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淮海戰(zhàn)役打響,國民黨軍隊在戰(zhàn)場上節(jié)節(jié)敗退,人民解放軍步步逼近國民黨統(tǒng)治的核心地區(qū)。面對這一形勢,蔣介石集團開始著手計劃將關鍵的戰(zhàn)略物資和重要設備向臺灣轉移。
在撤離和轉移的名單當中,有一個重要的軍事部門,那就是隸屬于國民黨國防部的雷達研究所;而所里的雷達、相關設備以及重要資料,也都被列入了國民黨的撤離計劃中。
因此,如何巧妙策劃、周密部署,阻止雷達研究所南遷,成為中共南京地下黨組織最為緊迫的任務。
為了完成這一艱巨任務,中共南京地下黨組織經(jīng)過仔細考量,認為張葉明是適合潛入雷達研究所的不二人選。
張葉明畢業(yè)于浙江大學物理系,他的父親和雷達研究所的副所長葉彥世是同學,因此他得以順理成章地打著父親的旗號去謀職。
進入雷達研究所后不久,張葉明發(fā)現(xiàn),不少同事在暗中收聽解放區(qū)的電臺廣播。張葉明借此機會介紹人民解放軍的勝利形勢,不露聲色地宣傳共產(chǎn)黨的政治主張,他還抓住大家不愿背井離鄉(xiāng)以及對國民黨失望的心理,常常提到在臺灣遠離親人、生活異常艱苦的情形,更加深了大家對南遷的抵觸情緒。
叫我們這個單位跟國民黨到臺灣去,我們都不想去,就這么拖拖拉拉不想去。
王世杰
時為國民黨雷達研究所成員
我們的第一任所長叫葉彥世,他是國民黨少將,戴笠軍統(tǒng)特務的得力助手。后來,他當副所長,新派來的正所長叫葛正權,是國民黨的一個中將。他是物理學博士,在美國留學回來的。
副所長葉彥世原本是所內(nèi)的“死忠派”,但是,他的老家是一個名為嵊縣的小城,距離杭州不遠。對他而言,如果研究所能夠成功遷往杭州,一旦國民政府徹底垮臺,他或許能夠趁亂逃回到老家,不用遭受背井離鄉(xiāng)之苦。因此,當眾人提出遷往杭州的提議時,他并沒有表現(xiàn)出強烈的反對意見。然而,所長葛正權對于遷往杭州會是什么態(tài)度呢?
葛德涌
葛正權孫子
我祖父1929年到美國留學,碩士的題目就是《超短波干涉儀》!超短波干涉儀》實際上就是雷達的原理,所以他對雷達的認識比一般人更加深一步。在抗戰(zhàn)勝利后,他是設計處處長兼雷達研究所所長,對美軍留下的雷達非常在意。
葛正權是位科學家,他希望通過整修美軍留下的雷達,推動科技救國,然而,蔣介石的所作所為讓他倍感失望,他不甘心自己歷經(jīng)千難萬苦收集來的器材流到其他地方去。
關于這一段歷史,葛正權曾在自己的回憶文章中提到:“當時我認為,雷達是國際戰(zhàn)爭時用的武器,好不容易從美軍中接收過來,如果又被蔣匪幫劫去,豈不是可惜嗎。”
最終,所長葛正權正式向國民黨上級部門提出了推遲南遷、暫駐杭州的申請。然而,國民黨上級部門很快就駁回了這一請求。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戰(zhàn)役以國民黨軍慘敗而告終,國民黨政府下令軍政機關立即南遷。
正<,/span>當雷達研究所的員工為南遷發(fā)愁時,事情又有了新的轉機。
袁和平
國家國防科工局 原巡視員
在這種過程中間,大批的官員要逃往臺灣,就把這些應該給雷達所、電子所的科技人員的艙位給占用了,所以他們就走不了。
無奈之下,國民黨政府國防部只好同意將雷達研究所暫時先撤到杭州、之后再逐步往南搬遷的計劃。
研究所抵達杭州后,張葉明第一時間將消息告訴中共杭州地下黨組織,黨組織對雷達研究所的策反工作隨即開始。為了防止國民黨對雷達研究所實施破壞行動,葛正權團結了所內(nèi)年輕人組織站崗巡邏,展開了護所行動。
王世杰
時為國民黨雷達研究所成員
我們七八個工人,一個人拿著一支三八式的大步槍,一把刺刀,也沒有子彈,24小時保衛(wèi),要出去有口令,口令都是我們雷達的代號。
就這樣,全所上下團結一心,一邊護所,一邊整理清點全部雷達整機、器材文件檔案,等待著黎明的到來。
1949年5月3日,在杭州市民的夾道歡迎下,人民解放軍浩浩蕩蕩列隊進入杭州,古城杭州宣告解放。當天,一份特別的報告被送到解放軍手里,這便是來自雷達研究所的申請接管的報告。
報告簡要介紹了雷達研究所的建立過程、所持有的雷達裝備,并在結尾鄭重的寫出“接收”二字。
這份凝聚著起義人員和中共地下黨組織共同努力的接管報告,為這場驚心動魄的護所行動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nèi)容。