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東風五號”洲際導彈各項特殊彈道飛行試驗及海上靶場選定工作的陸續(xù)展開,研制建造遠洋測量船成為另一項工作重點。
01
作為洲際導彈飛行中的“千里眼”與“風箏線”,測量船的主要功能是完成導彈試驗的跟蹤測量任務。
1975年4月,在總設計師許先彥院士的帶領下,耗時六年論證設計的測量船總體方案終于通過審查,工程開始進入緊張的建造階段。
船舶建造最基本的要求是船體不能破裂,如此龐大的測量船完全靠人工焊接,而且容不得任何瑕疵。為確保船體各個部位萬無一失,焊接完成后,質(zhì)檢人員還要用X光機對每條焊縫拍照檢查。一旦發(fā)現(xiàn)不合格的焊縫,就要立馬返工。
全國勞模劉維新全程參與了中國首艘遠洋測量船的建造。
劉維新
時為江南造船廠 焊工
白天焊,晚上加班加到個六七點鐘。拍片的人上來拍片,他拍到凌晨兩三點鐘,回去洗片。洗片以后,看這個片子合格,那個不合格。
X光片可以最大限度地看到肉眼無法觀察到的細微焊縫是否符合標準,因此雖然煩瑣,卻是焊縫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
三年時間,僅拍攝的X光片就多達50萬張,但劉維新卻憑借勇于吃苦的精神和精湛的焊接技術,和同事們一起圓滿完成了測量船的建造任務。
100多公里外的江陰,一座專門供測量船?康拇a頭也在秘密施工。沒有任何機械,參加施工的群眾用原始簡陋的挖掘工具,肩扛手抬,連續(xù)作業(yè)。依靠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當?shù)厝罕姷穆耦^苦干,三個月后,終于趕在漲潮前完成了圍堰。
經(jīng)過中央35個部委、24個省市1180個單位、幾十萬人近十年的不懈努力,1977年,兩艘遠洋測量船相繼建成下水。
船舷上“遠望”這個富有詩意的名稱,是張愛萍將軍提議,從毛澤東主席書寫葉劍英元帥《遠望》詩作手跡中專門提取出來的。
02
1979年,根據(jù)“東風五號”技術改進和“718工程”實施的總體進度,黨中央將“東風五號”全程飛行試驗的時間定在1980年,試驗秘密代號“580”。
1980年1月,隨著中央正式確定“東風五號”全程飛行試驗的時間計劃,測量船系統(tǒng)聯(lián)調(diào)的任務愈發(fā)緊張起來。此時,距“東風五號”預定發(fā)射時間已不足半年。
1980年3月,青島黃海海域,海軍在這里組織了一次海上落區(qū)的全系統(tǒng)演練,以此檢驗各部門、各單位之間的協(xié)同配合。
趙輔松
時任海軍作戰(zhàn)部作戰(zhàn)處 參謀
海軍當時考慮把這些任務的因素細化。比如,航渡過程當中遇到情況怎么辦?航渡過程當中,油、水、糧要保障怎么辦?航渡過程當中,出現(xiàn)這個外國艦機來干擾怎么辦?這些東西我們都逐一分析、研究,提出了方案。
總長近200米、寬20余米的“遠望號”測量船,匯集了當時中國測量、通信、氣象、導航、船舶等科學領域的最新成就。
然而,就是這樣一座技術先進、設施齊備的“海上科學城”,全系統(tǒng)演練剛一開始,設備之間就出了大問題。
由于設備過于集中,在船上相對狹小的空間里,不同設備所處的不同頻段間,電磁干擾非常強烈。
姜希望
中國衛(wèi)星海上測控部 原技術人員
排除法,去掉一個設備,然后再進行干擾試驗,看干擾情況怎么樣,然后再去掉一個設備,再試驗。通過多次試驗以后,在不同的時段,哪些設備開機組合的情況下,干擾的情況就摸得比較有數(shù)了。
小方法解決大問題。這些頻率分隔、時間分隔、空間分隔的人為應對措施,看起來簡單,卻是系統(tǒng)工程的思想在實踐中的靈活運用,巧妙解決了測量船上絕大部分設備之間的電磁干擾問題。
隨著后來國產(chǎn)電磁兼容設備的研發(fā)使用,這個問題最終得以圓滿解決。
青島演練后,從兩艘“遠望號”測量船到“向陽紅五號”遠洋科考船,再到海軍護航艦艇,海上編隊基本完成了洲際導彈全程飛行試驗前的各項準備工作。
此時此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遼闊寂靜的南太平洋也仿佛張開了一張?zhí)炀W(wǎng),翹首等待著“東風五號”這個天外驕子的到來……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