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淵閣書目》卷八十五 史部四十一
《文淵閣書目》·四卷(內(nèi)府藏本)
明楊士奇編。士奇有《三朝圣諭錄》,已著錄。是編前有正統(tǒng)六年題本一通,稱各書自永樂十九年南京取來,一向於左順門北廊收貯,未有完整書目。近奉旨移貯文淵閣東閣,臣等逐一打點清切,編置字號,寫完一本,總名《文淵閣書目》。請用“廣運之寶”鈐識備照,庶無遺失。蓋本當(dāng)時閣中存記冊籍,故所載書多不著撰人姓氏。又有冊數(shù)而無卷數(shù),惟略記若干部為一櫥,若干櫥為一號而已?济髯杂罉烽g取南京藏書送北京,又命禮部尚書鄭賜四出購求。所謂鋟板十三,抄本十七者,正統(tǒng)時尚完善無闕。此書以《千字文》排次,自“天”字至“往”字,凡得二十號,五十櫥。今以《永樂大典》對勘,其所收之書,世無傳本者,往往見於此目,亦可知其儲庋之富。士奇等承詔編錄,不能考訂撰次,勒為成書,而徒草率以塞責(zé)。較劉向之編《七略》、荀勖之?dāng)ⅰ吨薪?jīng)》,誠為有愧。然考王肯堂《郁岡齋筆麈》,書在明代已殘闕不完。王士禎《古夫于亭雜錄》亦載。國初曹貞吉為內(nèi)閣典籍,文淵閣書,散失殆盡。貞吉檢閱,見宋槧歐陽修《居士集》八部,無一完者。今閱百載,已放失無馀。惟藉此編之存,尚得略見一代秘書之名數(shù),則亦考古所不廢也。舊本不分卷數(shù)。黃虞稷《千頃堂書目》作十四卷,不知所據(jù)何本,殆傳寫者以意分析。今厘定為四卷云。
卷八十五 史部四十一
○目錄類一
鄭玄有《三禮目錄》一卷,此名所昉也。其有解題,胡應(yīng)麟《經(jīng)義會通》謂始於唐之李肇。案《漢書》錄《七略》書名,不過一卷,而劉氏《七略別錄》至二十卷,此非有解題而何?《隋志》曰:“劉向《別錄》、劉歆《七略》,剖析條流,各有其序,推尋事跡。自是以后,不能辨其流別,但記書名而已!逼湮纳趺,應(yīng)麟誤也。今所傳者以《崇文總目》為古,晁公武、趙希弁、陳振孫并準(zhǔn)為撰述之式。惟鄭樵作《通志·藝文略》,始無所詮釋,并建議廢《崇文總目》之解題,而尤袤《遂初堂書目》因之。自是以后,遂兩體并行。今亦兼收,以資考核。金石之文,隋唐《志》附《小學(xué)》,《宋志》乃附《目錄》。今用《宋志》之例,并列此門。而別為子目,不使與經(jīng)籍相淆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