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分裝物品的塑料袋竟成了“違規(guī)品”,向平臺申訴卻一直無果!市民潘先生向“新民幫儂忙”反映,他在“愛回收”分類回收機投放物品后,被平臺單方面認定存在“違規(guī)投放”行為。當他致電客服人員解釋情況后,“愛回收”方面依舊沒有采信他的說法,選擇維持原有“判罰”,這讓潘先生感到很不合理。 幫忙君在網上搜索后發(fā)現(xiàn),不少網友吐槽“愛回收”方面“誤判”的情況較多,用戶即便申訴,被駁回也是“大概率事件”。對于此種現(xiàn)象,有不少市民直言,“愛回收”方面的做法未免有點“太霸道”了。 未經核實 就扣費用 家住楊浦區(qū)某小區(qū)的市民潘先生告訴幫忙君,11月2日,他像往常一樣,在居民樓下的“愛回收”分類回收機內投放了部分可回收物。但沒想到的是,大約過了1個多小時后,潘先生突然收到了一則“違規(guī)投放”的微信提示。 我點開信息之后看到,系統(tǒng)判定,我違規(guī)投放了一只食品袋,立即扣除了0.1元的費用。 潘先生說,雖然看似只被“扣罰”了一毛錢,但這種“未審先判”的操作不僅不合常理,而且可能會對今后他在平臺上的信譽造成不良影響。于是,事發(fā)當天,他立即將情況反饋給了線上客服。 據潘先生講述,當天投放的回收物中,有部分是廢舊的A4紙,為將這些紙張歸攏,也方便后期分類,于是特意將這些A4紙裝進了塑料袋里。幫忙君也從潘先生提供的監(jiān)控畫面中看到,塑料袋確實是用于分裝紙張的。起初,客服人員回復,食品袋屬于不可回收物,潘先生投放的是干垃圾。潘先生解釋這是“誤操作”,并要求平臺能夠綜合監(jiān)控畫面等,做好進一步核實。隨后,客服人員回稱,48小時內會有工作人員聯(lián)系。 系統(tǒng)顯示潘先生歸籠A4紙的塑料袋為“干垃圾” 不過,潘先生并沒有在承諾的時限內接到回電。直到數日后的中午時分,他才收到平臺姍姍來遲的回應。客服人員稱:該筆訂單核實投遞的物品存在不可回收物,無法為您補發(fā)任何收益,建議您規(guī)范投遞。 我認為,平臺方面根本沒有認真地去核實情況,就將申訴駁回,這很不尊重投放者。在我看來,這至多是“人為過失”,而不是“故意為之”。 網友發(fā)帖 投訴無門 幫忙君上網搜索后發(fā)現(xiàn),不少網友指出,“愛回收”常會發(fā)生誤判“違規(guī)投放”、隨意扣除回收收益的狀況。 網名為“三角角”的網友提到,自己被判“違規(guī)投放”,投訴后立即被駁回,平臺也沒有給出明確的解釋。當其再次致電客服后,工作人員承認是“機器誤判”。在該條評論的留言區(qū),多位網友發(fā)帖“附議”,稱他們都有過“投訴無門”的經歷。 另一名網友則表示,自己在接到“違規(guī)投放”的消息后,向客服反饋舉證,而平臺給出的照片中顯示的物品,竟然根本不是自己投放的東西。當該網友追問時,客服方面開始閃爍其詞,始終沒有給予任何正面回復。 網友發(fā)帖 還有不少網友評論,即使申訴成功,系統(tǒng)也不會撤銷違規(guī)判罰,只是“悄無聲息”地退還被扣的對應金額。 這樣的暗箱操作,對于投放者的信譽而言實在是太不負責任了。這種不愿正視自身問題,甚至“拒不認錯”的態(tài)度,實在是缺乏大平臺應有的擔當。 客服回復 只能申訴 幫忙君致電“愛回收”方面,一名客服人員表示,如果消費者遇到類似的情況,可以通過微信小程序、App在線客服或者熱線電話的方式來申訴,平臺會核實處理。幫忙君問道,具體來說,平臺方面究竟是如何對投放行為做出判定的?如果出現(xiàn)“誤判”又將按照怎樣的程序處置?針對這些市民關心的“關鍵問題”,客服方面回復,這會有專人根據公司的“相關規(guī)定”,來作出最終的裁決。 對于這樣的說法,潘先生們坦言: 一切的操作和認定,平臺是不是都可以“自說自話”?而我們所能走的路,是不是只能不斷地申訴、等待結果? 采訪中,市民們建議,“愛回收”方面應當完善相關的審核機制,細化審核流程,而不是“一刀切式”地駁回申訴。這不僅是對投放者利益的保障,也可以更好地推動垃圾分類的“新時尚”。 對此,幫忙君將繼續(xù)關注。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