(jié)卒,輟朝,贈中書令。壬午,大理卿張仁愿卒,贈秘書監(jiān)。遣刑部尚書竇貞固等分詣寺觀禱雨。己丑,以定州節(jié)度使王周為恒州節(jié)度使,以前易州刺史安審約為定州留后。是月,兩京及州郡十五并奏旱。 秋七月乙未朔,以侍衛(wèi)步軍都指揮使、領夔州節(jié)度使田武為昭義軍節(jié)度使。甲寅,左諫議大夫李元龜奏,請禁止天下僧尼典買院舍,從之。丙辰,前少府監(jiān)李楷貶坊州司戶,坐冒請?zhí)铀览羧艘录Z入己故也。庚申,以前齊州防御使薛可言為延州兵馬留后。 八月甲子朔,日有蝕之。中書舍人陶穀奏,請權廢太常寺二舞郎。從之。丙寅,宰臣和凝罷相,守右仆射。以樞密使馮玉為中書侍郎、平章事,使如故。乙亥,詔:“諸御史今后除準式請假外,不得以細故小事請假離京;除奉制命差推事及按察外,不得以諸雜細務差出!北,以靈州節(jié)度使馮暉為邠州節(jié)度使,加檢校太尉;以前鄜州節(jié)度使丁審琪為左羽林統(tǒng)軍;以前鄜州節(jié)度使郭謹為左神武統(tǒng)軍。西京留司御史臺奏:“新授鄧州節(jié)度使宋彥筠于銀沙灘斬廳頭鄭溫!痹t鞫之,款云:“彥筠出身軍旅,不知事體,不合專擅行法。”詔釋其罪。以工部尚書王松權知貢舉。丁丑,以前晉州節(jié)度使安叔千為右金吾上將軍;以三司副使、給事中李穀為磁州刺史,充北面水陸轉運使。分遣使臣于諸道率馬。戊寅,以左金吾上將軍皇甫立為左衛(wèi)上將軍,以右羽林統(tǒng)軍李懷忠為左武衛(wèi)上將軍。庚辰,新授潞州節(jié)度使田武卒,輟朝,贈太尉。戊子,湖南奏,靜江軍節(jié)度使馬希杲卒。 九月丙申,以西京留守、北面馬步軍都排陣使景延廣為北面行營副招討使。丁酉,以刑部侍郎趙遠為戶部侍郎,以工部侍郎李式為刑部侍郎,以中書舍人盧價為工部侍郎。價久次綸闈,舊例合轉禮部侍郎或御史中丞,宰臣馮玉擬此官,桑維翰以為資望淺,不署狀。無何,維翰休沐數(shù)日,玉獨奏行之,維翰由是不樂,與玉有間矣。己亥,幸繁臺觀馬,遂幸李守貞第。庚子,以晉州節(jié)度使張從恩為潞州節(jié)度使。吏部侍郎張昭遠加階爵,酬修《唐史》之勞也。(《宋史·張昭遠傳》:加金紫階,進爵邑。)戊申,升曹州為節(jié)鎮(zhèn),以威信軍為軍額。詔李守貞率兵屯澶州。己酉,月掩昴宿。以宣徽北院使焦繼勛為宣徽南院使,以內客省使孟承誨為宣徽北院使。壬子,以前太子詹事王居敏為鴻臚卿,李專美為大理卿,以太子賓客致仕馬裔孫為太子詹事。甲寅,移泰州理所于滿城縣。乙卯,詔相州節(jié)度使張彥澤率兵屯恒州。 冬十月戊寅,以河陽節(jié)度使何建為涇州節(jié)度使,以許州節(jié)度使李從溫為河陽節(jié)度使,以前鄭州節(jié)度使石赟為曹州節(jié)度使。庚午,遣使太子賓客羅周岳、使副太子右庶子王延濟冊兩浙節(jié)度使錢宏佐為守太尉。辛未,右金吾衛(wèi)上將軍楊彥詢卒,贈太子太師。丁丑,高麗遣使貢方物。庚辰,以前延州節(jié)度使王令溫為靈州節(jié)度使。庚寅,以邢州兵馬留后劉在明為晉州兵馬留后,以前河陽留后方太為邢州留后。癸巳,升陳州為節(jié)鎮(zhèn),以鎮(zhèn)安軍為軍額。 十一月戊戌,以邠州節(jié)度使馮暉兼侍衛(wèi)步軍都指揮使,充北面行營先鋒馬步軍都指揮使;以權知高麗國事王武為檢校太保、使持節(jié)、玄菟州都督,充大義軍使,封高麗國王。癸卯,日南至,帝御崇元殿受朝賀。戊申,兩浙奏,順化軍節(jié)度使錢鐸卒。甲寅,以壽州節(jié)度使、侍衛(wèi)馬軍都指揮使李彥韜為陳州節(jié)度使,典軍如故。丙申,前商州刺史李俊除名,坐受財枉法也。 十二月乙丑,以兩浙節(jié)度使、吳越國王錢宏佐兼東南面兵馬都元帥。丙寅,以吳越國金馬左廂都指揮使、湖州刺史胡思進遙領虔州昭信軍節(jié)度使,以吳越國金馬右?guī)贾笓]使、明州刺史闞璠遙領宣州寧國軍節(jié)度使,并典軍如故。左羽林統(tǒng)軍丁審琪卒,贈太尉。辛未,以工部侍郎盧價為禮部侍郎,以右散騎常侍、集賢殿學士、判院事司徒詡為工部侍郎,依前充職;以前中書舍人殷鵬為給事中,充樞密直學士;以給事中劉知新為右散騎常侍。乙亥,陜府節(jié)度使劉景巖來朝。丁丑,狩于近郊,獵也。己卯,光祿卿致仕陳元卒于太原。庚辰,命使冊高麗國王王武。癸未,以前兗州節(jié)度使安審信為華州節(jié)度使。丁亥,以樞密使、中書令桑維翰為開封尹;以司空、門下侍郎、平章事劉昫判三司;以左仆射、門下侍郎、平章事李崧為守侍中,充樞密使;以開封尹趙瑩為中書令、宏文館大學士;以宣徽南院使焦繼勛知陜州軍州事。(《宋史·焦繼勛傳》:西人寇邊,朝議發(fā)師致討,繼勛抗疏請行,拜秦州觀察使兼諸蕃水陸轉運使。既至,推恩信,設方略,招誘諸部,相率奉玉帛牛酒乞盟,邊境以安。俄徙知陜州。)己丑,邠州節(jié)度使馮暉準詔來朝。 是歲,帝每遇四方進獻器皿,多以銀于外府易金而入,謂左右曰:“金者貴而且輕,便于人力。”識者以為北遷之兆也。(《宋史·劉濤傳》:少帝奢侈,常以銀易金,廣其器皿。李崧判三司,令上庫金之數(shù)。及崧以原簿校之,少數(shù)千鎰。崧責曰:“帑庫通式,一日不受虛數(shù),毫厘則有重典!睗唬骸班境S袌蟛槐M數(shù),以備宣索。”崧令有司劾濤,濤事迫,以情告樞密使桑維翰,乃止罰一月俸。) 開運三年春正月癸巳朔,帝御崇元殿受朝賀,仗衛(wèi)如式。詔改鑄天下合同印、書詔印、御前印,并以黃金為之。己亥,貝州梁漢璋奏,蕃寇屯聚,將謀入寇。詔符彥卿屯荊州口。(《宋史·符彥卿傳》:再出河朔,彥卿不與,易其行伍,配以羸師數(shù)千戍荊州口。)癸卯,以前華州節(jié)度使劉繼勛為同州節(jié)度使,以陜州節(jié)度使劉景巖為鄧州節(jié)度使。丙午,以宣徽南院使、知陜州事焦繼勛為陜州留后。丁未,刑部員外郎王洧賜自盡,坐私用宮錢經(jīng)營求利故也。右司郎中李知損貶均州司戶,員外置,馳驛發(fā)遣,坐前任度支判官日與解縣榷鹽使王景遇交游借貸故也。己酉,詔侍衛(wèi)親軍副都指揮使李守貞率師巡撫北邊。辛亥,以皇弟秦州節(jié)度使重睿為許州節(jié)度使,以許州節(jié)度使安審琦為兗州節(jié)度使,以兗州節(jié)度使趙在禮為晉昌軍節(jié)度使。癸丑,以涇州節(jié)度使何建為秦州節(jié)度使,以前貝州節(jié)度使史威為涇州節(jié)度使。乙卯,定州奏,契丹入寇。己未,二王后守太仆少卿、襲酅國公楊延壽除名配流威州,終身勿齒。延壽奉命于磁州檢苗,受贓二百余匹,準律當絞,有司以二王后入議,故貸其死。 二月壬戌朔,日有蝕之。詔滑州皇甫遇率兵援糧入易、定等州。甲子,以滄州留后王景為本州節(jié)度使。右仆射和凝逐月別給錢五萬、傔糧芻粟等,優(yōu)舊相也。辛未,魯國大長公主史氏薨,輟朝三日。丙子,光祿卿致仕王宏贄卒,贈太常卿;佞X遣使貢方物。升桂州全義縣為溥州,仍隸桂州,其全義縣改為德昌縣,從湖南馬希范所請也。壬午,以前晉昌軍節(jié)度使安彥威充北面行營副都統(tǒng),以宣徽北院使兼太府卿孟承誨為右武衛(wèi)大將軍充職;是日幸南莊,命臣僚泛舟飲酒,因幸杜威園,醉方歸內。甲申,河陽節(jié)度使李從溫薨,輟朝,贈太師。 三月壬辰朔,以權知河西節(jié)度使張遵古為河西留后。乙未,以御史中丞顏衎為戶部侍郎,以戶部侍郎趙遠為御史中丞。丙申,以邠州節(jié)度使兼侍衛(wèi)步軍都指揮使馮暉為河陽節(jié)度使,以前涇州節(jié)度使李德珫為邠州節(jié)度使。李守貞奏,大軍至衡水。己亥,奏獲鄚州刺史趙思恭。癸卯,奏大軍回至冀州。戶部侍郎顏衎上表,以母老乞解官就養(yǎng)。從之。戊申,以皇子齊州防御使延煦為澶州節(jié)度使。辛亥,密州上言,饑民殍者一千五百。庚申,以瓜州刺史曹元忠為沙州留后。 夏四月辛酉朔,李守貞自北班師到闕。太原奏,吐渾白可久奔歸契丹,諸侯咸有異志。乙亥,宰臣詣寺觀禱雨。曹州奏,部民相次饑死凡三千人。時河南、河北大饑,殍<歹名>甚眾,沂、密、兗、鄆寇盜群起,所在屯聚,剽劫縣邑,吏不能禁。兗州節(jié)度使安審琦出兵捕逐,為賊所敗。戊寅,幸相國寺禱雨。皇子延煦與晉昌軍節(jié)度使趙在禮結婚,令宗正卿石光贊主之。 五月庚寅朔,以兵部郎中劉皞為太府卿。戊戌,以前同州節(jié)度使馮道為鄧州節(jié)度使。定州奏,部民相次擄殺流移,約五千余戶。青州奏,全家殍死者一百一十二戶。沂州奏,淮南遣海州刺史領兵一千五百人,應接賊頭常知及。詔兗州安審琦領兵捕逐。甲辰,以前太子賓客韋勛為太子賓客。兗州安審琦奏,淮賊抽退,賊頭常知及與相次首領武約等并乞歸命。丁未,幸大年莊,游船習射。帝醉甚,賜群官器帛有差,夜分方歸內。戊申,以鄜州留后李殷為定州節(jié)度使。辛亥,詔皇甫遇為北面行營都部署,張彥澤為副,李殷為都監(jiān),領兵赴易、定等州,尋止其行。甲寅,以貝州留后梁漢璋為貝州節(jié)度使,以左神武統(tǒng)軍郭謹為鄜州節(jié)度使。 六月庚申朔,登州奏,文登縣部內有銅佛像四、瓷佛像十,自地踴出。狼山招收指揮使孫方簡叛,據(jù)狼山歸契丹。乙丑,詔諸道不得橫薦官僚,如本處幕府有闕,即得奏薦。丙寅,以前昭義軍節(jié)度使李從敏為河陽節(jié)度使,以河陽節(jié)度使兼侍衛(wèi)步軍都指揮使馮暉為靈州節(jié)度使。壬午,以鄆州節(jié)度使兼侍衛(wèi)親軍都指揮使高行周為宋州節(jié)度使,加兼中書令,充北面行營副都統(tǒng);以宋州節(jié)度使、侍衛(wèi)親軍都指揮使。(案:以下有闕文。)定州奏,蕃寇壓境。詔李守貞為北面行營都部署,滑州皇甫遇為副,相州張彥澤充馬軍都指揮使,定州李殷充步軍都指揮使。 七月壬辰,以禮部尚書王延為刑部尚書,以工部尚書王松為禮部尚書,以太常卿龍敏為工部尚書,以左丞李慎儀為太常卿,以吏部侍郎張昭遠為左丞,以右丞李詳為吏部侍郎,以前義州刺史李玘為右丞。前晉昌軍節(jié)度使安彥威薨,輟朝,贈太師。丙申,兩浙節(jié)度使、吳越國王錢宏佐加守太師,北京留守、河東節(jié)度使、北平王劉知遠加守太尉。滄州奏,蕃寇攻饒安縣。楊劉口河決西岸,水闊四十里。以前鄧州節(jié)度使劉景巖為太子太師致仕。辛亥,宋州谷熟縣河水雨水一概東流,漂沒秋稼。丁巳,大理卿李專美卒。戊午,詔偽清泰朝經(jīng)削奪官爵朱宏昭、馮赟、康義誠、王思同、藥彥稠等,并復其官爵。自夏初至是,河南、河北諸州郡餓死者數(shù)萬人,群盜蜂起,剽略縣鎮(zhèn),霖雨不止,川澤泛漲,損害秋稼。 八月己未朔,以左諫議大夫裴羽為給事中。庚申,李守貞、皇甫遇駐軍定州。辛酉,幸南莊,召從臣宴樂,至暮還宮。詔潞州運糧十三萬赴恒州。癸亥,以右散騎常侍張煦為青州刺史。李守貞奏,大軍至望都縣,相次至長城北,遇敵千余騎,轉斗四十里,斬蕃將嘉哩相公。丁卯,詔班師。庚午,以前亳州防御使邊蔚為戶部侍郎;以刑部侍郎李式為戶部侍郎,充三司副使;以禮部侍郎盧價為刑部侍郎;以樞密直學士、左散騎常侍邊光范為禮部侍郎充職。(《宋史·邊光范傳》:少帝以光范藩邸舊僚,待遇尤厚。因游宴,見光范位翰林學士下,即日拜尚書禮部侍郎、知制誥,充翰林學士,仍直樞密使院。)辛未,以右龍武統(tǒng)軍周密為延州節(jié)度使。癸酉,河東節(jié)度使劉知遠奏,誅吐渾大首領白承福、白鐵匱、赫連海龍等,并夷其族凡四百口,蓋利其孳畜財寶也,人皆冤之。甲戌,以大理少卿劇可久為大理卿。棣州刺史慕容彥超削奪在身官爵,房州安置,坐前任濮州擅出省倉麥及私賣官面,準法處死,太原節(jié)度使劉知遠上表救之,故貸其死。丙戌,靈州馮暉奏,與威州刺史藥元福于威州土橋西一百里遇吐蕃七千余人,大破之,斬首千余級。是月,秦州雨,兩旬不止,鄴都雨水一丈,洛京、鄭州、貝州大水,鄴都、夏津臨清兩縣,餓死民凡三千三百。盜入臨濮、費縣。 秋九月壬辰,鄆州節(jié)度使、侍衛(wèi)親軍都指揮使李守貞加兼侍中,滑州節(jié)度使皇甫遇進封邠國公,相州節(jié)度使張彥澤加檢校太尉。甲午,以權知威武軍節(jié)度使李宏達為檢校太尉、同平章事,充福建節(jié)度使,知閩國事。乙未,前商州刺史李俊賜死,坐與親妹奸及行劍斫殺女使,又殺部曲孫漢榮,強奸其妻,準法棄市,詔賜死于家。己亥,張彥澤奏,破蕃人于定州界,斬首二十余級,追襲百余里,生擒蕃將四人,摘得金耳環(huán)二副進呈。癸卯,太原奏,破契丹于楊武谷,殺七千余人。甲辰,以天策上將軍、江南諸道都統(tǒng)、楚王馬希范兼諸道兵馬都元帥。詔開封府,以霖雨不止,應京城公私僦舍錢放一月。乙巳,詔安審琦率兵赴鄴都,皇甫遇赴相州。丙午,以太子少保楊凝式為太子少傅,以刑部尚書王延為太子少保,前潁州團練使竇貞固為刑部尚書。是月,河南、河北、關西諸州奏,大水霖雨不止,溝河泛濫,水入城郭及損害秋稼。是月,契丹瀛州刺史詐為書與樂壽將軍王巒,愿以本城歸順,且言城中蕃軍不滿千人,請朝廷發(fā)軍襲取之,己為內應。又云:“今秋苦雨,川澤漲溢,自瓦橋已北,水勢無際。契丹已歸本國,若聞南夏有變,地遠阻水,雖欲奔命,無能及也!庇郑瑤n繼有密奏,苦言瀛、鄚可取之狀。先是,前歲中車駕駐于河上,曾遣邊將遺書于幽州趙延壽,勸令歸國,延壽尋有報命,依違而已。是歲三月,復遣鄴都杜威致書于延壽,且述朝旨,啖以厚利,仍遣洺州軍將趙行實赍書而往,潛申款密。行實曾事延壽,故遣之。七月,行實自燕回,得延壽書,且言:“久陷邊庭,愿歸中國,乞發(fā)大將遣接,即拔身南去!睌⒅聭┣,辭旨綿密,時朝廷欣然從之,復遣趙行實計會延壽大軍應接之所。有瀛州大將遣所親赍蠟書至闕下,告云欲謀翻變,以本城歸命。未幾,會彼有告變者,事不果就。至是,瀛州守將劉延祚受契丹之命,詐輸誠款,以誘我軍,國家深以為信,遂有出師之議。

 

舊五代史

  《舊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稱《梁唐晉漢周書》,是由宋太祖詔令編纂的官修史書。薛居正監(jiān)修,盧多遜、扈蒙、張澹、劉兼、李穆、李九齡等同修。書中可參考的史料相當齊備,五代各朝均有實錄。

卷九十九(漢書) 高祖紀上 卷一百(漢書) 高祖紀下
卷一百一(漢書) 隱帝紀上 卷一百二(漢書) 隱帝紀中
卷一百三(漢書) 隱帝紀下 卷一百四(漢書) 列傳一
卷一百五(漢書) 列傳二 卷一百六(漢書) 列傳三
卷一百七(漢書) 列傳四 卷一百八(漢書) 列傳五
卷一百九(漢書) 列傳六 卷一(梁書) 太祖紀一
卷二(梁書) 太祖紀二 卷三(梁書) 太祖紀三
卷四(梁書) 太祖紀四 卷五(梁書) 太祖紀五
卷六(梁書) 太祖紀六 卷七(梁書) 太祖紀七
卷八(梁書) 末帝紀上 卷九(梁書) 末帝紀中
卷十(梁書) 末帝紀下 卷十一(梁書) 列傳一
卷十二(梁書) 列傳二 卷十三(梁書) 列傳三
卷十四(梁書) 列傳四 卷十五(梁書) 列傳五
卷十六(梁書) 列傳六 卷十七(梁書) 列傳七
卷十八(梁書) 列傳八 卷十九(梁書) 列傳九
卷二十(梁書) 列傳十 卷二十一(梁書) 列傳十一
卷二十二(梁書) 列傳十二 卷二十三(梁書) 列傳十三
卷二十四(梁書) 列傳十四 卷二十五(唐書) 武皇紀上
卷二十六(唐書) 武皇紀下 卷二十七(唐書) 莊宗紀一
卷二十八(唐書) 莊宗紀二 卷二十九(唐書) 莊宗紀三
卷三十(唐書) 莊宗紀四 卷三十一(唐書) 莊宗紀五
卷三十二(唐書) 莊宗紀六 卷三十三(唐書) 莊宗紀七
卷三十四(唐書) 莊宗紀八 卷三十五(唐書) 明宗紀一
卷三十六(唐書) 明宗紀二 卷三十七(唐書) 明宗紀三
卷三十八(唐書) 明宗紀四 卷三十九(唐書) 明宗紀五
卷四十(唐書) 明宗紀六 卷四十一(唐書) 明宗紀七
卷四十二(唐書) 明宗紀八 卷四十三(唐書) 明宗紀九
卷四十四(唐書) 明宗紀十 卷四十五(唐書) 閔帝紀
卷四十六(唐書) 末帝紀上 卷四十七(唐書) 末帝紀中
卷四十八(唐書) 末帝紀下 卷四十九(唐書) 列傳一
卷五十(唐書) 列傳二 卷五十一(唐書) 列傳三
卷五十二(唐書) 列傳四 卷五十三(唐書) 列傳五
卷五十四(唐書) 列傳六 卷五十五(唐書) 列傳七
卷五十六(唐書) 列傳八 卷五十七(唐書) 列傳九
卷五十八(唐書) 列傳十 卷五十九(唐書) 列傳十一
卷六十(唐書) 列傳十二 卷六十一(唐書) 列傳十三
卷六十二(唐書) 列傳十四 卷六十三(唐書) 列傳十五
卷六十四(唐書) 列傳十六 卷六十五(唐書) 列傳十七
卷六十六(唐書) 列傳十八 卷六十七(唐書) 列傳十九
卷六十八(唐書) 列傳二十 卷六十九(唐書) 列傳二十一
卷七十(唐書) 列傳二十二 卷七十一(唐書) 列傳二十三
卷七十二(唐書) 列傳二十四 卷七十三(唐書) 列傳二十五
卷七十四(唐書) 列傳二十六 卷七十五(晉書) 高祖紀一
卷七十六(晉書) 高祖紀二 卷七十七(晉書) 高祖紀三
卷七十八(晉書) 高祖紀四 卷七十九(晉書) 高祖紀五
卷八十(晉書) 高祖紀六 卷八十一(晉書) 少帝紀一
卷八十二(晉書) 少帝紀二 卷八十三(晉書) 少帝紀三
卷八十四(晉書) 少帝紀四 卷八十五(晉書) 少帝紀五
卷八十六(晉書) 列傳一 卷八十七(晉書) 列傳二
卷八十八(晉書) 列傳三 卷八十九(晉書) 列傳四
卷九十(晉書) 列傳五 卷九十一(晉書) 列傳六
卷九十二(晉書) 列傳七 卷九十三(晉書) 列傳八
卷九十四(晉書) 列傳九 卷九十五(晉書) 列傳十
卷九十六(晉書) 列傳十一 卷九十七(晉書) 列傳十二
卷九十八(晉書) 列傳十三 卷一百一十(周書) 太祖紀一
卷一百一十一(周書) 太祖紀二 卷一百一十二(周書) 太祖紀三
卷一百一十三(周書) 太祖紀四 卷一百一十四(周書) 世宗紀一
卷一百一十五(周書) 世宗紀二 卷一百一十六(周書) 世宗紀三
卷一百一十七(周書) 世宗紀四 卷一百一十八(周書) 世宗紀五
卷一百一十九(周書) 世宗紀六 卷一百二十(周書) 恭帝紀
卷一百二十一(周書) 列傳一 卷一百二十二(周書) 列傳二
卷一百二十三(周書) 列傳三 卷一百二十四(周書) 列傳四
卷一百二十五(周書) 列傳五 卷一百二十六(周書) 列傳六
卷一百二十七(周書) 列傳七 卷一百二十八(周書) 列傳八
卷一百二十九(周書) 列傳九 卷一百三十(周書) 列傳十
卷一百三十一(周書) 列傳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世襲列傳一
卷一百三十三 世襲列傳二 卷一百三十四 僣偽列傳一
卷一百三十五 僣偽列傳二 卷一百三十六 僣偽列傳三
卷一百三十七 外國列傳一 卷一百三十八 外國列傳二
卷一百三十九 志一 卷一百四十 志二
卷一百四十一 志三 卷一百四十二 志四
卷一百四十三 志五 卷一百四十四 志六
卷一百四十五 志七 卷一百四十六 志八
卷一百四十七 志九 卷一百四十八 志十
卷一百四十九 志十一 卷一百五十 志十二
附錄 進舊五代史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