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四在线播放免费观看中文版视频, 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忘忧草视频在线播放免费观看黄片下载,超碰人人爽爽人人爽人人,中国一级A片AAA片,欧美老妇肥熟高清,久久精品最新免费国产成人,久久人人97超碰CaOPOren

首頁 | 注冊(cè)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jī)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qǐng)先核實(shí)! 宋書

 

卷九十七 列傳第五十七

◎夷蠻 南夷、西南夷,大抵在交州之南及西南,居大海中洲上,相去或三五千里,遠(yuǎn)者二三萬里,乘舶舉帆,道里不可詳知。外國諸夷雖言里數(shù),非定實(shí)也。 南夷林邑國,高祖永初二年,林邑王范陽邁遣使貢獻(xiàn),即加除授。太祖元嘉初,侵暴日南、九德諸郡,交州刺史杜弘文建牙聚眾欲討之,聞?dòng)写酥埂F吣,陽邁遣使自陳與交州不睦,求蒙恕宥。八年,又遣樓船百余寇九德,入四會(huì)浦口,交州刺史阮彌之遣隊(duì)主相道生三千人赴討,攻區(qū)粟城不克,引還。林邑欲伐交州,借兵于扶南王,扶南不從。十年,陽邁遣使上表獻(xiàn)方物,求領(lǐng)交州,詔答以道遠(yuǎn),不許。十二、十五、十六、十八年,頻遣貢獻(xiàn),而寇盜不已,所貢亦陋薄。 太祖忿其違傲,二十三年,使龍?bào)J將軍、交州刺史檀和之伐之,遣太尉府振武將軍宗愨受和之節(jié)度。和之遣府司馬蕭景憲為前鋒,愨仍領(lǐng)景憲軍副。陽邁聞將見討,遣使上表,求還所略日南民戶,奉獻(xiàn)國珍。太祖詔和之:“陽邁果有款誠,許其歸順。”其年二月,軍至朱梧戍,遣府戶曹參軍日南太守姜仲基、前部賊曹參軍蟜弘民隨傳詔畢愿、高精奴等宣揚(yáng)恩旨,陽邁執(zhí)仲基、精奴等二十八人,遣弘民反命,外言歸款,猜防愈嚴(yán)。景憲等乃進(jìn)軍向區(qū)粟城,陽邁遣大帥范扶龍大戍區(qū)粟,又遣水步軍徑至。景憲破其外救,盡銳致城。五月,克之,斬扶龍大首,獲金銀雜物不可勝計(jì)。乘勝追討,即克林邑,陽邁父子并挺身奔逃,所獲珍異,皆是未名之寶。上嘉將帥之功,詔曰:“林邑介恃遐險(xiǎn),久稽王誅。龍?bào)J將軍、交州刺史檀和之忠果到列,思略經(jīng)濟(jì),稟命致討,萬里推鋒,法命肅齊,文武畢力,潔己奉公,以身率下,故能立勛海外,震服殊俗。宜加褒飾,參管近侍,可黃門侍郎,領(lǐng)越騎校尉、行建武將軍。龍?bào)J司馬蕭景憲協(xié)贊軍首,勤捷顯著,總勒前驅(qū),克殄巢穴,必能威服荒夷,撫懷民庶?沙止(jié)、督交州、廣州之郁林、寧浦二郡諸軍事、建威將軍、交州刺史。龍?bào)J司馬童林之、九真太守傅蔚祖戰(zhàn)死,并贈(zèng)給事中! 世祖孝建二年,林邑又遣長史范龍跋奉使貢獻(xiàn),除龍跋揚(yáng)武將軍。大明二年,林邑王范神成又遣長史范流奉表獻(xiàn)金銀器及香布諸物。太宗泰豫元年,又遣使獻(xiàn)方物。初,檀和之被征至豫章,值豫章民胡誕世等反,因討平之,并論林邑功,封云杜縣子,食邑四百戶。和之,高平金鄉(xiāng)人,檀憑子也。太祖元嘉二十七年,自太子左衛(wèi)率為世祖鎮(zhèn)軍司馬、輔國將軍、彭城太守。元兇弒立,以為西中郎將、雍州刺史。世祖入討,加輔國將軍,統(tǒng)豫州戍事,因出南奔。世祖即位,以為右衛(wèi)將軍。孝建二年,除輔國將軍、豫州刺史,不行,復(fù)為右衛(wèi),加散騎常侍。三年,出為南兗州刺史,坐酣飲黷貨,迎獄中女子入內(nèi),免官禁錮。其年卒,追贈(zèng)左將軍。謚曰襄子。 廣州諸山并俚、獠,種類繁熾,前后屢為侵暴,歷世患苦之。世祖大明中,合浦大帥陳檀歸順,拜龍?bào)J將軍。四年,檀表乞官軍征討未附,乃以檀為高興太守,將軍如故。遣前朱提太守費(fèi)沈、龍?bào)J將軍武期率眾南伐,并通朱崖道,并無功,輒殺檀而反,沈下獄死。 扶南國,太祖元嘉十一、十二、十五年,國王持黎跋摩遣使奉獻(xiàn)。 西南夷訶羅駝國,元嘉七年,遣使奉表曰: 伏承圣主,信重三寶,興立塔寺,周滿國界。城郭莊嚴(yán),清凈無穢,四衢交通,廣博平坦。臺(tái)殿羅列,狀若眾山,莊嚴(yán)微妙,猶如天宮。圣王出時(shí),四兵具足,導(dǎo)從無數(shù),以為守衛(wèi)。都人士女,麗服光飾,市廛豐富,珍賄無量,王法清整,無相侵奪。學(xué)徒游集,三乘競進(jìn),敷演正法,云布雨潤。四海流通,萬國交會(huì),長江眇漫,清凈深廣,有生咸資,莫能銷穢,陰陽調(diào)和,災(zāi)厲不行。誰有斯美,大宋揚(yáng)都,圣王無倫,臨覆上國。有大慈悲,子育萬物,平等忍辱,怨親無二,濟(jì)乏周窮,無所藏積,靡不照達(dá),如日之明,無不受樂,猶如凈月。宰輔賢良,群臣貞潔,盡忠奉主,心無異想。 伏惟皇帝,是我真主。臣是訶羅駝國王,名曰堅(jiān)鎧,今敬稽首圣王足下,惟愿大王知我此心久矣,非適今也。山海阻遠(yuǎn),無緣自達(dá),今故遣使,表此丹誠。所遣二人,一名毗紉,一名婆田,今到天子足下。堅(jiān)鎧微蔑,誰能知者,是故今遣二人,表此微心,此情既果,雖死猶生。仰惟大國,藩守曠遠(yuǎn),我即邊方藩守之一。上國臣民,普蒙慈澤,愿垂恩逮,等彼仆臣。臣國先時(shí)人眾殷盛,不為諸國所見陵迫,今轉(zhuǎn)衰弱,鄰國競侵。伏愿圣王,遠(yuǎn)垂覆護(hù),并市易往反,不為禁閉。若見哀念,愿時(shí)遣還,令此諸國,不見輕侮,亦令大王名聲普聞,扶危救弱,正是今日。今遣二人,是臣同心,有所宣啟,誠實(shí)可信。愿敕廣州時(shí)遣舶還,不令所在有所陵奪。愿自今以后,賜年年奉使。今奉微物,愿垂哀納。 呵羅單國,治阇婆洲。元嘉七年,遣使獻(xiàn)金剛指钚、赤鸚鵡鳥、天竺國白壘古貝、葉波國古貝等物。十年,呵羅單國王毗沙跋摩奉表曰: 常勝天子陛下:諸佛世尊,常樂安隱,三達(dá)六通,為世間道,是名如來,應(yīng)供正覺,遺形舍利,造諸塔像,莊嚴(yán)國土,如須彌山,村邑聚落,次第羅匝,城郭館宇,如忉利天宮,宮殿高廣,樓閣莊嚴(yán),四兵具足,能伏怨敵,國土豐樂,無諸患難。奉承先王,正法治化,人民良善,慶無不利,處雪山陰,雪水流注,百川洋溢,八味清凈,周匝屈曲,順趣大海,一切眾生,咸得受用。于諸國土,殊勝第一,是名震旦,大宋揚(yáng)都,承嗣常勝大王之業(yè),德合天心,仁蔭四海,圣智周備,化無不順,雖人是天,護(hù)世降生,功德寶藏,大悲救世,為我尊主常勝天子。是故至誠五體敬禮。呵羅單國王毗沙跋摩稽首問訊。 其后為子所纂奪。十三年,又上表曰: 大吉天子足下:離淫怒癡,哀愍群生,想好具足,天龍神等,恭敬供養(yǎng),世尊威德,身光明照,如水中月,如日初囗間自豪,普照十方,其白如雪,亦如月光,清凈如華,顏色照耀,威儀殊勝,諸天龍神之所恭敬,以正法寶,梵行眾僧,莊嚴(yán)國土,人民熾盛,安隱快樂。城閣高峻,如乾他山,眾多勇士,守護(hù)此城,樓閣莊嚴(yán),道巷平正,著種種衣,猶如天服,于一切國,為最殊勝吉。揚(yáng)州城無憂天主,愍念群生,安樂民人,律儀清凈,慈心深廣,正法治化,共養(yǎng)三寶,名稱遠(yuǎn)至,一切并聞。民人樂見,如月初生,譬如梵王,世界之主,一切人天,恭敬作禮。呵羅單跋摩以頂禮足,猶如現(xiàn)前,以體布地,如殿陛道,供養(yǎng)恭敬,如奉世尊,以頂著地,曲躬問訊。 忝承先業(yè),嘉慶無量,忽為惡子所見爭奪,遂失本國。今唯一心歸誠天子,以自存命。今遣毗紉問訊大家,意欲自往,歸誠宣訴,復(fù)畏大海,風(fēng)波不達(dá)。今命得存,亦由毗紉此人忠志,其恩難報(bào)。此是大家國,今為惡子所奪,而見驅(qū)擯,意頗忿惋,規(guī)欲雪復(fù)。伏愿大家聽毗紉買諸鎧仗袍襖及馬,愿為料理毗紉使得時(shí)還。前遣阇邪仙婆羅訶,蒙大家厚賜,悉惡子奪去,啟大家使知。今奉薄獻(xiàn),愿垂納受。 此后又遣使。二十六年,太祖詔曰:“訶羅單、{般女}皇、{般女}達(dá)三國,頻越遐海,款化納貢,遠(yuǎn)誠宜甄,可并加除授!蹦饲彩共呙唬骸拔┤昴搅x款化,效誠荒遐,恩之所洽,殊遠(yuǎn)必甄,用敷典章,顯茲策授。爾其欽奉凝命,永固厥職,可不慎歟。”二十九年,又遣長史{般女}和沙彌獻(xiàn)方物。 {般女}皇國,元嘉二十六年,國王舍利{般女}羅跋摩遣使獻(xiàn)方物四十一種,太祖策命之為{般女}皇國王曰:“惟爾仰政邊城,率貢來庭,皇澤凱被,無幽不洽。宜班典策,授茲嘉命。爾其祗順禮度,式保厥終,可不慎歟!倍四辏瑥(fù)貢獻(xiàn)。世祖孝建三年,又遣長史竺那{般女}智奉表獻(xiàn)方物。以那{般女}智為振威將軍。大明三年,獻(xiàn)赤白鸚鵡。大明八年、太宗泰始二年,又遣使貢獻(xiàn)。太宗以其長史竺須羅達(dá)、前長史振威將軍竺那{般女}智并為龍?bào)J將軍。 {般女}達(dá)國,元嘉二十六年,國王舍利不陵伽跋摩遣使獻(xiàn)方物。太祖策命之為婆婆達(dá)國王曰:“惟爾仰化懷誠,馳慕聲教,皇風(fēng)遐暨,荒服來款,是用加茲顯策,式甄義順。爾其祗順憲典,永終休福,可不慎歟!倍辍⒍四,復(fù)遣使獻(xiàn)方物。 阇婆婆達(dá)國,元嘉十二年,國王師黎婆達(dá)駝阿羅跋摩遣使奉表曰: 宋國大主大吉天子足下:敬禮一切種智安隱,天人師降伏四魔,成等正覺,轉(zhuǎn)尊法輪,度脫眾生,教化已周,入于涅盤,舍利流布,起無量塔,眾寶莊嚴(yán),如須彌山,經(jīng)法流布,如日照明,無量凈僧,猶如列宿。國界廣大,民人眾多,宮殿城郭,如忉利天宮。名大宋揚(yáng)州大國大吉天子,安處其中,紹繼先圣,王有四海,閻浮提內(nèi),莫不來服。悉以茲水,普飲一切,我雖在遠(yuǎn),亦沾靈潤,是以雖隔巨海,常遙臣屬,愿照至誠,垂哀納受。若蒙聽許,當(dāng)年遣信,若有所須,惟命是獻(xiàn),伏愿信受,不生異想。今遣使主佛大駝婆、副使葛抵奉宣微誠,稽首敬禮大吉天子足下,駝婆所啟,愿見信受,諸有所請(qǐng),唯愿賜聽。今奉微物,以表微心。 師子國,元嘉五年,國王剎利摩訶南奉表曰: 謹(jǐn)白大宋明主,雖山海殊隔,而音信時(shí)通。伏承皇帝道德高遠(yuǎn),覆載同于天地,明照齊乎日月,四海之外,無往不伏,方國諸王,莫不遣信奉獻(xiàn),以表歸德之誠;蚍汉H,陸行千日,畏威懷德,無遠(yuǎn)不至。我先王以來,唯以修德為正,不嚴(yán)而治,奉事三寶,道濟(jì)天下,欣人為善,慶若在己,欲與天子共弘正法,以度難化。故托四道人遣二白衣送牙臺(tái)像以為信誓,信還,愿垂音告。 至十二年,又復(fù)遣使奉獻(xiàn)。 天竺迦毗黎國,元嘉五年,國王月愛遣使奉表曰: 伏聞彼國,據(jù)江傍海,山川周固,眾妙悉備,莊嚴(yán)清凈,猶如化城,宮殿莊嚴(yán),街巷平坦,人民充滿,歡娛安樂。圣王出游,四海隨從,圣明仁愛,不害眾生,萬邦歸仰,國富如海。國中眾生,奉順正法,大王仁圣,化之以道,慈施群生,無所遺惜。帝修凈戒,軌道不及,無上法船,濟(jì)諸沈溺,群僚百官,受樂無怨,諸天擁護(hù),萬神侍衛(wèi),天魔降伏,莫不歸化。王身莊嚴(yán),如日初出,仁澤普潤,猶如大云,圣賢承業(yè),如日月天,于彼真丹,最為殊勝。 臣之所住,名迦毗河,東際于海,其城四邊,悉紫紺石,首羅天護(hù),令國安隱。國王相承,未嘗斷絕,國中人民,率皆修善,諸國來集,共遵道法,諸寺舍子,皆七寶形像,眾妙供具,如先王法。臣自修檢,不犯道禁,臣名月愛,棄世王種。 惟愿大王圣體和善,群臣百官,悉自安隱。今以此國群臣吏民,山川珍寶,一切歸屬,五體歸誠大王足下。山海遐隔,無由朝覲,宗仰之至,遣使下承。使主父名天魔悉達(dá),使主名尼駝達(dá),此人由來良善忠信,是故今遣奉使表誠。大王若有所須,珍奇異物,悉當(dāng)奉送,此之境土,便是王國,王之法令,治國善道,悉當(dāng)承用。愿二國信使往來不絕,此反使還,愿賜一使,具宣圣命,備敕所宜?钪林\,望不空反,所白如是,愿加哀愍。 奉獻(xiàn)金剛指環(huán)、摩勒金環(huán)諸寶物、赤白鸚鵡各一頭。太宗泰始二年,又遣使貢獻(xiàn),以其使主竺扶大、竺阿彌并為建威將軍。 元嘉十八年,蘇摩黎國王那鄰那羅跋摩遣使獻(xiàn)方物。世祖孝建二年,斤駝利國王釋婆羅那鄰駝遣長史竺留駝及多獻(xiàn)金銀寶器。后廢帝元徽元年,婆黎國遣使貢獻(xiàn)。凡此諸國,皆事佛道。 佛道自后漢明帝,法始東流,自此以來,其教稍廣,自帝王至于民庶,莫不歸心。經(jīng)誥充積,訓(xùn)義深遠(yuǎn),別為一家之學(xué)焉。元嘉十二年,丹陽尹蕭摩之奏曰:“佛化被于中國,已歷四代,形像塔寺,所在千數(shù),進(jìn)可以擊心,退足以招勸。而自頃以來,情敬浮末,不以精誠為至,更以奢競為重。舊宇頹弛,曾莫之修,而各務(wù)造新,以相姱尚。甲第顯宅,于茲殆盡,材竹銅彩,糜損無極,無關(guān)神祗,有累人事。建中越制,宜加裁檢,不為之防,流道未息。請(qǐng)自今以后,有欲鑄銅像者,悉詣臺(tái)自聞;興造塔寺精舍,皆先詣在所二千石通辭,郡依事列言本州;須許報(bào),然后就功。其有輒造寺舍者,皆依不承用詔書律,銅宅林苑,悉沒入官!痹t可。又沙汰沙門,罷道者數(shù)百人。 世祖大明二年,有曇標(biāo)道人與羌人高阇謀反,上因是下詔曰:“佛法訛替,沙門混雜,未足扶濟(jì)鴻教,而專成逋藪。加奸心頻發(fā),兇狀屢聞,敗亂風(fēng)俗,人神交怨?筛端,精加沙汰,后有違犯,嚴(yán)加誅坐!庇谑窃O(shè)諸條禁,自非戒行精苦,并使還俗。而諸寺尼出入宮掖,交關(guān)妃后,此制竟不能行。 先是,晉世庾冰始創(chuàng)議,欲使沙門敬王者,后桓玄復(fù)述其義,并不果行。大明六年,世祖使有司奏曰:“臣聞邃宇崇居,非期宏峻,拳跪盤伏,非止敬恭,將以施張四維,締制八宇。故雖儒法枝派,名墨條分,至于崇親嚴(yán)上,厥由靡爽。唯浮圖為教,逖自龍堆,反經(jīng)提傳,訓(xùn)遐事遠(yuǎn),練生瑩識(shí),恒俗稱難,宗旨緬謝,微言淪隔,拘文蔽道,在末彌扇。遂乃陵越典度,偃倨尊戚,失隨方之眇跡,迷制化之淵義。夫佛法以謙儉自牧,忠虔為道,不輕比丘,遭道人斯拜,目連桑門,過長則禮,寧有屈膝四輩,而簡禮二親,稽顙耆臘,而直體萬乘者哉。故咸康創(chuàng)議,元興載述,而事屈偏黨,道挫余分。今鴻源遙洗,群流仰鏡,九仙盡寶,百神聳職,而畿輦之內(nèi),舍弗臣之氓,陛席之間,延抗體之客,懼非所以澄一風(fēng)范,詳示景則者也。臣等參議,以為沙門接見,比當(dāng)盡虔禮敬之容,依其本俗,則朝徽有序,乘方兼遂矣!痹t可。前廢帝初,復(fù)舊。 世祖寵姬殷貴妃薨,為之立寺,貴妃子子鸞封新安王,故以新安為寺號(hào)。前廢帝殺子鸞,乃毀廢新安寺,驅(qū)斥僧徒,尋又毀中興、天寶諸寺。太宗定亂,下令曰:“先帝建中興及新安諸寺,所以長世垂范,弘宣盛化。頃遇昏虐,法像殘毀,師徒奔迸,甚以矜懷。妙訓(xùn)淵謨,有扶名教?烧屑f僧,普各還本,并使材官,隨宜修復(fù)! 宋世名僧有道生。道生,彭城人也。父為廣戚令。生出家為沙門法大弟子。幼而聰悟,年十五,便能講經(jīng)。及長,有異解,立頓悟義,時(shí)人推服之。元嘉十一年,卒于廬山。沙門慧琳為之誄。 慧琳者,秦郡秦縣人,姓劉氏。少出家,住冶城寺,有才章,兼外內(nèi)之學(xué),為廬陵王義真所知。嘗著《均善論》,其詞曰: 有白學(xué)先生,以為中國圣人,經(jīng)綸百世,其德弘矣,智周萬變,天人之理盡矣;道無隱旨,教罔遺筌,聰睿迪哲,何負(fù)于殊論哉。有黑學(xué)道士陋之,謂不照幽冥之途,弗及來生之化,雖尚虛心,未能虛事,不逮西域之深也。于是白學(xué)訪其所以不逮云爾。 白曰:“釋氏所論之空,與老氏所言之空,無同異乎?”黑曰:“異。釋氏即物為空,空物為一。老氏有無兩行,空有為異,安得同乎!”白曰:“釋氏空物,物信空邪?”黑曰:“然。空又空,不翅于空矣!卑自唬骸叭齼x靈長于宇宙,萬品盈生于天地,孰是空哉?”黑曰:“空其自性之有,不害因假之體也。今構(gòu)群材以成大廈,罔專寢之實(shí),積一毫以致合抱,無檀木之體,有生莫俄頃之留,泰山蔑累息之固,興滅無常,因緣無主,所空在于性理,所難據(jù)于事用,吾以為誤矣。”白曰:“所言實(shí)相,空者其如是乎?”黑曰:“然。”白曰:“浮變之理,交于目前,視聽者之所同了邪?解之以登道場(chǎng),重之以輕異學(xué),誠未見其淵深!焙诎祝骸八估砣艚,求之實(shí)遠(yuǎn)。夫情之所重者虛,事之可重者實(shí)。今虛其真實(shí),離其浮偽,愛欲之惑,不得不去。愛去而道場(chǎng)不登者,吾不知所以相曉也!卑自唬骸敖裎龊揽諛洌瑹o囗乘蔭之茂,離材虛室,不損輪奐之美,明無常增其悽蔭之情,陳若偏篤其競辰之慮。貝錦以繁采發(fā)輝,和羹以鹽梅致旨,齊侯追爽鳩之樂,燕王無延年之術(shù),恐和合之辯,危脆之教,正足戀其嗜好之欲,無以傾其愛競之惑也。”黑曰:“斯固理絕于諸華,墳素莫之及也!卑自唬骸吧礁呃郾爸o,川樹積小之詠,舟壑火傳之談,堅(jiān)白唐肆之論,蓋盈于中國矣,非理之奧,故不舉以為教本耳。子固以遺情遺累,虛心為道,而據(jù)事剖析者,更由指掌之間乎!”黑曰:“周、孔為教,正及一世,不見來生無窮之緣,積善不過子孫之慶,累惡不過余殃之罰,報(bào)效止于榮祿,誅責(zé)極于窮賤,視聽之外,冥然不知,良可悲矣。釋迦關(guān)無窮之業(yè),拔重關(guān)之險(xiǎn),陶方寸之慮,宇宙不足盈其明,設(shè)一慈之救,群生不足勝其化,敘地獄則民懼其罪,敷天堂則物歡其福,指泥洹以長歸,乘法身以遐覽,神變無不周,靈澤靡不覃,先覺翻翔于上世,后悟騰翥而不紹,坎井之局,何以識(shí)大方之家乎!”白曰:“固能大其言矣,今效神光無徑寸之明,驗(yàn)靈變罔纖介之異,勤誠者不睹善救之貌,篤學(xué)者弗克陵虛之實(shí),徒稱無量之壽,孰見期頤之叟,咨嗟金剛之固,安覿不朽之質(zhì)。茍于事不符,宜尋立言之指,遺其所寄之說也。且要天堂以就善,曷若服義而蹈道,懼地獄以敕身,孰與從理以端心。禮拜以求免罪,不由祗肅之意,施一以徼百倍,弗乘無吝之情。美泥洹之樂,生耽逸之慮,贊法身之妙,肇好奇之心,近欲未弭,遠(yuǎn)利又興,雖言菩薩無欲,群生固以有欲矣。甫救交敝之氓,永開利競之俗,澄神反道,其可得乎?”黑曰:“不然。若不示以來生之欲,何以權(quán)其當(dāng)生之滯。物情不能頓至,故積漸以誘之。奪此俄頃,要彼無窮,若弗勤春稼,秋墻何期。端坐井底,而息意庶慮者,長淪于九泉之下矣!卑自唬骸爱愒!何所務(wù)之乖也。道在無欲,而以有欲要之,北行求郢,西征索越,方長迷于幽都,永謬滯于昧谷。遼遼閩、楚,其可見乎!所謂積漸者,日損之謂也。當(dāng)先遺其所輕,然后忘其所重,使利欲日去,淳白自生耳。豈得以少要多,以粗易妙,俯仰之間,非利不動(dòng),利之所蕩,其有極哉!乃丹青眩媚彩之目,土木夸好壯之心,興糜費(fèi)之道,單九服之財(cái),樹無用之事,割群生之急,致營造之計(jì),成私樹之權(quán),務(wù)權(quán)化之業(yè),結(jié)師黨之勢(shì),苦節(jié)以要厲精之譽(yù),護(hù)法以展陵競之情,悲矣!夫道其安寄乎?是以周、孔敦俗,弗關(guān)視聽之外;老、莊陶風(fēng),謹(jǐn)守性分而已!焙谠唬骸叭伪居谌柿x,盜跖資于五善,圣跡之敝,豈有內(nèi)外。且黃、老之家,符章之偽,水祝之誣,不可勝論。子安于彼,駭于此,玩于濁水,違于清淵耳!卑自唬骸坝雄E不能不敝,有術(shù)不能無偽,此乃圣人所以桎梏也。今所惜在作法于貪,遂以成俗,不正其敝,反以為高耳。至若淫妄之徒,世自近鄙,源流蔑然,因不足論。”黑曰:“釋氏之教,專救夷俗,便無取于諸華邪?”白曰:“曷為其然。為則開端,宜懷屬緒,愛物去殺,尚施周人,息心遺榮華之愿,大士布兼濟(jì)之念,仁義玄一者,何以尚之。惜乎幽旨不亮,末流為累耳。”黑曰:“子之論善殆同矣,便事盡于生乎?”白曰:“幽冥之理,固不極于人事矣。周、孔疑而不辨,釋迦辨而不實(shí),將宜廢其顯晦之跡,存其所要之旨。請(qǐng)嘗言之。夫道之以仁義者,服理以從化;帥之以勸戒者,循利而遷善。故甘辭興于有欲,而滅于悟理,淡說行于天解,而息于貪偽。是以示來生者,蔽虧于道、釋不得已,杜幽暗者,冥符于姬、孔閉其兌。由斯論之,言之者未必遠(yuǎn),知之者未必得,不知者未必失,但知六度與五教并行,信順與慈悲齊立耳。殊涂而同歸者,不得守其發(fā)輪之轍也! 論行于世。舊僧謂其貶黜釋氏,欲加擯斥。太祖見論賞之,元嘉中,遂參權(quán)要,朝廷大事,皆與議焉。賓客輻湊,門車常有數(shù)十兩,四方贈(zèng)賂相系,勢(shì)傾一時(shí)。注《孝經(jīng)》及《莊子逍遙篇》、文論,傳于世。 又有慧嚴(yán)、慧議道人,并住東安寺,學(xué)行精整,為道俗所推。時(shí)斗場(chǎng)寺多禪僧,京師為之語曰:“斗場(chǎng)禪師窟,東安談義林!笔雷娲竺魉哪辏谥信d寺設(shè)齋。有一異僧,眾莫之識(shí),問其名,答言名明慧,從天安寺來,忽然不見。天下無此寺名,乃改中興曰天安寺。大明中,外國沙門摩訶衍苦節(jié)有精理,于京都多出新經(jīng),《勝鬘經(jīng)》尤見重內(nèi)學(xué)。 東夷高句驪國,今治漢之遼東郡。高句驪王高璉,晉軍帝義熙九年,遣長史高翼奉表獻(xiàn)赭白馬。以璉為使持節(jié)、都督營州諸軍事、征東將軍、高句驪王、樂浪公。高祖踐阼,詔曰:“使持節(jié)、都督營州諸軍事、征東將軍、高句驪王、樂浪公璉,使持節(jié)、督百濟(jì)諸軍事、鎮(zhèn)東將軍、百濟(jì)王映,并執(zhí)義海外,遠(yuǎn)修貢職。惟新告始,宜荷國休,璉可征東大將軍,映可鎮(zhèn)東大將軍。持節(jié)、都督、王、公如故!比,加璉散騎常侍,增督平州諸軍事。 少帝景平二年,璉遣長史馬婁等詣闕獻(xiàn)方物,遣使慰勞之。曰:“皇帝問使持節(jié)、散騎常侍、都督營平二州諸軍事、征東大將軍、高句驪王、樂浪公,纂戎東服,庸績繼軌,厥惠既彰,款誠亦著,逾遼越海,納貢本朝。朕以不德,忝承鴻緒,永懷先蹤,思覃遺澤。今遣謁者朱邵伯、副謁者王邵子等,宣旨慰勞。其茂康惠政,永隆厥功,式昭往命,稱朕意焉。” 先是,鮮卑慕容寶治中山,為索虜所破,東走黃龍。義熙初,寶弟熙為其下馮跋所殺,跋自立為主,自號(hào)燕王,以其治黃龍城,故謂之黃龍國。跋死,子弘立,屢為索虜所攻,不能下。太祖世,每歲遣使獻(xiàn)方物。元嘉十二年,賜加除授。十五年,復(fù)為索虜所攻,弘敗走,奔高驪北豐城,表求迎接。太祖遣使王白駒、趙次興迎之,并令高驪料理資遣;璉不欲使弘南,乃遣將孫漱、高仇等襲殺之。白駒等率所領(lǐng)七千余人掩討漱等,生禽漱,殺高仇等二人。璉以白駒等專殺,遣使執(zhí)送之,上以遠(yuǎn)國,不欲違其意,白駒等下獄,見原。 璉每歲遣使。十六年,太祖欲北討,詔璉送馬,璉獻(xiàn)馬八百匹。世祖孝建二年,璉遣長史董騰奉表慰國哀再周,并獻(xiàn)方物。大明三年,又獻(xiàn)肅慎氏楛矢石砮。七年,詔曰:“使持節(jié)、散騎常侍、督平營二州諸軍事、征東大將軍、高句驪王、樂浪公璉,世事忠義,作藩海外,誠系本朝,志剪殘險(xiǎn),通譯沙表,克宜王猷。宜加褒進(jìn),以旌純節(jié)。可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持節(jié)、常侍、都督、王、公如故!碧谔┦、后廢帝元徽中,貢獻(xiàn)不絕。 百濟(jì)國,本與高驪俱在遼東之東千余里,其后高驪略有遼東,百濟(jì)略有遼西。百濟(jì)所治,謂之晉平郡晉平縣。義熙十二年,以百濟(jì)王余映為使持節(jié)、都督百濟(jì)諸軍事、鎮(zhèn)東將軍、百濟(jì)王。高祖踐阼,進(jìn)號(hào)鎮(zhèn)東大將軍。少帝景平二年,映遣長史張威詣闕貢獻(xiàn)。元嘉二年,太祖詔之曰:“皇帝問使持節(jié)、都督百濟(jì)諸軍事、鎮(zhèn)東大將軍、百濟(jì)王。累葉忠順,越海效誠,遠(yuǎn)王纂戎,聿修先業(yè),慕義既彰,厥懷赤款,浮桴驪水,獻(xiàn)騕執(zhí)贄,故嗣位方任,以藩東服,勉勖所蒞,無墜前蹤。今遣兼謁者閭丘恩子、兼副謁者丁敬子等宣旨慰勞稱朕意!逼浜,每歲遣使奉表,獻(xiàn)方物。七年,百濟(jì)王余毗復(fù)修貢職,以映爵號(hào)授之。二十七年,毗上書獻(xiàn)方物,私假臺(tái)使馮野夫西河太守,表求《易林》、《式占》、腰弩,太祖并與之。 毗死,子慶代立。世祖大明元年,遣使求除授,詔許。二年,慶遣使上表曰:“臣國累葉,偏受殊恩,文武良輔,世蒙朝爵。行冠軍將軍右賢王余紀(jì)等十一人,忠勤宜在顯進(jìn),伏愿垂愍,并聽賜除!比砸孕泄谲妼④娪屹t王余紀(jì)為冠軍將軍。以行征虜將軍左賢王余昆、行征虜將軍余暈并為征虜將軍。以行輔國將軍余都、余乂并為輔國將軍。以行龍?bào)J將軍沐衿、余爵并為龍?bào)J將軍。以行寧朔將軍余流、麋貴并為寧朔將軍。以行建武將軍于西、余婁并為建武將軍。太宗泰始七年,又遣使貢獻(xiàn)。 倭國,在高驪東南大海中,世修貢職。高祖永初二年,詔曰:“倭贊萬里修貢,遠(yuǎn)誠宜甄,可賜除授!碧嬖味,贊又遣司馬曹達(dá)奉表獻(xiàn)方物。贊死,弟珍立,遣使貢獻(xiàn)。自稱使持節(jié)、都督倭百濟(jì)新羅任那秦韓慕韓六國諸軍事、安東大將軍、倭國王。表求除正,詔除安東將軍、倭國王。珍又求除正倭隋等十三人平西、征虜、冠軍、輔國將軍號(hào),詔并聽。二十年,倭國王濟(jì)遣使奉獻(xiàn),復(fù)以為安東將軍、倭國王。二十八年,加使持節(jié)、都督倭新羅任那加羅秦韓慕韓六國諸軍事,安東將軍如故。并除所上二十三人軍、郡。濟(jì)死,世子興遣使貢獻(xiàn)。世祖大明六年,詔曰:“倭王世子興,奕世載忠,作藩外海,稟化寧境,恭修貢職。新嗣邊業(yè),宜授爵號(hào),可安東將軍、倭國王!迸d死,弟武立,自稱使持節(jié)、都督倭百濟(jì)新羅任那加羅秦韓慕韓七國諸軍事、安東大將軍、倭國王。 順帝升明二年,遣使上表曰:“封國偏遠(yuǎn),作藩于外,自昔祖禰,躬擐甲胄,跋涉山川,不遑寧處。東征毛人五十五國,西服眾夷六十六國,渡平海北九十五國,王道融泰,廓土遐畿,累葉朝宗,不愆于歲。臣雖下愚,忝胤先緒,驅(qū)率所統(tǒng),歸崇天極,道遙百濟(jì),裝治船舫,而句驪無道,圖欲見吞,掠抄邊隸,虔劉不已,每致稽滯,以失良風(fēng)。雖曰進(jìn)路,或通或不。臣亡考濟(jì)實(shí)忿寇仇,壅塞天路,控弦百萬,義聲感激,方欲大舉,奄喪父兄,使垂成之功,不獲一簣。居在諒暗,不動(dòng)兵甲,是以偃息未捷。至今欲練甲治兵,申父兄之志,義士虎賁,文武效功,白刃交前,亦所不顧。若以帝德覆載,摧此強(qiáng)敵,克靖方難,無替前功。竊自假開府儀同三司,其余咸各假授,以勸忠節(jié)。”詔除武使持節(jié)、都督倭新羅任那加羅秦韓慕韓六國諸軍事、安東大將軍、倭王。 荊、雍州蠻,盤瓠之后也。分建種落,布在諸郡縣。荊州置南蠻,雍州置寧蠻校尉以領(lǐng)之。世祖初,罷南蠻并大府,而寧蠻如故。蠻民順附者,一戶輸谷數(shù)斛,其余無雜調(diào),而宋民賦役嚴(yán)苦,貧者不復(fù)堪命,多逃亡入蠻。蠻無徭役,強(qiáng)者又不供官稅,結(jié)黨連群,動(dòng)有數(shù)百千人,州郡力弱,則起為盜賊,種類稍多,戶口不可知也。所在多深險(xiǎn),居武陵者有雄溪、褭溪、辰溪、酉溪、舞溪,謂之五溪蠻。而宜都、天門、巴東、建平、江北諸郡蠻,所居皆深山重阻,人跡罕至焉。前世以來,屢為民患。 少帝景平二年,宜都蠻帥石寧等一百一十三人詣闕上獻(xiàn)。太祖元嘉六年,建平蠻張雍之等五十人,七年,宜都蠻田生等一百一十三人,并詣闕獻(xiàn)見。其后沔中蠻大動(dòng),行旅殆絕。天門溇中令宗僑之徭賦過重,蠻不堪命。十八年,蠻田向求等為寇,破溇中,虜略百姓。荊州刺史衡陽王義季遣行參軍曹孫念討破之,獲生口五百余人,免僑之官。二十四年,南郡臨沮當(dāng)陽蠻反,縛臨沮令傅僧驥。荊州刺史南譙王義宣遣中兵參軍王諶討破之。 先是,雍州刺史劉道產(chǎn)善撫諸蠻,前后不附官者,莫不順服,皆引出平土,多緣沔為居。及道產(chǎn)亡,蠻又反叛。及世祖出為雍州,群蠻斷道,擊大破之。臺(tái)遣軍主沈慶之連年討蠻,所向皆平殄,事在《慶之傳》。二十八年正月,龍山雉水蠻寇抄涅陽縣,南陽太守朱曇韶遣軍討之,失利,殺傷三百余人;曇韶又遣二千人系之,蠻乃散走。是歲,滍水諸蠻因險(xiǎn)為寇,雍州刺史隨王誕遣使說之曰:“頃威懷所被,覃自遐遠(yuǎn),順化者寵祿,逆命者無遺,此亦爾所知也。圣朝今普天肆眚,許以自新,便宜各還舊居,安堵復(fù)業(yè),改過革心,于是乎始! 先是,蠻帥魯奴子擄龍山,屢為邊患。魯軌在長社,奴子歸之,軌言于虜主,以為四山王。軌子爽歸國,奴子亦求內(nèi)附,隨王誕又遣軍討沔北諸蠻,襲濁山、如口、蜀松三柴,克之,又圍升錢、柏義諸柴,蠻悉力距戰(zhàn)。軍以具裝馬夾射,大破之,斬首二百級(jí),獲生蠻千口,牛馬八十頭。 世祖大明中,建平蠻向光侯寇暴峽川,巴東太守王濟(jì)、荊州刺史朱修之遣軍討之,光侯走清江。清江去巴東千余里。時(shí)巴東、建平、宜都、天門四郡蠻為寇,諸郡民戶流散,百不存一。太宗、順帝世尤甚,雖遣攻伐,終不能禁,荊州為之虛敝。 大明中,桂陽蠻反,殺荔令晏珍之,臨賀蠻反,殺關(guān)建令邢伯兒,振武將軍蕭沖之討之,獲少費(fèi)多,抵罪。 豫州蠻,廩君后也。盤瓠及廩君事,并具前史。西陽有巴水、蘄水、希水、赤亭水、西歸水,謂之五水蠻,所在并深岨,種落熾盛,歷世為盜賊。北接淮、汝,南極江、漢,地方數(shù)千里。元嘉二十八年,西陽蠻殺南川令劉臺(tái),并其家口。二十九年,新蔡蠻二千余人破大雷戍,略公私船舫,悉引入湖。有亡命司馬黑石在蠻中,共為寇盜。太祖遣太子步兵校尉沈慶之率江、荊、雍、豫諸州軍討之。世祖大明四年,又遣慶之討西陽蠻,大克獲而反。司馬黑石徒黨三人,其一人名智,黑石號(hào)曰“太公”,以為謀主;一人名安陽,號(hào)譙王;一人名續(xù)之,號(hào)梁王。蠻文小羅等討禽續(xù)之,為蠻世財(cái)所篡,小羅等相率斬世財(cái)父子六人。豫州刺史王玄謨遣殿中將軍郭元封慰勞諸蠻,使縛送亡命,蠻乃執(zhí)智黑石、安陽二人送詣玄謨。世祖使于壽陽斬之。 太宗初即位,四方反叛,及南賊敗于鵲尾,西陽蠻田益之、田義之、成邪財(cái)、田光興等起義攻郢州,克之。以益之為輔國將軍,都統(tǒng)四山軍事,又以蠻戶立宋安、光城二郡,以義之為宋安太守,光興為龍?bào)J將軍、光城太守。封益之邊城縣王,食邑四百一十一戶,成邪財(cái)陽城縣王,食邑三千戶。益之征為虎賁中郎將,將軍如故。 順帝升明初,又轉(zhuǎn)射聲校尉、冠軍將軍。成邪財(cái)死,子婆思襲爵,為輔國將軍、武騎常侍。晉熙蠻梅式生亦起義,斬晉熙太守閻湛之、晉安王子勛典簽沈光祖,封高山侯,食所統(tǒng)牛崗、下柴二村三十戶。 史臣曰:漢世西譯遐通,兼途累萬,跨頭痛之山,越繩度之險(xiǎn),生行死徑,身往魂歸。晉氏南移,河、隴敻隔,戎夷梗路,外域天斷。若夫大秦、天竺,迥出西溟,二漢銜役,特艱斯路,而商貨所資,或出交部,泛海陵波,因風(fēng)遠(yuǎn)至。又重峻參差,氏眾非一,殊名詭號(hào),種別類殊,山琛水寶,由茲自出,通犀翠羽之珍,蛇珠火布之異,千名萬品,并世主之所虛心,故舟舶繼路,商使交屬。太祖以南琛不至,遠(yuǎn)命師旅,泉浦之捷,威震滄溟,未名之寶,入充府實(shí)。夫四夷孔熾,患深自古,蠻、僰殊雜,種眾特繁,依深傍岨,充積畿甸,咫尺華氓,易興狡毒,略財(cái)據(jù)土,歲月滋深。自元嘉將半,寇慝彌廣,遂盤結(jié)數(shù)州,搖亂邦邑。于是命將出師,恣行誅討,自江漢以北,廬江以南,搜山蕩谷,窮兵罄武,系頸囚俘,蓋以數(shù)百萬計(jì)。至于孩年耋齒,執(zhí)訊所遺,將卒申好殺之憤,干戈窮酸慘之用,雖云積怨,為報(bào)亦甚。張奐所云:“流血于野,傷和致災(zāi)。”斯固仁者之言矣。

 

宋書

  《宋書》是一部記述南朝劉宋一代歷史的紀(jì)傳體史書。梁沈約撰﹐含本紀(jì)十卷﹑志三十卷﹑列傳六十卷﹐共一百卷。今本個(gè)別列傳有殘缺﹐少數(shù)列傳是后人用唐高峻《小史》﹑《南史》所補(bǔ)。八志原排在列傳之后﹐后人移于本紀(jì)﹑列傳之間﹐并把律歷志中律與歷兩部分分割開。 《宋書》收錄當(dāng)時(shí)的詔令奏議﹑書札﹑文章等各種文獻(xiàn)較多﹐保存了原始史料﹐有利于后代的研究。該書篇幅大﹐一個(gè)重要原因是很注意為豪門士族立傳。

卷四 本紀(jì)第四 卷五 本紀(jì)第五
卷六 本紀(jì)第六 卷七 本紀(jì)第七
卷八 本紀(jì)第八 卷九 本紀(jì)第九
卷十 本紀(jì)第十 卷十一 志第一
卷十二 志第二 卷十三 志第三
卷十四 志第四 卷十五 志第五
卷十六 志第六 卷十七 志第七
卷十八 志第八 卷十九 志第九
卷二十 志第十 卷二十一 志第十一
卷二十二 志第十二 卷二十三 志第十三
卷二十四 志第十四 卷二十五 志第十五
卷二十六 志第十六 卷二十七 志第十七
卷一 本紀(jì)第一 卷二 本紀(jì)第二
卷三 本紀(jì)第三 卷二十八 志第十八
卷二十九 志第十九 卷三十 志第二十
卷三十一 志第二十一 卷三十二 志第二十二
卷三十三 志第二十三 卷三十四 志第二十四
卷三十五 志第二十五 卷三十六 志第二十六
卷三十七 志第二十七 卷三十八 志第二十八
卷三十九 志第二十九 卷四十 志第三十
卷四十一 列傳第一 卷四十二 列傳第二
卷四十三 列傳第三 卷四十四 列傳第四
卷四十五 列傳第五 卷四十六 列傳第六
卷四十七 列傳第七 卷四十八 列傳第八
卷四十九 列傳第九 卷五十 列傳第十
卷五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卷五十二 列傳第十二
卷五十三 列傳第十三 卷五十四 列傳第十四
卷五十五 列傳第十五 卷五十六 列傳第十六
卷五十七 列傳第十七 卷五十八 列傳第十八
卷五十九 列傳第十九 卷六十 列傳第二十
卷六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卷六十二 列傳第二十二
卷六十三 列傳第二十三 卷六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卷六十五 列傳第二十五 卷六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卷六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卷六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卷六十九 列傳第二十九 卷七十 列傳第三十
卷七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卷七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卷七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卷七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卷七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卷七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卷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
卷七十九 列傳第三十九 卷八十 列傳第四十
卷八十一 列傳第四十一 卷八十二 列傳第四十二
卷八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卷八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卷八十五 列傳第四十五 卷八十六 列傳第四十六
卷八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 卷八十八 列傳第四十八
卷八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卷九十 列傳第五十
卷九十一 列傳第五十一 卷九十二 列傳第五十二
卷九十三 列傳第五十三 卷九十四 列傳第五十四
卷九十五 列傳第五十五 卷九十六 列傳第五十六
卷九十七 列傳第五十七 卷九十八 列傳第五十八
卷九十九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 列傳第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