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電視劇《小歡喜》
當你知道女兒買個馕錯付3萬元,作為父母怎么做才能不嚇著孩子,又讓她從中收獲點什么?
最近我刷到這么一條微博,看到了一位媽媽的親身經歷,很想拿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事情起因是,上小學四年級的女兒買了個馕,但支付時女孩點錯了,付了3萬多元。
對于普通家庭來說,這筆錢不是個小數目,多數父母的第一反應很可能是慌張,或打罵孩子一頓,但這個媽媽的做法還是挺有參考性的。
這位媽媽分了這樣幾步走:
第一步,她直接想去解決問題。
讓店員給老板打電話,爭取盡快把錢要回來。
老板卻極不耐煩,抱怨說給他造成了麻煩,要被扣300多手續(xù)費,然后說,你過2個小時再來吧,就掛斷了電話。
一般父母可能覺得完了,這錢是要不回來了,然后內心慌得很,忍不住責怪女兒。
可這位媽媽非但沒有,還馬上做了第二步,她及時安撫了女兒。
當回頭看到滿是淚水的女兒,她趕緊用紙巾幫她擦眼淚,然后溫柔地說:
“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別擔心,每個人都有失誤,失誤了就吸取教訓,去解決這個問題就好了!
第三步,她把這個“事故”,盡可能變成一次愉快的經歷。
為了讓孩子放松,回到家她拿出大餅開玩笑地說,
“來,咱們一人一半,黃金大餅,我長這么大第一次吃這么貴的馕!”
原本還在哭的女兒,一下子笑了,然后像跟餅有仇似的大啃幾口。
第四步,去店里跟老板道歉。
要回錢的過程很順利,作為感謝,媽媽還額外點了羊肉串,多照顧人家生意,而不只是把錢拿回來就草草了事。
第五步,她幫女兒總結,讓她從中學到東西。
女兒因此理解,細心不僅僅是日常書包的整理那點事,進入社會后,還有很多地方需要細心,否則后果不僅僅是損失錢財那么簡單。
我想到在知乎上看過一個問題:什么樣的家庭,帶給孩子的幸福感最強?
其中,有個高贊回答,至今讓我印象深刻:媽媽情緒穩(wěn)、爸爸有擔當、家庭松弛有度,孩子的童年更幸福。
圖片來源:電視劇《小歡喜》
好母親情緒穩(wěn)定
會給孩子提供更多安全感
母親的情緒,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孩子的心態(tài),也決定了一個家的溫度。
一個平和溫柔、樂觀向上的媽媽,活成了一束光,無論孩子遇到了什么麻煩都能找到迎刃而解的辦法,給孩子開啟智慧的門,就像開篇買馕例子中的媽媽。
而一個喜怒無常、怨聲載道的媽媽則可能讓孩子在擔憂和懼怕中長大,家也總籠罩著陰云。
知乎上一位網友就分享了自己的成長經歷:
“從小我做錯了事,媽媽就罵我,而不是跟我好好說要怎樣解決問題。
長期被罵,讓我對自己一點也不自信,社交上更是恐懼。
現在滿腦子都是:一想起我媽就恐懼,一提起她,我心里就害怕。
放假也不喜歡待在家里,感覺長時間在家里自己都被感染了一樣!
圖片來源:電視劇《小敏家》
母親的情緒,是影響孩子教育的關鍵。
心理研究顯示,經常對孩子打擊諷刺挖苦,會讓他產生自卑、內向、憂郁的心理,建立不起安全感,害怕與人相處。
在心理學里,有個“踢貓效應”。
說的是一個人在公司受到老板的批評,回到家就把沙發(fā)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
孩子很窩火,狠狠踢了一腳身邊的貓。
貓?zhí)拥浇稚,正好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緊急避讓,卻把路邊的孩子撞傷了。
當人出現壞情緒時,身上的負能量會形成傳導效應。
每個人都是“踢貓效應”鏈條中的一環(huán),而最末端的無辜者,很容易成為最終的犧牲品。
其實,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難免有控制不住情緒的時候,不一定是孩子的錯,卻讓孩子充當了無辜的“貓”。
當感覺到情緒上頭時,可以嘗試“衛(wèi)生間時間”。
沖到衛(wèi)生間,關上門,照照鏡子,看看盛怒之下的自己是不是特別猙獰,連自己都害怕這張臉,更何況是孩子。
深呼吸,等壞情緒過去之后,我們再來教育孩子。
媽媽們要在婚姻里不斷成長,收獲穩(wěn)定的情緒、寬廣的心胸,孩子自然也會獲得安全感,從而走向幸福的人生。
圖片來源:電視劇《父母愛情》
好父親的核心是用責任和擔當
為孩子提供愛的能力
孩子從家走向社會,父親的引導同樣非常重要,他是孩子通往外部世界的領路人。
但提起父親對孩子的影響,很多人可能會忽略掉的一點,那就是影響親密關系。
如果孩子從小在家庭中,感受不到父親的擔當和責任,體會不到愛和溫暖,就會害怕走入婚姻,因為不想步媽媽的后塵,嫁給父親這樣的人。
而那些被責任擔當的父親愛著的孩子,會有更多的依賴和依靠,更容易擁有穩(wěn)定的親密關系,因為他內心是充盈的。
這種充盈是一種愛的能力,會讓孩子趨同和改變,最終成為父親那樣的人。
在我家隔壁,住著一家三口,有個上小學四年級的娃。
有段時間,常在電梯間碰見這對母子,好幾次都趕上他們大采購滿載而歸。
孩子拎著兩個裝滿的大購物袋,看上去非常吃力。
只拿了隨身背包的媽媽想幫分擔一下,卻被孩子拒絕了,“媽,沒事,我可以的。”
直到有次聊天才得知,在教育孩子擔當上,娃爸功不可沒。
原來,爸爸最近常出差,每次臨行前都告訴孩子,“我不在家的時候,你要替我?guī)蛬寢尪喔牲c活!本捅缓⒆永卫斡涀×。
圖片來源:電影《長江七號》
心理學里有一個“父親在位理論”,研究證明父親和孩子的安全感、共情力、行為方式、依戀關系、婚姻觀,甚至人格形成都有重要聯系。
特別是當孩子進入到6到13歲這個時期,是爸爸對孩子產生影響,在孩子心中樹立英雄形象的關鍵時期。
男孩會學習模仿父親,女孩會期待未來伴侶有著父親這樣的擔當和胸懷。
高質量陪伴的父親,不僅是“在家”,更要在子女的心理上“在場”,讓子女實實在在感受到父愛,獲得滿滿的幸福感。
圖片來源:電影《銀河補習班》
前央視主持人李小萌曾講過一個故事,讓我感觸很深。
有位媽媽不舍得讓孩子成為留守兒童,就一邊在老家務農,一邊陪伴兒子成長。
全家收入只靠爸爸外出打工,最窮的時候家里就幾百元積蓄。
可媽媽沒有給孩子施加壓力、講各種道理,也沒抱怨生活,而是告訴孩子凡事都要看好的一面。
兒子讀高三那年,為了能讓自己專心學習,就把腿綁在桌腿上,媽媽見到了,卻告訴孩子:
“沒什么大不了的,能考上就上大學,考不上就在咱自家田里種地,不想種地還能出去打工,總之別難為自己!
為給兒子減壓,媽媽還打趣的說,“班上有你喜歡的女生嗎?媽媽幫你去追!”
在這種寬松的氛圍下,兒子后來考上了理想大學,畢業(yè)后去深圳做了大學老師。
松一口氣的媽媽輕松上陣,在當地做了月嫂,每天都過得充實開心。
用當下很熱絡的一個詞描述再恰當不過,那就是“松弛感”。
它是一種溫暖、積極、舒適的教養(yǎng)方式,滋潤孩子心靈,幫他對抗負面情緒,有更大的勇氣去面對生活難題。
圖片來源:電視劇《大考》
可并不是每個孩子都如此幸運,很多孩子但凡犯錯或沒有達到父母要求,就會遭到一通冷嘲熱諷。
這種“刺猬”式的家庭關系,會降低孩子和父母的溝通欲望,讓親子關系變得劍拔弩張,孩子也因此更加叛逆。
其實,一個家庭最好的相處模式是:小事不爭,大事不責,遇事一起扛,事過就翻篇。
生活中,如果父母多用積極、正向的語言,孩子也更容易收獲松弛感,接收到正面信號,做出更多你期望的事。
圖片來源:電視劇《少年派》
松弛的父母,不會只盯著孩子的錯誤不放,也不會讓孩子承受高壓力,而是給孩子松綁,做他的依靠。
好的教育,也從來不是要求孩子怎么做,而是都往自己身上使勁。
教育孩子也不需要太用力,而是需用愛,以及順其自然的松弛感。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