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
記者蹲點杭州東山農貿市場
這座西湖邊的老菜場正在改造升級
老商戶 老顧客都期待著
它全新亮相的這一天
早晨六點多
天還暗著
臨時過渡點里
一口大鍋旁已經(jīng)升起了騰騰熱氣
這里是李小良 朱淑琴夫婦的
朱太公魚圓攤
店名里的朱太公
就是朱淑琴的太公
做魚圓
是她們家的祖?zhèn)魇炙?/strong>
李小良的女兒:早先不在這邊,等到我可能上初中還是小學的時候才來了這邊。
李小良:他們以前在做農村里面辦酒什么的,我跟去學學。
記者:你們兩個也是這么認識的?
李小良:以前是農村里紅白喜事做做,現(xiàn)在到杭州來。是2003年來做的,也20多年了。
記者:當時為什么想到來開個攤子?
李小良:也跟著那個改革的潮流啊。
一碗手工魚圓
讓李小良收獲了愛情
也打開了新生活
攤子上的魚圓分為兩種
一種一塊五一顆
一種兩塊五一顆
貴的那種用的是千島湖魚
口感更加細膩
還加了蔥以便區(qū)分
東山弄的朱太公魚圓
一做就是二十多年
這把片魚的老菜刀
也就跟了二十多年
李小良:先魚殺出來,皮剝掉,紅的要搞掉,再打魚漿。一道一道,要十多道(工序),主要是新鮮。我每天做出來的,不摻任何東西的,放點生姜、鹽這樣打打。
每天下午
李小良要把魚肉處理好
浸泡幾個小時完全去掉血水
打漿后再醒幾個小時
第二天早上做成魚圓
煮沸定型
杭州魚圓講究湯凈色白
每個環(huán)節(jié)都馬虎不得
李小良:夏天要用冰水。因為天熱了,味道要變的,冬天冷天不要緊的。以前杭州人夏天不做魚圓的,我是第一家做的。
打包魚圓
得和湯一起裝在塑料袋里
像提著幾尾金魚一樣
“養(yǎng)”回家里
因為擔心運送出問題
夫婦倆沒開過外賣
只做線下
早上六點多的第一鍋魚圓
一個多小時就賣得差不多了
顧客:她這家魚圓主要我們吃吃方便,適合年紀大的人。我今天買了20個。
顧客:我反正在那邊,一直在那邊就開始在買,反正幾乎每周都要來買。
記者:買了多少年了?
顧客:他們這里開了多少年,我就買了多少年。二十多年了,我是老顧客了。特別是天冷,天冷了要煲湯嘛,湯里面放一下,很好吃。
李小良:像平時六七百個,過年么六七千個,上萬的都有。過年沒得睡的,年三十,年初一都做。
記者:為什么呢?一般人都回去休息了。
李小良:有時候年三十沒買到,年初一客人要來買的,杭州人的習俗嘛。
李小良的女兒說
遇到食堂或者飯店的大單子
爸爸經(jīng)常要凌晨兩三點來市場準備
黑漆漆的夜里
就家里攤位亮著燈
靠著一個個手工魚圓
家里慢慢好了起來
李小良:條件好了,老家房子也造出來了。
東山農貿市場正在改造升級
現(xiàn)在的臨時過渡攤位
大概三個平方的空間
朱淑琴時常抱怨騰不開地方
李小良說
馬上就搬到新攤位了
他早按捺不住
抽空去瞧過
李小良:這個就是我的攤位了。現(xiàn)在都裝修好了,這個位置很大的哦。
新攤位有十多個平方
寬大的桌臺
明亮的燈光
漂亮的招牌
還有新購置的機器
李小良今年60歲
他說老家臨安5年前造好的房子
一直沒時間回去住
可看著新攤位
再想想東山弄的老顧客
他還是想再做幾年
李小良:做得動再做幾年。我想再做個四五年是好做的,以后帶個徒弟嘛。
冬天來一碗熱氣騰騰的清湯魚圓
是杭州味
也是生活味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