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伏不定的氣溫,稍縱即逝的花期,也消磨不了鄭州人賞花的熱情。
臨近周末,來自靈魂深處的拷問又來了:周末去哪玩?
豫姐提名:東風渠文化生態(tài)公園!
相信不少人都聽說過,鄭州版“莫奈花園”,就在這里!
一個為拍照而生的地方
東風渠文化生態(tài)公園,鄭州版“莫奈花園”是其中一段,從三全路往北到魏河北路,大約有1.2公里。
目前地圖上搜索不到東風渠文化生態(tài)公園,可以導航到文化北路和三全路交叉口,東北方向看過去就能看到大片小雛菊花海。
相信來到生態(tài)公園的人,多半是被兩岸的花海吸引來的。
正值盛花期白色的小雛菊、黃色的天人菊、紫色的鼠尾草、粉色的月見草和亞麻……
不同花卉間高飽和、強對比的色彩搭配帶來的迷人沖突,簡直就是一幅驚艷的油畫作品。
所以,這里就成了一個為拍照而生的地方。
愛美的女孩總是會穿上漂亮的衣服,趁著陽光正好,約上小伙伴,一同在花海里打卡。
四五十歲的叔叔阿姨也頗有情調(diào)兒,戴上喜歡的絲巾,出現(xiàn)在花海的各個地方,拍照,錄像、直播。
可不要以為這里只能賞花,一座兩層白色橋不僅連接兩岸,更是拍照出片利器。
圖源攝影師培方
站在橋上眺望,目之所及是大片的蘆葦和森林。
中間二層平臺上有幾個蹺蹺板,讓這里的人氣高漲,不管大朋友還是小朋友,都想上去玩一玩。
不少玩樂器的人也喜歡這里,既遮陽又不缺少觀眾。
豫姐站在橋上,看到一位穿著傳統(tǒng)漢服的姑娘,被幾位拿著專業(yè)相機的人圍在中間,擺出各種姿勢拍照。
不用看,都能想象出來照片有多美。
橋兩邊的中山杉林是豫姐最喜歡的,有一個專門的名字叫“水上森林”。
樹還沒有長大,但是走在中間小路上,依然有一種森林里漫步的感覺。
旁邊水系用紅磚隔成一個個的小水潭,散步的同時還能聽取蛙聲一片。
逛公園的幾個小建議
在公園里,豫姐見到不少家長帶著小朋友都玩得很開心,包括豫姐母嬰群里的媽媽去過之后也很興奮。
但是有幾個需要注意的地方,還是要提醒大家:
看到不少家長帶孩子撈魚,即便是啥都撈不上來,孩子們很開心就對了。
不過家長還是要注意安全,畢竟在水邊,有一定危險。
很多人看到這張圖,以為會有沙坑。豫姐找了一圈發(fā)現(xiàn),沙坑有但是沒開放,沖這個來的可以放棄了。
如果帶孩子出門,最好自己帶點水和零食,公園里只有幾個小攤賣些小吃和飲料。
三全路的入口處是人最多的地方,但是豫姐不建議在這里久留。
一是大多數(shù)人都是從這里開始,人比較多;二是這里以小雛菊為主,入眼滿是白色,會略顯單調(diào)。
往前走,或者到河對岸,既能避開人群,又能欣賞到不一樣的風景。
有一個很不方便的點,公園里的幾個衛(wèi)生間都沒有開放,要做好心理準備。
最后豫姐想提醒大家一句,注意文明賞花,公園里隨處可見的標語。
不少人依然進到花叢中拍照,實在沒有必要。
看看花叢中被踩出來的路,留著花讓大家一起欣賞不是更好嗎?
東風渠已經(jīng)60多歲了
既然已經(jīng)說到東風渠,那我們就再延伸一下。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東風渠已經(jīng)60多歲了。
圖源鄭州發(fā)布
1958年,因為要引黃灌溉,才有了鄭州東風渠的出現(xiàn)。
東風渠從惠濟區(qū)古滎鎮(zhèn)崗李村,流經(jīng)毛莊、老鴉陳、廟李、柳林、祭城、賈崗,最后由穆莊北匯入七里河,大致呈"L"形。
全長約19.7公里,流域面積129.9平方公里,是黃河和鄭東新區(qū)水域的連接線。
圖源大河報
不過,東風渠最終還是沒能擔負起"引黃灌溉"的使命。
據(jù)公開報道,1960年、1961年,東風渠兩次試放黃河水,由于泥沙淤積,兩岸土地鹽堿化,地塊不能繼續(xù)使用。
此后東風渠由于泥沙淤積,成了著名的臭水溝。
2006年進行了萬人清渠大行動后,東風渠的顏值不斷提升,成為今天這樣集生態(tài)、景觀、文化、游覽于一體的城市濱河生態(tài)景觀帶。
2006年東風渠清淤 圖源大河報
豫姐第一次注意到東風渠,是在花園路東風路那邊等朋友,無意間走進了東風渠濱河公園。
看到了一段鐵軌,一個車頭模樣的雕塑,鄭縣站的站牌,甚至旁邊的座椅都是火車輪的樣子。
沿著鐵軌往前走,是一對牽手的情侶,像極了愛情電影里經(jīng)典畫面。
即便是沒有專門做成公園的河段,兩岸的景觀帶也是附近人散步的好去處。
沿河而走,迎面撲來盡是花草的香氣,短暫逃離現(xiàn)實中的紛紛擾擾,感受生活中的那抹寧靜。
那顆想要出游撒歡的心,短暫地得到了滿足。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quán)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