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集團軍總司令, 親自帶兵沖在最前線。 他曾默默背負漢奸罵名, 也曾在臺兒莊血戰(zhàn)日軍。 他是國民黨高級將領, 卻受到人們的尊敬。 毛澤東為他題寫“盡忠報國”的挽詞; 周恩來稱贊他: “其忠義之志,壯烈之氣, 直可以為中國抗戰(zhàn)軍人之魂。” 在北京、在天津、在武漢, 都有以他名字命名的道路。 他是抗日將領張自忠。 張自忠,字藎忱, 山東臨清人。 1911年在天津法政學校求學時, 張自忠秘密加入同盟會。 1914年,投筆從戎。 抗日戰(zhàn)爭期間, 張自忠率部 先后在臨沂、潢川等地與日軍激戰(zhàn), 多次重創(chuàng)日軍, 粉碎其作戰(zhàn)計劃。 張自忠成了日軍的眼中釘, 重點關照的對象! 在1938年的“臨沂戰(zhàn)役”中, 張自忠率領五十九軍與敵鏖戰(zhàn)七晝夜, 將日軍號稱“鐵軍”的板垣師團擊潰, 粉碎了日軍向臺兒莊前線增援的戰(zhàn)略企圖。 這是拍攝于1940年4月15日的照片, 也成為了張自忠生前最后的影像。 1940年5月1日, 棗宜會戰(zhàn)打響。 這是武漢會戰(zhàn)后 日軍對正面戰(zhàn)場發(fā)動的 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攻勢作戰(zhàn)。 戰(zhàn)前, 張自忠親筆寫信告諭官兵: “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歷史之民族,決不至亡于區(qū)區(qū)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 這是在棗宜會戰(zhàn)前線, 張自忠將軍寫給部下、 第33集團軍副總司令馮治安的親筆信。 “仰之吾弟如晤:現(xiàn)已決定于今晚往襄河東岸進發(fā),不顧一切,向北進之敵死拼。無論作好作壞,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由現(xiàn)在起,以后或暫別、永離,不得而知。專此布達! 5月10日, 張自忠命令副總司令留守襄河以西, 自己則率總部東渡漢水, 截斷日軍后路。 渡河之時, 張自忠致電蔣介石表示: “職此次渡河, 已抱有日無我、有我無日之決心…… 不顧一切,率部截擊北竄之敵。” 東渡漢水進至棗陽一帶后, 張自忠先是在峪山、黃龍垱一帶 與日軍展開激戰(zhàn), 隨后又奉命截擊南逃的日軍第13師團, 在棗陽南部殲其一部。 5月14日, 張自忠率部進抵方家集, 向撤退中的6000余日軍發(fā)起側擊, 將其截為兩段。 退路被切斷的日軍發(fā)起瘋狂反撲。 此時, 張自忠與司令長官部之間通信聯(lián)系中斷, 與北線友軍難以配合。 5月16日, 張自忠和官兵被日軍包圍。 盡管部下多次勸張自忠撤退, 但都被他拒絕。 從中午激戰(zhàn)至下午, 部隊傷亡殆盡, 張自忠多處受傷, 仍在頑強指揮戰(zhàn)斗。 下午4時, 一代抗日名將壯烈殉國, 年僅49歲。 日軍在《一位將軍之死》中 記述了這最后的一幕: 他(藤岡)端著刺刀,向敵方最高指揮模樣的大身材軍官沖去。 此人從血泊中猛然站起,兩眼死死盯住藤岡,藤岡一等兵從他射來的眼光中,感到一種說不出的威嚴,竟不由自主地愣在了原地。 這時,背后響起了槍聲,第三中隊長堂野射出一顆子彈,命中了這個軍官頭部,他臉上微微地出現(xiàn)了難受的表情。 與此同時,藤岡一等兵像是被槍聲驚醒,也狠起心來,傾全身之力,舉起刺刀,向高大的身軀深深扎去。 這一刺之下,這個高大的身軀像山體倒塌似的轟然倒地。 張自忠殉難后, 遺體轉運途中, 各地群眾冒著被敵機侵襲危險, 自發(fā)前往迎送靈柩, 表達對英烈的緬懷和敬仰。 1940年8月15日, 延安各界1000余人隆重舉行 張自忠將軍追悼大會。 新中國成立后, 中央人民政府追認張自忠將軍為革命烈士。 2009年, 張自忠被評為 “100位為新中國成立 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 本文綜合來源:新華社、《山河歲月》之 《將軍之死》、共青團中央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